《先秦散文·戰國策·楚懷王過聽于張儀(秦策二)》原文鑒賞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①。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③?”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幣④,臣請試之。”
【注釋】 ①曲沃:地名,在今河南省陜縣曲沃鎮。 ②方歡:正結友好。 ③奈休:怎么辦。 ④約:具,準備。并幣:聚合財貨。
【今譯】 齊國協助楚國攻打秦國,奪取了秦國的曲沃。不久,秦國想要討伐齊國,而齊國和楚國的邦交親善,秦惠王很害怕,他告訴張儀說:“我打算討伐齊國,而齊國同楚國正在交好,您替我謀劃一下,該怎么辦?”張儀說:“請大王替我準備車馬和財貨,讓我試試看吧。”
張儀南見楚王曰①:“弊邑之王所說甚者②,無大大王③。唯儀之所甚愿為臣者,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④,亦無先齊王⑤;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⑥,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⑦,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不得為臣也⑧。大王茍能閉關絕齊⑨,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⑩,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11)。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12),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13),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注釋】 ①楚王:楚懷王。 ②弊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說,通“悅”,這里有敬愛之意。 ③大:或作“先”,這里是超過的意思。④憎:恨。 ⑤齊王:齊威王。一說為齊宣王。 ⑥厚:深,重。⑦大國:指楚國。 ⑧令:使。 ⑨茍:如果。 ⑩商于:秦國之地名,指今漢中一帶。 (11)為王役:指被楚國役使,聽王差遣。(12)德:施恩惠。 (13)私:私有,獨占,作動詞用。
【今譯】 張儀往南方去拜見楚王說:“我們的君主所最敬愛的人沒有超過大王您的。而我張儀最愿意當他臣下的人也沒有超過大王您的;我們的君主所最憎恨的人沒有超過齊王的,而我張儀所最憎恨的人也沒有超過齊王的。如今,齊王的罪惡,對我們的主上是最為深重,我國想要討伐它,但是楚國卻與它結為友好,因此,我們的君王也不能侍奉大王了,也使我不能替你當臣下了。您如果能關閉邊關與齊國絕交,我可以請秦王把商于方圓六百里的土地貢獻出來給您。象這樣,齊國必然會削弱,齊國一弱就必然會被您所役使了,這就會北邊使齊國削弱,西邊對秦施恩,又私占了商于的土地獲利,這一計策能使三項利益一起到來。”
楚王大說①,宣言之于朝庭曰②:“不谷得商于之田③,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賀④;陳軫后見⑤,獨不賀。楚王曰:“不谷不煩一兵⑥,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⑦!諸士大夫皆賀⑧,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⑨,故不敢妄賀⑩。”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11)。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12),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后絕齊,秦計必弗為也(13);先絕齊后責地(14),且必受欺于張儀;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15)。”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16),子其弭口無言(17),以待吾事(18)。”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19),又重絕之(20)。
【注釋】 ①說:通“悅”。 ②宣:遍布。 ③不谷:古代王侯自稱,謙詞。田:土地。 ④聞:見者,指聽說的和見到王的人。畢,都。 ⑤陳軫:戰國時游說之士,齊人,先仕秦,為張儀所讒,離秦仕楚,為楚懷王臣。 ⑥煩:煩勞。 ⑦智:聰明。 ⑧諸:各個。一說諸為“都”之誤,“都士大夫”,即在都邑的士大夫。9 ⑨患:禍患,災難。 ⑩妄:空,沒有依據。 (11)以,因。有齊,指有齊幫助。 (12)孤:孤立,孤獨。 (13)弗為:不施行,不辦。 (14)責:求。 (16)善:這句話的意思是即得罪于秦,又得罪于齊,兩國都將對楚用兵。 (16)善:指事情已定妥。 (17)其:還是。弭,止,指閉口。 (18)事:指辦絕齊之事。 (19)這句話是說出使齊國的人還未返回。 (20)重絕:又一次斷絕。
【今譯】 楚王非常高興,在朝庭上宣布說:“我們得到了商于這塊地盤,方圓六百多里。”臣子們聽到這事的,見到這事的,都向楚王祝賀;陳軫最后見到楚王,獨個不表祝賀。楚王說:“我沒有勞累一個士兵,沒有死傷一個人,而卻取得了商于六百里地盤,我自認為這是很聰明的了!各位士大夫都來祝賀,而您單單不祝賀,為什么呢?”陳軫回答說:“依我看,商于的土地不可能得到,而且禍患還必定會到來。所以不敢空空地賀喜。”楚王說:“為什么?”陳軫說:“秦國之所以尊重大王的原因,是因為大王有齊國的幫助,如今土地還沒有得到就與齊國先斷交,這就使楚國孤立了,秦國又怎么會尊重一個孤立的國家呢?如果讓秦國先出地然后我們與齊國斷交,秦國必然不會這樣辦;先與齊國絕交然后再向秦求地,必將受到張儀的欺騙;受到張儀的欺騙后,大王必然惋惜后悔,這樣,西邊經常會出現秦國的騷擾,北邊又與齊國斷了交情,不久,秦齊兩國的大軍必將臨境了。”楚王不聽,說:“我們的事情已商定妥當了,您還是閉口不講為好,等待著結果吧。”于是楚王派人去與齊絕交,派出的使臣還沒回來,他又再次派人去辦絕交的事。
張儀反①,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②。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至③,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④。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⑤。”使者曰: “臣聞六百里,不聞六里。”儀曰:“儀固以小人⑥,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臣可以言乎⑦?”王曰:“可矣。”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⑧,與之伐齊⑨,是我亡于秦而取賞于齊也⑩,楚國不尚全乎(11)!王今已絕齊,而責欺于秦(12),是吾合齊、秦之交也(13),國必大傷。”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14)。秦與齊合(15),韓氏從之(16),楚兵大敗于杜陵(17)。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18)。
【注釋】 ①反:通“返”,回來。 ②陰全:指暗中結好。 ③此句當為“至,張儀”,“至”指楚將軍至,“張儀”與“稱病不朝”連虞,意思是回避楚使。 ④詈(li 利):罵。 ⑤廣從:寬長。從通“縱”。 ⑥固:本來。以:為。小人:卑賤之人,這里是官位低下的意思。安得,怎么能。 ⑦言:講話。 ⑧賂:行賄。名都,指大都邑。 ⑨之:指秦國。 ⑩亡:損失。賞,償還。 (11)尚:還。全,保全,指無失傷。 (12)責欺:指索取受欺的土地。 (13)合齊、秦之交:使齊、秦之交和好。 (14)遂,于是。 (15)合:合作。 (16)韓氏:指韓國。 (17)杜陵:當為“伎陵”,在今陜西旬陽西。 (18)過聽:誤聽。指聽信張儀的欺騙。
【今譯】 張儀返回秦國后,秦王就派人到齊國去,同齊國暗中結好。楚國隨后派了一個將軍到秦國去接收地盤,到了秦國,張儀托病不見。楚王說:“張先生認為我不會同齊國絕交吧?”于是就派了一名勇士往齊國去大罵齊王。張儀知道楚國確實已同齊國絕交,才出來見楚國的使臣,說:“從這里到那里,寬長有六里,給楚國。”使臣說:“我聽說是六百里,沒聽說是六里。”張儀說:“我張儀本來就是個小人物,怎么會允諾六百里呢?”使臣返回楚國向楚王匯報,楚王大怒,要興兵討伐秦國。陳軫說:“我現在可以開口說話了嗎?”楚王說:“可以講了。”陳軫說:“討伐秦國不是好計策,大王不如趁此向秦國奉送一片大城邑,與秦結好共同攻齊,這樣,我們在秦國方面雖損失了,但在齊方面取得了補償,楚國不是還保全無損嗎!大王今天已經與齊絕交,又要去向秦國索取被騙的土地,這是我們促使齊國和秦國交好,楚國必將遭到大的損害。”楚王不聽陳軫的勸告,興兵討伐秦國。秦國同齊國聯合起來,韓國也跟從著他們,在杜陵一帶,把楚國的軍隊打得大敗。本來,楚國的土地和人民沒有什么削弱,但后來卻只能顧及挽救滅亡,其原因就是楚王不聽陳軫之謀,而聽信了張儀的欺騙。
【集評】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引楊升庵語:“陳軫識見,又出張儀之右。”又:星徽自評:“楚秦匹也,交善于齊,則以兩楚而制一秦,尤易得志,奈懷王一念貪癡,牢不可破,而楚衰自此始矣。軫主意全在齊秦之交合上,懼其有無邊禍害,原不止于六百里之虛實,沾沾計較也。明者之識慮深而謀事遠如此。不特見出儀右,并心術亦較正,匿情反復者,儀之所以為鬼也;愷切昌明者,軫之所以為忠也。篇中兩兩寫來,至末斬斬結斷,則丑儀美軫之意逼現,如利刀過頸,血不縷鋒,允是史家妙筆。”
清·林紓《古文辭類纂選評》:“讀《國策》文字,往往令人生其機心。蓋當時之人,誤以狡獪為智,以能眩人之聽者為才,侈言誕計,毫無義理。而當時之君主,亦心醉于利,故其說易行。”又:“然其最愚者,實無出楚王之右。且懷王之愚,與惠王等也。張儀之獻地六百里,毫無根據之談,胡不思秦使之來,何以必言弱齊?齊、楚方睦,齊弱,即楚弱也。幣重言甘,而秦又非甚敗,何為納土于楚?楚失齊之援,適為秦蝕,而況齊憤楚之無情,同起擯楚,楚安得全!陳軫所言,一一中竅。意淺而言明,讀之易曉。熟此文,則于官文書大有益處。”
【總案】 本篇記述了楚懷王聽信張儀之詐,與齊國絕交,經陳軫多次勸阻而不聽,以致辱國失地的故事。文中兩個策士形象十分鮮明,張儀狡詐,手段下流。陳軫忠于楚國,光明磊落,敢于直諫,又老謀深算。全文敘事記言,井然有序。人物語言各有特色,如張儀的一番奉承之辭,聽后令人肉麻;楚王令陳軫“弭口無言”,可見其剛愎自用的性格;陳軫的兩次進言,辨惑明理,分析是非利害,足見其才智非凡。
上一篇:《漢魏六朝散文·庾信·枯樹賦》原文鑒賞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