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宣傳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人之一和早期主要領導人。大革命失敗后成為托洛茨基主義者。字仲甫。1879年10月8日誕生。早年留學日本,參加過辛亥革命和反袁斗爭。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自第二卷起改為《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向封建的舊文化、舊禮教猛烈開火,發動了新文化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道德;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因此,他成為當時進步思想界的領袖人物。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遷北京。陳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陣地,繼續發表大量反封建文章,并集合了一批包括李大釗、魯迅在內的作者,形成了思想界的先鋒隊伍。他們對封建主義的猛烈反擊轟動了整個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反動勢力的恐懼,也喚起了人們尤其是青年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促使他們從封建意識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去追求真理。這就為后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造成了有利條件。在為《新青年》所喚起的一代青年中,不少人成為后來中國革命事業的中堅骨干。1918年12月,在北京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對南北軍閥進行猛烈抨擊,并用大量篇幅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在我東北和山東攫取權益的侵略行徑,號召人民奮起抗爭。1919年,積極參與和領導了五四愛國運動。在五四愛國運動的推動下,新文化運動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運動。陳獨秀的思想由激進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從1920年到1921年在創建中國共產黨過程中,他進行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工作和籌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工作,在共產國際來華代表的幫助下,他于1920年8月,首先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即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以后,他又在組建其他地方的共產主義小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21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局書記。這之后,直至共產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均被選為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委員長或總書記)。在1921年到1927年間,他在與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原則。
陳獨秀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后,和國共合作后的大革命前期、中期的領導工作中,作出一定的貢獻。但是,陳獨秀不是一個好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轉變是很不徹底的。他仍然用舊民主主義的觀念來看待當時中國的民主革命,對中國社會各階級作了錯誤分析,由此而形成“二次革命論”。這種“二次革命論”的特征,是完全割裂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聯系,放棄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因此,在中國第一次大革命中期,導致在中山艦事件和國民黨整理黨務案事件中,對國民黨右派的兩次大退讓。在大革命后期,發展成為嚴重的右傾投降主義。它是中國共產黨在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先后反共時遭到慘重失敗的主觀原因。
1927年7月12日起,陳獨秀不再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8月7日,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緊急會議上,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受到嚴肅批評。但他沒有接受批評,認真改正錯誤,反而對中國革命悲觀失望,成為一個取消主義者。他認為,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資產階級已在中國取得了勝利,無需再進行民主革命,而應該在資產階級反動統治下進行和平合法活動。1929年,他更走上反馬克思主義和分裂中國共產黨的道路,參加反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托洛茨基派的活動。因而,在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開除黨籍。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抗戰開始后被釋放。在被關押期間,沒有投降和屈服于國民黨政府。出獄后,先在南京,后到武漢,再去重慶,最后定居于離重慶不遠的江津。1942年5月27日病逝。遺著有《獨秀文存》等。
上一篇:陳毅詩詞
下一篇:陳獨秀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