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性惡》)
【鑒賞】 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其實,人的本性如“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同上),并無所謂善惡,但若一味順其性發展則必然會走向惡,而人之所以會表現出善良的一面,都是因為后天學習禮義的結果。荀子這里的“偽”并非“虛偽”的意思,而是作“人為”解。人即使有著優良的稟賦和理解力,也必須尋求賢師而侍奉之,選擇良友而親近之。正因為人性需要以禮義教化來引導,所以荀子特別注重環境的作用,強調學習和選擇賢師良友的重要性。《勸學》篇:“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環境之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昔日孟母三遷,為的就是給小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那么賢師的標準是什么?荀子認為賢師所應具備的品格中,僅僅學問淵博是不夠的,具備知識素養只是一個必要不充分的條件,他認為,有尊嚴有威信、閱歷豐富且可信任、誦讀解說經典時善守師說、能夠論說精微的知識,這才是賢師應具備的四個最重要的因素。荀子重視的是老師的品德,百育德為先,如果老師的人品有問題,那么如何能成為學生的道德典范呢?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益友并非只是一味地肯定我們,荀子在《修身》篇中說道:“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恰當的批評和肯定才會讓我們成長和進步,言過其實的諂媚之詞會蒙蔽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因此,擇師不可不慎也,擇友亦不可不慎也。人是群居動物,易于受到他人的影響,容易被環境同化,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勸學》).尤其是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選擇于自己有益的師友顯得至關重要。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也許不會在物質上給我們多大的幫助,但他可以給予我們心靈上、精神上的支持,當我們面臨選擇時,可以給我們建議;當我們面臨歧途時,會用有力的臂膀拉我們一把;在我們失意時不離不棄,在我們成功時默默祝福。
“師友者,學問之資也。”(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老師的言傳身教,朋友間的互相切磋,都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但是知識技能可以言傳,高尚的道德修養卻不是光靠語言就能傳給學生,賢師在舉手投足間即彰顯著高世之德,因此“學莫便乎近其人”(《勸學》),接近并侍奉賢師才是學習的捷徑。正如王肅在《孔子家語》中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上一篇:荀子名言·權利不能傾
下一篇:荀子名言·愛民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