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賈玉民 【本書體例】
徐錫麟
徐錫麟(生卒年月不詳)。據(jù)《熙朝新語》的錢泳《序》,徐為江蘇蘇州人,字厚卿,貢生,后“筮仕河南”而去世。《熙朝新語》十六卷,是他與錢泳同輯,刊于道光四年(1824),署名“余金”,是取兩人姓氏偏旁而成的化名。雜錄清初至嘉慶朝的史事和人物軼聞。
耿逆叛時,浙閩間土寇出沒,道路梗阻。新選閩中邑令王公,挈眷之任,途遇寇掠。夫人走避相失,比曉,不知夫所在。恐辱于賊,以垢涂面,乞食于野,訪至西安,仍杳然。乃嚙(niè臬)指血,題絕命詩于襟,欲投井死。村人救而免,達之邑宰。詢悉顛末,嘉其節(jié),款留內(nèi)署,為女公子師。出示訪王下落。
未幾,王公適來投刺見宰,延入,詳詢歷難狀,獨不以夫人告,而使夫人親治饌以進。酒半,王泣下。宰故詢之,曰:“此味絕類亡荊所治,且斷蔥亦以寸為度,見之不覺感觸耳!”宰佯為嘆息,既而請以妹妻之。王不允,強而后可。乃別設館舍,治奩(lián連)具,而以王夫人歸之,囑仆婢輩勿泄。王猶不樂,交拜入,掩面泣,目不一及。夫人固知之,至是則悲喜交集,不及待,即泣而語曰:“王郎猶念及糟糠乎?”王視之,乃妻也,相抱而哭,各述流離狀,知宰之盛德,而詭詞以合之也。
時王公文憑已失,宰為詳咨補給,得之官。自是兩家誼同至戚,使問不絕。宰尋以行取擢御史,人謂盛德之報。
(選自《熙朝新語》,原無標題)
耿精忠叛亂時,浙江福建一帶土匪強盜出沒,道路阻塞。新任命到福建當縣令的王公,帶著家眷去上任,中途遇到了強盜的搶劫。夫人在奔跑逃命時與王公走散了,等到天亮,找不到丈夫在哪里了。她擔心被強盜侮辱,就用骯臟的泥土抹到臉上,一路討飯打聽,直走到浙江西安縣(今衢縣),仍然杳無音信。于是她咬破手指,用血在衣襟上寫下了絕命詩,想投井而死。村里老百姓救起了她,送到了本縣縣令那里。縣令問清了原因,很稱贊她的志節(jié)堅定,誠懇地把她留在府內(nèi),讓她做小姐的家庭老師,并出告示訪查王公的下落。
不久,王公就拿著名帖來拜見縣令。縣令把他請進以后,詳細詢問了遇難的情形,單單不告訴他王夫人的下落,而使王夫人親自烹飪招待他。飲酒半酣,王公哭泣淚下。縣令故意問他原因,王公說:“這菜的味道和亡妻所做的完全一樣,而且蔥的切法也是以一寸長為準,所以不覺觸景生情啊。”縣令也裝著為他的事嘆息,然后請以自己的妹妹嫁給王公為妻。王公不同意,經(jīng)縣令堅持才答應了。于是另外準備了客房,治辦了嫁妝,把王夫人扮成新娘送了過去,囑咐仆女丫環(huán)不要走漏消息。這時王公仍舊郁郁不樂,拜了天地入了洞房,他便捂著臉哭了起來,對新娘一眼也不看。夫人本來就知道內(nèi)情,到這時真是悲喜交集,也耐不住哭著說道:“王郎還在懷念你的妻子嗎?”王一看新娘原來是自己的妻子,二人相抱哭了起來,各自訴說分散后的情形,才知縣令德行高尚,故意撒謊而使他們團圓的。
這時王公的任命文件早已丟失,縣令為他詳細稟明吏部重新補給,使他得以上任。此后兩家好得象最親的親戚一樣,往來不斷。后來西安縣令因有德行被提升為御史,人們都說這是他道德高尚的結(jié)果。
這是一則很美麗的愛情故事。它雖然受紀實的局限,不象古代那些以身殉情、生死相依(如《孔雀東南飛》)、生不能同室、死則同穴,或者雙雙化為蝴蝶(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或者化為連理枝、身死魂合(《韓憑夫婦》)的故事警天地泣鬼神,但是男女主人公情愛之深摯、情操之純潔高尚,使這篇小說象一曲輕音樂的樂曲,給讀者以美感。
故事前半部分重點描寫了王夫人。當被土匪沖散后,作為一個弱女子孤身流落于異鄉(xiāng),她為防止被辱,“以垢涂面”,可見其機智;作為一個官宦夫人又能一路討飯尋訪丈夫,可見在愛情驅(qū)使下產(chǎn)生了多大的毅力。最后,尋不到丈夫音信,決定以死殉情。即殉情仍“題絕命詩于襟”,以便將來會魂歸丈夫身邊。可見其對愛情的忠貞剛烈。
后半重點描寫了王公。失散后,他以為妻子已死,其篤于愛情突出表現(xiàn)在兩件事上:一是睹物傷情。一吃到菜肴象妻子所做,馬上感傷泣下。從中也可以看出平日伉儷之間感情多么深厚:對妻子所做菜肴的特殊味、形都那樣熟悉。二是西安縣令詐稱“以妹妻之”時,他先是不允,后被迫同意了,但在花燭之夜,不僅不喜,反而“掩面泣”,對新娘子連看也不看。等新娘子開口,他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的妻子,才悲喜交集,得以團圓。試想,王公若不是“猶念及糟糠”,一往情深;若不是睹物傷情,堅不允婚事等等,很可能會出現(xiàn)鴛鴦分飛的結(jié)局:因為西安縣令始終不泄漏王夫人在府的消息,恐怕不僅僅是一種玩笑,更主要的是對王公的考察;不僅是考驗其對愛情,更主要的是考察其德行(因為其“文憑已失”)。
本文所敘故事情節(jié)曲折,但僅四百字就將種種曲折說得明明白白,有的細節(jié)也委婉盡致,三個人物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敘述語言的簡勁有力,其描寫之處,又能摹聲摹形,維妙維肖。
上一篇:王之渙
下一篇:王公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