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古聞名的祖先們的上帝,
我們遼闊戰線的主,
在您尊嚴的手下托庇,
我們掌管著棕櫚和松樹——
率領天軍的主啊,愿您與我們同在,
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
喧鬧和叫囂已經銷歇;
帝王將相壽終正寢:
您古老的祭品仍然陳列,
一顆卑微的、一顆悔悟的心。
率領天軍的主啊,愿您與我們同在,
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
我們遠征的艦隊已經溶化;
沙岡和岬角上熄滅了戰火:
看吧,我們昔日所有的浮華
全在于尼尼微和推羅!
寬赦我們吧,萬民的總裁,
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
如果我們醉于權勢,放縱
長舌對您無所敬畏,
那種矜夸不啻異端所慣用,
或者無法無天的小族類
率領天軍的主呵,愿您與我們同在,
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
對于未開化的心,它只信任
冒煙炮筒和鐵制榴彈,
所有出身于塵土的勇敢的凡人
自行防范而不求您來防范,
為了如此這般的狂言妄語——
愿您憐憫您的臣民,啊主!
(綠原 譯)
注釋:
此句喻大英帝國廣袤的疆土。
尼尼微系古代亞述國首都;推羅系古代腓尼基文化中心。
【賞析】
吉卜林是一個出生于印度的英國詩人,加之作為編輯記者的職業要求,他對這塊英國殖民地上的生活有著細致入微的觀察,作為大英帝國一分子的自豪感也使他時時看到大英帝國的文治武功。在他周游亞非期間,到處宣揚白人擔負教化異族尤其是黑人的責任。他是位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小說家、詩人,使之聞名于世的不僅是兒童作品中一個個美妙離奇的幻想、小說中堪與莫泊桑媲美的深入生活的現實主義筆觸,更有他詩作中謳歌英國軍隊在異國征戰的豪邁風趣的筆調,如《營房謠》、《七?!返?,這些詩為他贏得了“帝國詩人”的稱號。
1897年,正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60周年之際,舉國上下為這個“日不落帝國”的全盛而歡欣鼓舞。照例,這個多次獲“桂冠詩人”稱號卻拒絕接受的詩人寫了一首應景之作。出乎意料的是,他寫的是這首《禮拜后的退場曲》。一語成讖,這個老牌的帝國真的就如女王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
這首詩共5節20行,每節的最后兩行一再反復,除最后兩行外,四節詩的末尾兩行韻律一致;每節中其余四行隔行押韻。從基調看,它有濃厚的宗教意味,似乎是一首向上帝禱告的懺悔詩,同時又有中國古詩沉郁頓挫的風格,雖有哀婉之音,格調卻很高昂,多用陽韻,音調鏗鏘。
從內容看,第一節總起,彰顯帝國之師的赫赫戰績和帝國昔日的輝煌。大英帝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征戰史,不斷的侵略征戰使它獲得了前進的資本。就如詩中所說,它曾經擁有“遼闊戰線”,它“掌管著棕櫚和松樹”,這些樹木既是廣袤疆土的象征,也是榮耀、勝利和希望的圖騰。為曾經有過的這一切輝煌,大英帝國沾沾自喜,英帝國的子民感到自豪。但作為詩人,吉卜林的愿望“率領天軍的主啊,愿您與我們同在”不僅是一個祈禱儀式的常用語,更是一種深深的憂慮。金戈鐵馬征戰疆場畢竟是昔日的場景,他只能寄希望于上帝的庇佑,愿輝煌永遠屬于現在,屬于英帝國,那句“免得我們忘懷——免得我們忘懷”既是懺悔也是希望,希望上帝永遠不要忘記對英帝國的庇佑。
從第二節開始,昂揚的調子陡然低落,第二、第三兩節預言了大英帝國必然衰落的命運。這種預言是有現實基礎的。此時帝國的連年征戰給國內的發展帶來阻礙,在一片歡騰景象的背后詩人看到了衰落的征兆。一個依靠武力興盛的國家也終將葬于武力的衰敗,詩人仿佛看到“我們遠征的艦隊已經溶化;/沙岡和岬角上熄滅了戰火”。這預言也遵循自然和歷史的規律:“帝王將相壽終正寢”的自然規律不可更改,昨日的“尼尼微和推羅”就是今日的英帝國。此時,如果說真有什么能挽回帝國衰落的命運的話,那也絕不是吉卜林那作為祭品的“一顆卑微的、一顆悔悟的心”。詩人清楚,即使對上帝的祈禱是真誠的、一刻也不敢忘懷的,上帝也未必會保佑英帝國。這一祈禱便成為一種精神寄托,當末尾兩行一再重復時,暴露了這祈禱甚至是絕望的。
面對上帝,吉卜林拿什么理由為帝國軍隊懺悔呢?他把這必然的衰落歸結為“醉于權勢”和“只信任/冒煙炮筒和鐵制榴彈”,他認為英帝國只相信權勢和武力,卻缺乏信仰的依托:“放縱/長舌對您(上帝)無所敬畏”,不相信信仰的力量:“所有出身于塵土的勇敢的凡人/自行防范而不求您來防范”。從最后這幾節來看,上帝在這首詩里是一個虛構的形象、一個對話者。
(喬 華)
上一篇:《碎瓶 [法國]普呂多姆》讀后感
下一篇:《神和人 [巴基斯坦]伊克巴爾》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