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走過杜克斯區,
幾百個男子和婦女。
我們饑餓!因此我們
來用拳頭敲你們的門!
你們要看看我們的痛苦!
我們沒有錢,我們沒有面包,
你們把我們的工作奪去。
高高的冷煙囪威脅我們,
可是我們要面包,冬季的困苦
逼我們到你們這里來索取!
好吧,把你們的警察派來,
那些戴灰色鋼盔的漢子!
讓他們拿出橡皮棍子,
拿出刺刀,拿出武器!
我們并不愿倒斃!
佩切克在布拉格的別墅里,
還有那些寄生蟲之流,
他們天天用金銀餐具
大啖大嚼,吃得飽飽!
我們吃的卻只有青豆!
佩切克用手指打榧子說道:
干么不動手?給我開槍!
我不管什么婦女和孩子!
把他們送進區法院里!
讓這些家伙吃苦遭殃!
你們嚇不倒我們!隨你們干吧!
盡管來槍殺我們!
用你們的金屬槍彈射擊我們!
我們要再三再四地來找你們,
直到魔鬼帶走你們!
(錢春綺 譯)
注釋:
1930年被開除的杜克斯礦工們迫于饑餓,舉行示威游行,遭到捷克斯洛伐克的礦山大老板血腥鎮壓,礦工們死傷很多。
【賞析】
這首詩歌的創作起因是1930年捷克斯洛伐克杜克斯區礦工的一次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那些被解雇的礦工迫于饑餓和生存的壓力,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游行。但礦山的幕后老板佩切克對這些手無寸鐵的工人進行血腥鎮壓,最終礦工死傷無數,其中還包括許多婦女和兒童。詩人面對這一慘無人道的血腥事件表示出極大的關注,他在詩中給予那些無辜的礦工們以深切的同情。同時,對那些殘暴的資本家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在第一節中,詩人起筆描繪了一個大規模游行示威的場景: 數百名工人,還包括婦女,“他們走過杜克斯區”。在第三句開始,詩人的視角突然轉換,以第一人稱復數的“我們”展開敘述,以此去揭示他們悲慘的命運。“我們饑餓!因此我們/來用拳頭敲你們的門!/你們要看看我們的痛苦!”迫于生計的無奈,也是作為對礦場壓迫最為有力的反抗,“我們”必須站起來,與那些剝削者斗爭下去,維護“我們”基本的生存權利。
在接下來的詩句中,詩人著力描繪了工人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權利被剝奪的殘酷現實。工人面對這樣的現實,他們開始覺悟了,只有團結起來,用反抗去爭取自己所應該得到的。覺醒的工人們表現出無所畏懼、充滿斗爭的英雄氣概,而這一切又是和他們感覺到的世界的不公平分不開的。礦山老板佩切克在布拉格的別墅里享受錦衣玉食,過著奢靡腐化的生活,還有那些和他類似的寄生蟲,他們整天用“金銀餐具大啖大嚼,吃得飽飽”。而“我們”這些處于最下層的工人們“吃的卻只有青豆”。要知道他們奢華的生活都是建立在“我們”辛勤的勞動基礎之上的,是“我們”在用血汗供養著他們。
面對這樣的境況,工人起來反抗是必然的。他們感覺到自己不應該受到如此的待遇,遭受如此的痛苦。對于這場斗爭,他們也做好了拼死相爭的準備。“你們”這些資本家盡管“拿出橡皮棍子,/拿出刺刀,拿出武器!/我們并不愿倒斃!”結果可想而知,礦山方面根本不會容忍這些工人的反抗行為,不會讓動搖他們利益基礎的不安定因素存在。詩人對那些窮兇極惡的資本家有一段生動的刻畫,把他們丑惡的嘴臉生動地描摹出來。“佩切克用手指打榧子說道: /干么不動手?給我開槍!/我不管什么婦女和孩子!/把他們送進區法院里!/讓這些家伙吃苦遭殃!”游行工人們對礦山方面的兇惡和殘酷也表現出針鋒相對的態度。但他們最終也只有用血肉之軀去抵擋槍彈的射擊,以死的抗爭來換取生存的權利。“我們要再三再四地來找你們,/直到魔鬼帶走你們!”這是對那些兇殘的資本家最為有力的預言,告訴他們“我們”會不斷地抗爭下去,不斷地用反抗來擊垮“你們”,直到顛覆“你們”的一切,“直到魔鬼帶走你們”。
菲恩貝格的詩歌創作開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歐洲工人運動高漲時期。他的大多數作品直接取材于當時方興未艾的工人運動。這首《杜克斯之歌》就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首。字里行間充塞著一種悲憤的感情和對資產階級剝削者批判的力量。我們可以看到在詩中運用的標點符號基本都是感嘆號,這使整首詩感情的表達濃烈、凝重。在詩歌的語言方面,詩人延續了自己慣有的風格特色,追求簡單洗練、富有音樂性的特點。全詩在尖銳的批判鋒芒之中蘊含著節奏的張力之美。
(鄒 英)
上一篇:《村景 [西班牙]希梅內斯》讀后感
下一篇:《來自非洲的遙遠呼聲 [圣盧西亞]沃爾科特》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