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鸚鵡救火》原文與賞析
昔有鸚鵡,飛集他山中。山中百鳥畜獸,轉相重愛,不相殘害。鸚鵡自念: “雖爾,不可久也,當歸爾。”便去。卻后數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鸚鵡逢見,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飛上空中,以衣毛潤水灑之,欲滅大火。如是往來往來。天神言: “咄!鸚鵡!汝何以癡:千里之火,寧為汝兩翅水滅乎?”鸚鵡曰: “我由不知而滅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鳥畜獸皆仁善,要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則雨滅火也。
佛經寓言故事 《鸚鵡救火》選自 《舊雜譬喻經》,吳康僧會譯。故事情節十分簡單,但卻十分美麗動人。全文不過二百余字,生動簡練地描述了鸚鵡為拯救陷入熊熊山火中的千萬生靈,她毅然投入水中,用自己的羽毛攜帶水珠,飛向火海,將水灑向大火。雖然她明知這可憐的幾滴水絲毫不能使火勢減弱,但那顆搏動著的善良的心卻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攜水撲向火海。盡管這幾滴微不足道的水珠,無法拯救陷于火海中的生靈,她卻為普渡眾生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與智慧。鸚鵡的鍥而不舍、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感動了天神,普降大雨,撲滅了山火,使千萬生靈得救。
在佛教經典中,除《舊雜譬喻經》外,尚有 《阿育王譬喻經》和《雜寶藏經》載有這個寓言。在《阿育王譬喻經》中,文字更加簡約精練,載文只有百余字,突出的是鸚鵡一次又一次攜水滅火的不屈不撓的行為,略去了鸚鵡與天神的對答,轉用評論式的敘述筆法。
然而在元魏吉迦夜所譯的《雜寶藏經·佛以智水滅三火緣品》中,這個寓言故事被充實豐滿了,增加了一些關鍵的情節與人物化了的對話,使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佛家思想得以弘揚,經中云:
過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諸鳥獸,依彼林住。有一鸚鵡,名“歡喜首”。彼時,林中風吹兩竹,共相揩磨,其間火出,燒彼竹林,鳥獸恐怖,無歸依處。爾時,鸚鵡深生悲心,憐彼鳥獸,捉翅到水,以灑火上。悲心精勤故,感帝釋宮,令大震動。釋提桓因以天眼觀:“有何因緣,我宮殿動?”乃見世間有一鸚鵡,心懷大悲,欲救濟火;盡其身力,不能滅火。釋提桓因即向鸚鵡所,而語之言:“此林廣大,數千萬里,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過數滴,何以能滅如此大火?”鸚鵡答言:“我心弘曠,精勤不懈,必當滅火。若盡此身,不能滅者,更受來身,誓必滅之。”釋提桓感其志意,為降大雨,火即得滅。
《雜寶藏經·佛以智水滅三火緣品》中的這段寓言中意在弘揚佛法,宣揚佛法無邊。文中給鸚鵡取了“歡喜首”的名子,歡喜者,是佛家尊者名,為釋迦弟子。也就是說,像鸚鵡救火這種大善大德的好事,只有深受佛祖釋迦牟尼教誨的人才能做到。其它二經中都將受鸚鵡感動而降天雨的記為天神,而《雜寶藏經》則歸美于釋提桓。“釋提桓”即“釋迦提桓因陀羅”,為住在須彌山頂(三十三天)之能天主。在寓言的最后,鸚鵡與釋提桓有一段精彩的對話,表達了鸚鵡為拯救眾生靈免受山火的決心。鸚鵡說:“我心弘曠,精勤不懈,必當滅火。若盡此身,不能滅者,更受來身,誓心滅之。”這里十分生動感人地表現出鸚鵡的此生不成,來世也要繼續救山火,直至撲滅為止,此舉大有“愚公移山”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增加了這幾句對話,比只有一句平白的敘述“如是往來往來”,(《舊雜譬喻經》)和“往復非一”(《阿育王譬喻經》)更有感染力,使讀經者都深深地為鸚鵡舍己為人的偉大獻身精神而感動。
佛經寓言故事《鸚鵡救火》寓意深刻,鸚鵡的善良、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精神以及她的堅毅性格是十分感人的。所以這個寓言故事隨著佛教在中國本土的傳播,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文學創作。南朝劉宋時期劉義慶《宣驗記》中有一篇《鸚鵡》,情節襲取于此。此外,劉敬叔所著《異苑》中有一篇《鸚鵡救火》與此相類,文曰: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貴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后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志,何足云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此外《太平御覽》卷九一七也曾記載一則與鸚鵡滅火絕似的故事,亦見于《宣驗記》。記中云:“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漬羽,飛以滅火,往來疲乏,不以為苦。”其實也是源自佛教傳說,詳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六中的《雉王本生故事》,亦可參見《智度論》卷十六。
劉敬叔所編撰的《鸚鵡救火》故事是《舊雜譬喻經》的刪改本,但也充分表明這個佛經寓言故事對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影響。在魯迅的雜文中也曾引用了《異苑》中的這個寓言故事,我們拋開今存本《異苑》是否為劉敬叔的真本姑且不論,僅就它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而言也是十分值得探討的。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題李凝幽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經籍、寓言故事·鹿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