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熱愛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2 彩色片 162分鐘
蘇聯高爾基少年兒童電影制片廠攝制
編導: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攝影:弗拉基米爾·拉波波爾特
主要演員:阿納多利·索洛尼岑(飾卡爾梅柯夫) 塔瑪拉·馬卡洛娃(飾阿歷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 柳包芙·維洛拉伊涅(飾瑪麗亞) 讓娜·勃洛托娃(飾塔尼亞)
【劇情簡介】
莫斯科建筑師協會的圓柱大廳里,來參加建筑學討論會的人正仔細地參觀著一張張設計圖和建筑模型。專家們低聲地談話,對一個個新穎的設計作出評價。晚上,在著名建筑師阿歷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的家里聚集著從各地前來參加學術討論會的她的學生和朋友,卡爾梅柯夫和瑪麗亞正是在這里邂逅相逢的。
卡爾梅柯夫是西伯利亞某城市新型建筑的主持人。在他的老師瓦西里耶夫娜的家里,他被瑪麗亞非同尋常的氣質所吸引,一見鐘情地愛上了她。在聚餐的過程中,他一直尋找話題同瑪麗亞交談。聚會結束后,他和瑪麗亞在大街上散步。突然,他充滿激情地向她求婚,瑪麗亞一時未置可否。回到瓦西里耶夫娜家后,瑪麗亞向她的同學和朋友塔尼亞征求意見。塔尼亞認為卡爾梅柯夫是個出色的人,她勸瑪麗亞莫失良機。她對瑪麗亞說:“聽著,我要對你說什么來著:如果你不決定這個問題,我非從你那里把他奪過來不可。我事先警告你。”原來,塔尼亞正默默地愛著卡爾梅柯夫。當卡爾梅柯夫與阿歷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對新型建筑設計進行了一番探討后,瑪麗亞決定答應卡爾梅柯夫的求婚。
卡爾梅柯夫帶著瑪麗亞來到西伯利亞他工作的城市,他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將要結婚的喜訊告訴研究所的同事們,并邀請他們來參加婚禮。瑪麗亞把卡爾梅柯夫雜亂的居室收拾得井井有條。她精心布置了婚禮。卡爾梅柯夫的同事們,還有市委書記斯特魯米林,市執委會主席勃加喬夫以及該市托拉斯的領導人薩雷切夫都來祝賀新人。瑪麗亞彬彬有禮地招待客人,微笑著與男女賓客們寒暄,給大家極好的印象。卡爾梅柯夫感到幸福極了,他忘情地擁抱著妻子,柔情滿懷地顫聲問:“為什么給了我這樣的幸福?”瑪麗亞讓他盡情地吻著,并且第一次這樣說:“我愛你……我多么愛你。”
婚后的幾天他倆一直沉浸在幸福中,卡爾梅柯夫攜同瑪麗亞與勃加喬夫及斯特魯米林結伴去釣魚。瑪麗亞的釣魚技術非常出色。朋友們在湖邊野炊。短暫的夏季就在這幾天結束了。早寒初降,落葉林已染上了一片金黃。
瑪麗亞被安排擔任建筑工程檢驗處的領導工作。當她問及將與之共事的總建筑師羅扎諾夫時,卡爾梅柯夫告訴妻子,他與此人之間縱橫交錯的事情太多了。
很長一段時間里,卡爾梅柯夫與瑪麗亞仍處在熱戀之中。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他倆去滑雪。瑪麗亞玩得很盡興,直到出現了雪暴才回家。
瑪麗亞正式上班了。她與總建筑師羅扎諾夫在冷淡的氣氛中相互作了介紹。他倆一次偶然的談話涉及到卡爾梅柯夫的新型建筑設計。羅扎諾夫并不贊成這個設計。他給瑪麗亞看了一份談話記錄。顯然不少有關人士都不贊成這個設計。瑪麗亞決定把這一切告訴卡爾梅柯夫。
卡爾梅柯夫被勃加喬夫召到市委。勃加喬夫批評卡爾梅柯夫過多地干涉工地事務,卡爾梅柯夫不以為然,兩人因此爭吵起來。后來卡爾梅柯夫去找托拉斯負責人薩雷切夫,要拉他一同去市委理論。薩雷切夫勸他冷靜,但卡爾梅柯夫不聽勸告徑直闖進斯特魯米林的辦公室。羅扎諾夫和勃加喬夫也在那里。從他們的神態中卡爾梅柯夫意識到他們正在討論他的問題。
在卡爾梅柯夫與周圍的人的爭吵中,瑪麗亞并非始終站在丈夫一邊。當天晚上卡爾梅柯夫與瑪麗亞第一次發生爭吵。兩人在有關藝術、建筑、彼此的尊重以及對領導的態度等問題上各執己見。盡管最終兩人和好了,但彼此心中終不免留下一些難言之痛。瑪麗亞要求卡爾梅柯夫讓她離開。她想要向丈夫解釋他倆之間所發生的一切。她說:“現在,我和你有些過份了。”
開始建設了。這是卡爾梅柯夫和瑪麗亞共同生活的第二個夏天。他們的生活和愛情邁進了這樣的階段——離別已經成為可能的和可以忍受的事了。卡爾梅柯夫因為工作常常滯留工地,瑪麗亞則常常倚窗等待丈夫的歸來。
市里的領導偶而也去工地檢查,就某些技術性問題卡爾梅柯夫常與他們發生沖突。嚴寒的到來使得工程進度停滯不前。
卡爾梅柯夫抽空回家時,發現斯特魯米林正與瑪麗亞喝茶。一種從未體驗過的痛苦與失落感在他內心油然而生。斯特魯米林走后,卡爾梅柯夫出于嫉妒與瑪麗亞發生了爭吵。對瑪麗亞的感情,是他的第一次愛,也是第一次嫉妒,因此,他的痛苦超越了自制力。但是看到瑪麗亞的痛苦無助,他意識到自己深深地傷害了她。對瑪麗亞的愛和憐惜之情超越了嫉意,他不知所措地喃喃地請求瑪麗亞原諒。瑪麗亞卻認為他倆應該有個孩子,“那樣一切都可以穩定了,”她對卡爾梅柯夫說,“你也不會再嫉妒,也能夠稍稍地不那么愛我了。”
卡爾梅柯夫設計的新型住宅被市委停建,他決定到莫斯科去尋求支持和幫助。瑪麗亞不顧自己懷孕并即將臨產,支持丈夫去首都申訴。在莫斯科,卡爾梅柯夫得到了阿歷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和其它同行們的支持,他的設計也得到了部里的認可。在勝利的時刻,卡爾梅柯夫接到斯特魯米林要他速歸的電報,因為瑪麗亞情況危急。
瑪麗亞因難產住院。孩子已經死了,瑪麗亞也極度虛弱,奄奄一息。卡爾梅柯夫深深地責怪自己,他認為自己在這種時刻撇下瑪麗亞是不可原諒的。他和陪同前來的塔尼亞懇求醫生給予最好的治療。但醫生告訴他們,病人最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氣。卡爾梅柯夫決心盡最大努力幫助瑪麗亞活下去。
瑪麗亞終于出院了。小山崗、房子、融化的積雪以及眼前開闊的世界已使她不太習慣了。她微笑著對丈夫和塔尼亞說:“抱個孩子,我想這么做,可是沒做成。但你們做成了,使我第二次誕生。”
工地重新開始施工。瑪麗亞像往常一樣倚窗等待丈夫歸來。卡爾梅柯夫還像從前那樣,車還沒停就打開車門,在化了雪的春天的道路上跳著向瑪麗亞走來,皮靴濺起了泥水。
車開走了。塔尼亞站在路上,她凝視著卡爾梅柯夫,凝視著瑪麗亞——在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到那無可轉述的一切。
【鑒賞】
謝爾蓋·格拉西莫夫是蘇聯著名的老一代電影藝術家。他的許多名作如《假面舞會》、《青年近衛軍》、《靜靜的頓河》等都曾在外國上映。他自編自導的“60年代人”四部曲,以其對蘇聯當代社會所作的嚴肅的、富于哲理性的分析,引起了蘇聯國內外的廣泛興趣和注意。在闡述影片的創作目的時,格拉西莫夫曾說,他拍攝“60年代人”四部曲是為了同觀眾共同討論人在生活中的位置、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青年一代的使命以及他們的幸福觀、愛情觀……
四部曲的第一部《人與獸》于1962年拍攝完成。影片的主人公巴甫洛夫曾在戰爭中被俘,離開集中營后在西方國家流浪了十多年后才回到了祖國。在蘇聯,巴甫洛夫與一位在列寧格勒圍困時期受過他搭救的婦女安娜不期而遇。于是,他與安娜及她的女兒塔尼亞結伴從莫斯科出發,開始了橫越蘇聯國土的旅行。巴甫洛夫把自己的遭遇講給母女倆聽,他自己也在旅途中認識了蘇聯人多姿多彩而又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
四部曲的第二部《記者》完成于1967年。影片敘述了一個青年記者在蘇聯國內及國際舞臺上的采訪活動,描寫了他在個人生活中的種種遭遇。該片獲第五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
第三部《湖畔》于1970年拍攝完成。影片的故事圍繞著在貝加爾湖畔建設一個大型工業企業過程中的矛盾沖突而展開。一部分人堅持要保護自然,另一部分則要開發自然。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切爾內赫和列娜在爭論過程中互相看到了對方的長處,并發生了愛情。《湖畔》曾獲1971年度蘇聯國家文藝獎金。
《要熱愛人》是“60年代人”四部曲的第四部。影片描寫青年建筑師卡爾梅柯夫在北極城的勞動和生活。這個性格獨特、富于激情的青年人在城市建設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斗爭,以及他和瑪麗亞在愛情和婚姻生活上的波折,構成了影片的全部情節內容。
《要熱愛人》完美地體現了格拉西莫夫作為藝術大師的敏銳感受并善用技巧的文學修養。在劇作階段,他設計了許多形象,在導演實踐中,他從那些躍然紙上的形象里培植出生動的個性,使他們活躍在銀幕上。在《要熱愛人》里,格拉西莫夫似乎有意識地給予自己更多的劇作上的自由,目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到高于情節之上的描寫,即注意對性格的詳盡細膩的刻畫、環境氣氛的營造以及對生活進程的細節分析。60年代蘇聯社會上產生了一個具有相當文化修養的由工人、農民、工程師、醫生、宇航員、學者組成的新階層。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和個人生活條件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對于這些人來說,生活的真諦始終在于崇高的精神追求。《要熱愛人》里的主人公們,如卡爾梅柯夫、阿歷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瑪麗亞、塔尼亞等,就是這一知識階層的代表人物。導演格拉西莫夫通過他們在銀幕上的活動,吸引觀眾去探索生活的新領域,喚醒觀眾去思考新的人際關系,并對新的文化現象和生活現象作出反應。
從情節和題材看,這四部影片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把它們松散地聯在一起的是情節展開的時間和影片的創作者從各方面觀察當代蘇聯人生活的愿望。格拉西莫夫在“60年代人”四部曲里再現了普通蘇聯人的生活,用高尚的、克制的、富于激情和感染力的敘事語調,娓娓道出了主人公們的歡樂與憂慮、幸福與痛苦。在這組影片里,格拉西莫夫與觀眾一起觀察普通的蘇聯人,討論了他們的道德規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觀眾面前展現了多層次的社會現狀,在時代交替的關鍵時刻剖析一代人的社會意識,對一些重大而緊迫的社會問題作出全面的分析。眾多的人物形象,令人難忘的主人公命運的變化過程——這種反映生活的手段是格拉西莫夫“60年代人”四部曲的共同點。
在四部曲中,年輕的主人公們的形象不是千篇一律的。《人與獸》中的塔尼亞過于自信;《記者》中一帆風順的阿利亞比耶夫突然瀕臨絕境;《湖畔》里的列娜不得不告別貝加爾湖,為的是逃避她的初戀,也可能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愛情;《要熱愛人》里的卡爾梅柯夫個性剛強,近乎怪癖,但富于激情。格拉西莫夫沒有簡單表現生活,而是通過客觀現實中的矛盾來塑造眾多的人物形象,揭示他們認識世界的渴望和對理想的追求。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復雜的個性,是一系列活生生的形象,它們進入了六七十年代電影藝術肖像畫廊的典型行列。也許,正是這些突出的共同特征,把這四部曲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格拉西莫夫被評論家譽為蘇聯電影“社會心理學派”的“最優秀的代表”;他的“60年代人”四部曲,作為60年代蘇聯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作為那個時代的銀幕折射,則在他的創作中占著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萌芽》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誰陷害了兔子羅杰》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