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當空,夜色美麗,
樹影婆娑,小徑靜謐。
繁花散發出陣陣幽香,
枝頭露珠,點點欲滴。
在這萬籟俱寂時刻
一陣神秘的振翼聲沙沙響起:
那是貓頭鷹在夜間出游,
搜索人們看不見的東西。
看到這鳥兒在黑夜里尋覓,
我想到茫茫宇宙間生活的意義,
通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我們能否找到人生的真諦?
(季南生、張青 譯)
【賞析】
詩琳通公主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對各種文體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獵,在詩歌方面更有獨到的見解。詩琳通公主認為,詩歌是一個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結晶,詩是心靈的語言,一種可以用心靈去觸摸和感受的語言,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心靈的溝通與交流,這是詩歌最大的、永恒的魅力。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琳通公主尤其酷愛中國的唐詩,還把許多唐詩翻譯成了泰文,編輯成大學教材。在中國唐詩這座金碧輝煌的殿堂中,詩琳通公主逐漸領會到中國古詩的博大精深,并深刻體味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意境,在自己詩歌的創作中力求做到中國古詩所崇尚的“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境界,追求詩歌的“味外之旨、韻外之韻”。
作為王室的公主,詩琳通公主可以說是萬千寵愛集于一身,加上自身的勤奮努力和智慧,使得她的人生之路一帆風順,幾乎沒有遭遇過失敗。因此,她的詩歌旋律大多數清麗明快,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自信,《貓頭鷹》一詩也不例外。《貓頭鷹》寫于1974年,此時詩琳通公主正值妙齡,在泰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朱拉隆功大學學習。人生的道路剛剛啟程,幸福生活的大門向她敞開著,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賞心悅目。不過,此時的她已經顯示了廣博的視野,在繁重的學習之余,開始了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像貓頭鷹一樣開始尋找人生的真諦。
《貓頭鷹》分為三節,第一節是實寫,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美妙的意境;第二、第三節是虛寫,是全詩的中心和意旨所在。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起,走在樹影重重的小路上,微風吹過,嫩枝婆娑,路邊的野花散發出陣陣芳香;樹枝上的露珠,在明月的映照下,熠熠閃亮、晶瑩透頂、似滴欲滴,多么美好的夜晚!詩人在開頭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清新、涼爽的夜晚,讓人不由心向往之。“美麗”與“靜謐”、“樹影”與“小徑”兩兩押韻,朗朗上口,極具節奏感。詞句和意境也與中國古詩異曲同工,讓我們品味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境。接著,詩人詩筆一轉,開始引到詩的正題上來: 在一陣沙沙的聲音后,貓頭鷹出現了。“那是貓頭鷹在夜間出游,/搜索人們看不見的東西。”貓頭鷹在夜間出來活動,這盡人皆知。但“搜索人們看不見的東西”具有多重含義,我們可以理解為貓頭鷹出來覓食、抓捕田鼠;我們也可以理解詩人在這樣一個風清月朗的夜晚,走在靜謐的小路上,整理一下自己錯亂的思緒,努力探索日常生活中被人忽視的東西。被忽視的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真諦。相對于茫茫宇宙來說,生命是如此的渺小與脆弱,也是那樣的短暫。這些看似簡樸而重大的問題,詩人此時已開始思索,人生而為誰而活、如何過活,人生真正的意義到底在哪。在詩中,詩人實際上也向我們提出了這些問題,讓我們去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詩琳通則在《踏訪龍的國土》中回答道:“我們的生命與大自然——高山、海洋和江河相比,顯得多么微不足道,所以要把我們的生命用在有價值的事業上,要為我們的社會和國家做得更好。”這是對本詩最好的注解。
《貓頭鷹》一詩沿襲了詩人一貫的創作風格,語言明麗清快、通俗易懂,設境優美、意境深遠,達到了含不盡之意于詩外的藝術效果。
(謝茂發)
上一篇:《狼之死 [法國]維尼·1843年作于M堡》讀后感
下一篇:《獻給太陽 [奧地利]巴赫曼》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