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1883—1967),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英國工黨前領袖、首相。
艾德禮1883年1月3日出生在英國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家世代住在靠近倫敦南部的薩里郡李家林子,艾德禮的姓由此而來(At Lee Wood,住在李家林子的人)。祖輩務農,也作谷米商人。艾德禮的父親是倫敦很有地位的律師。母親是名門閨秀。
艾德禮小時曾跟姐姐的家庭教師學習法語,后來由母親給他授課。1892年初,他進入赫特福德郡一所類似私塾的預備學校,學習《圣經》。艾德禮在海利勃萊學院念書五年后,進入牛津大學。他愛好詩歌和歷史,想取得這方面的學位,但學習成績一般。后來他又學習法律,希望將來依靠父親的聲望在司法界立足。
1904年,艾德禮從牛津大學畢業。他在倫敦內殿律師學院實習了一個階段,1905年正式取得高級律師資格。他因未能找到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只是偶爾有一點律師業務,便對律師職業漸漸失去興趣。
艾德禮在閑散之際,曾到倫敦東部斯特普尼的兒童收容所工作,獲得微薄的收入。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和從事社會服務,使他對民間疾苦有所了解,對勞動群眾產生一定的同情。當時,他喜歡閱讀一些有關社會改革的書刊,自稱為社會主義者。
1907年,艾德禮由一位名叫湯米·威廉斯的碼頭工人介紹,加入獨立工黨。翌年參加費邊社。他主要在基層黨組織中活動,針對某些立法或政治問題在群眾中進行宣傳,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1913年,艾德禮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科學教師。他與工黨的著名人物拉斯基和達爾頓等在工黨青年中開展政治活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艾德禮認為“這個戰爭并不只是敵對的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戰爭”。他積極支持英國政府參加這場戰爭,自己年過30歲,仍然要求入伍。他先后在地中海沿岸的亞歷山大港、希臘、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大陸服役,曾經受傷。他于戰爭結束前夕退伍,已是陸軍少校軍銜。
戰爭結束,艾德禮回到倫敦的斯特普尼自治鎮參加工黨的活動。1918年,艾德禮參加倫敦郡議會競選,以80票之差敗于自由黨人。在1919年斯特普尼鎮議會競選中,工黨在全部60個議席中奪得43席,艾德禮被推選為鎮長①。這是他一生中首次擔任公職。艾德禮把全倫敦15個自治鎮中的工黨鎮長邀集起來組成聯誼會,他被推選為聯誼會主席。鎮長職務使他取得了作行政官吏的許多經驗。
1922年,自由黨人勞合·喬治內閣垮臺。大選中,艾德禮在萊姆豪斯選區以微弱多數當選下議員。因工黨在選舉中取得重大勝利(共得142席),工黨領袖麥克唐納被選為議長。艾德禮作他的私人秘書。1924年,英國從資本主義經濟的暫時穩定走向蕭條,招致保守黨的鮑爾溫內閣倒臺。工黨領袖保證對資本主義的忠誠,得到自由黨的支持。麥克唐納以少數黨領袖身份組織了英國歷史上第一屆工黨內閣。艾德禮出任國防部次長。但麥克唐納政府缺乏穩定多數,執政數月后倒臺。
1929年保守黨內閣任期屆滿。國家面臨經濟危機。工人大量失業,人們對保守黨普遍不滿。大選結果,工黨得287席,超過保守黨所得的260席。麥克唐納再度以微弱多數組閣,他言而無信,沒有讓艾德禮參加內閣;只是在1930年任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的莫斯利辭職時,才指定艾德禮擔任這一內閣職務。1931年,艾德禮改任郵務大臣,參加首相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工作。
這時,英國經濟危機加劇。工黨無力解決失業問題,黨內發生分裂。獨立工黨從工黨中分裂出去。內閣成員離心離德。艾德禮仍留在工黨內,并與獨立工黨決裂。1931年5月,國際金融危機,倫敦黃金外流。內閣在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上,意見分歧。 8月,工黨政府垮臺。10月底大選時,工黨慘敗,只得46席。艾德禮照樣當選,任工黨議會黨團副領袖(領袖為蘭斯伯里)。
1934年蘭斯伯里年邁多病,由艾德禮代理工黨議會黨團領袖。當時,戰爭危機逐漸增長。工黨內部以蘭斯伯里為首的很大一部分人持和平主義立場,反對武裝自衛;另一部分人則主張與共產黨合作。艾德禮反對這兩種傾向。他主張依靠國聯建立各國的集體安全體系,反對法西斯的侵略行為。1935年10月工黨年會上,蘭斯伯里因不主張反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而遭到指責,辭去議會黨團領袖職務。大會推選艾德禮繼任。此后,他持續掌握黨權達21年之久。
1935年大選,工黨總共贏得154個議席,艾德禮成為舉足輕重的反對黨領袖。他撰寫了《工黨的展望》一書,辱罵共產主義是“極權制度”,無產階級專政是“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傳英國應“保存不列顛政府體制的主要結構”,實現“國有化”,通過“憲制改革”的道路向“社會主義”和平演進。該書宣稱:“如果工黨重掌政權,它將設法領導世界走向和平、裁軍和繁榮”,反對“某些國家具有向其他國家發號施令的權利”;主張“徹底拋掉視為英國資本家獨占的剝削領域的殖民帝國的觀念”。
三十年代中期,保守黨的張伯倫政府推行綏靖政策,助長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動。艾德禮作為工黨領袖起初曾支持政府的政策。他在1937年說:“每個議員都承認他(指張伯倫)對和平事業作出的貢獻”。只有在“慕尼黑協定”引起英國人民普遍反對時,以艾德禮為首的工黨議會黨團才在議會中對該協定投了反對票。1938年9月,工黨領導的全國勞工理事會發表聲明,反對政府向希特勒讓步。丘吉爾在9月20日致電艾德禮說:“你們的聲明給不列顛民族增了光”。
1940年4月德國軍隊占領丹麥, 5月在挪威登陸,直接威脅英國的安全。這引起英國上下對張伯倫政府的不滿。工黨在議會的辯論中對張伯倫政府投了不信任票。張伯倫為挽救內閣危機,主張組織一個以他為首的聯合內閣,征詢艾德禮的意見。艾德禮予以拒絕。
1940年5月10日,丘吉爾組織有各黨派參加的五人戰時內閣。艾德禮代表工黨入閣,任掌璽大臣。1941年擔任副首相兼自治領大臣。在丘吉爾出國期間,艾德禮主持內閣會議??偟恼f來,他支持丘吉爾制定的內外政策。在任副首相期間,由于權力操縱在丘吉爾手中,艾德禮及其領導的工黨處在配角的位置上。例如,丘吉爾知道美國制造和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計劃,但事先沒有告訴艾德禮。1945年4月派往舊金山籌建聯合國的英國代表團,由保守黨的外交大臣艾登任團長,艾德禮身為副首相卻處于被領導地位。
在戰爭要結束時,英國政黨之間的勾心斗角日漸激烈起來。丘吉爾以反法西斯戰爭領袖和世界名人自居,試圖以聯合內閣的形式,繼續把持政權。艾德禮鑒于1935年以來工黨所得選票不斷增加,想取代丘吉爾由他組織工黨內閣。1945年5月的工黨年會,一致通過不贊成組織聯合內閣。
5月21日艾德禮致函丘吉爾,不僅拒絕他戰后繼續維持內閣現狀的要求,還反對把內閣任期延長到日本投降之后,認為那是一種類似法西斯獨裁的作法。工黨的內閣大臣于當月全體辭職,成為丘吉爾“看守內閣”的反對黨。接著,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競選活動。雙方由政策宣傳發展到人身攻擊,而在實行社會改革問題上,工黨提出了一個調門很高的競選綱領。它提出,戰時規定的國家對經濟的監督應予保留,主張把經濟的主要部門如英格蘭銀行、煤炭工業、冶金業、動力經濟和運輸業收歸國有。綱領表示,工黨有信心實行土地國有化,努力促其實現。在對外政策上,綱領要求保持與蘇聯的同盟關系。工黨的這個競選綱領迎合了當時英國人的情緒,而保守黨只是提出了一個對工黨進行批評的綱領,沒有對內外政策提出某些明確的保證。加上自從“慕尼黑協定”以來,保守黨已失去人心;大戰又使人民承受無比沉重的負擔。這場選舉中,艾德禮獲得空前的勝利,工黨有393名議員當選,以絕對多數組閣。
1945—1950年的艾德禮內閣是工黨頭一次真正掌權的內閣。為了挽救戰后英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頹勢,艾德禮采取了一些“開明”的內外政策。
戰后,英國資本在國際上遇到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的競爭。為增強競爭能力,工黨政府在1945—1947年實施了包括煤礦、煤氣、電力、國內運輸、海外航空、電報、英格蘭銀行在內的七個“國有化”計劃。工黨政府付給這批收歸“國有”企業的業主超過其原股價值多倍的“補償金”,總額高達25億英鎊,另外還給以不論盈虧都應償付的高額利潤債券。原業主將繼續保持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地位。這一措施肥了資本家,使企業納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軌道,絲毫未改變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艾德禮在回憶錄中說,他的“國有化”政策并沒有遇到來自資本家的真正的反抗。
為防止戰后在英國出現革命運動,工黨政府在1945—1947年間向勞動人民作了一些重大“讓步”。如廢除1927年的工會法,恢復工會的合法權利;實行保健制度,規定給居民免費醫療;為抑制食品漲價,發給食品津貼;實行社會保險制度,凡因疾病、失業和懷孕而發生經濟困難,以及寡婦和老年人,均給以補助金。政府還修改議會法,削弱上院權力,使法案能迅速通過。工黨政府的上述措施亦未根本改變勞動人民的境況。
戰后工黨政府縮減民用工業,使數以萬計工人失業。1948年2月艾德禮發表“個人收入、支出和物價的聲明”白皮書,在凍結工資的同時提高物價。商品零售價格從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上漲12%。工黨政府還增加稅收,減低糧食配給額,削減社會福利費和房屋建筑費。工黨政府還千方百計破壞工人運動,借口某些企業“國有化”,剝奪了這些企業工人的罷工權利。
工黨領袖曾把上述施政措施說成是建設“新社會制度”即“民主社會主義”的步驟。艾德禮在1948年1月聲稱:這種制度將把個人自由與計劃經濟、民主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優點結合起來。實際上,工黨政府的所謂“社會主義”沒有觸動英國社會的基礎,沒有改變英國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只是資本主義的別稱。
艾德禮把工黨的外交政策概括為“對世界和平的忠誠”。他說:“對工黨來說,帝國主義當然是被詛咒的東西。工黨不主張一個民族剝削另一個民族。”由于戰后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工黨政府不得不把自己的殖民帝國改稱英聯邦,允許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加拿大、新西蘭等一系列海外殖民地獨立或給予較大的自治權。1948年1月,艾德禮在一次會議講話中指出:“西歐是不能作為一個經濟單位而獨自存在的,因而有與非洲及其海外領土更廣泛地結合起來的愿望?!惫h政府在“殖民地的開發與福利”、“幫助落后地區的人民”等名義下,繼續對原來的殖民地和沒有取得獨立的殖民地實行剝削。特別在1948年派兵鎮壓馬來亞的民族解放運動,進行了連年殘酷的殖民戰爭。
在對美國和西歐的關系上,艾德禮政府接受美國的馬歇爾計劃。1949年4月,英國參加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美國空軍允許駐扎在英國。艾德禮一反過去工黨反對重整軍備的政策,強調實力是最可靠的因素,于1951年1月提出龐大的軍事預算,宣布“英國可望在今后一年內組成22個裝備齊全的步兵師”。工黨政府積極支持美國侵略朝鮮的戰爭,派出6,000名陸軍和一些海軍艦艇參加朝鮮戰爭。
工黨政府考慮到經濟政治因素,期望保持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并考慮到英聯邦國家印度、巴基斯坦、錫蘭(斯里蘭卡)等國對中國的態度,在1950年1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個問題上采取了不同于美國的立場。1954年艾德禮率工黨代表團訪問我國。
艾德禮的施政措施使勞動人民失望。工黨在1950年2月大選時選票下降,它在下院僅僅獲得6席微弱的多數,幾乎難以組閣。組閣后,年老的閣員不得不在忙于公務的同時,參加下院的每次表決。保守黨存心用疲勞轟炸術,堅持開會到深夜,以便把工黨拖垮,以至有的閣員相繼引退或死去。艾德禮走投無路,只得于1951年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大選。結果,保守黨得321席,工黨只得295席,被迫下臺。
艾德禮下臺后繼續充當反對黨的領袖,主持工黨的“影子內閣”達五年之久。1955年大選中工黨再度失敗,只得到277席,保守黨得344席。艾德禮眼見東山再起無望,隨即引退,被封為貴族,進入了上院。1964—1967年任英國戰略研究所所長。
艾德禮于1967年10月8日逝世,終年84歲。
艾德禮一生著有《社會工人》、《走向社會主義的意志和道路》、《工黨的展望》、《英國面臨著戰爭》、《此生巧遇》(或譯作《幸運時刻的人》)和講演集等10多種書籍。其中除晚年的回憶錄《此生巧遇》外,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宣傳工黨的“社會主義”及內外政策的急就章,而以《工黨的展望》為其代表作。
上一篇:羅蒙諾索夫
下一篇:艾森豪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