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漂泊之夜
我聽到火車輪的聲音
和輪船引擎的聲音
相遇
在我的屋后
無數雨之腳帶來
一個吉普賽人的聲音
他丟了馬
一個登山者的聲音
他丟了山
2
我是個水手
尋找島礁
久已期待
拉開門
拴住雨的腳
用手指的發顫
心的怦跳
我把它緊緊地摟抱
趁一切都未失掉
3
漂泊之夜
聲音
我們將相遇
盡管最后
我會身倒仆地
就在不遠處立著
一匹馬
在山腳
我們將相遇
聲音
在漂泊之夜
等我在那里
直到無雨
(嚴萍、龔勛 譯)
【賞析】
馬來西亞著名詩人穆罕默德·哈吉·沙勒認為拉迪弗·默希丁的詩歌具有兩個明顯特征: 一是意象美,借助諸多的意象構成詩;二是流動美,詩仿佛是由一連串的對話組成,詩人的思維是流動的、跳躍的。他“以一位詩人的敏感,把繪畫領域的藝術手法用在文學創作領域”,使他的詩具有直觀的、色彩斑斕的藝術美。
《聲音》寫于20世紀70年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和“五十年代派”風格迥異,注重內心的體驗,忽略個人情感的外在宣泄。詩篇通過對“漂泊之夜”和“夜”中所聽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展示了詩人內心對人生、命運的思索,洋溢著積極進取的樂觀態度。
詩歌第一節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寂寞、孤獨、陌生的漂泊之夜,天空是漆黑的,或許還下著大雨,雨點打在地上“滴答、滴答”作響,詩人獨坐屋中。在這樣的夜晚中,一切行動都是多余的,人的耳朵成了與外界溝通的最佳橋梁,這就自然引出了本詩的主題:“聲音”。詩人的思維隨著“聲音”而活躍起來,漂泊之夜中傳來了火車車輪和輪船引擎的聲音,“鏗鏗”的鐵軌聲和“嘟嘟”的汽笛聲不絕于耳,它們“相遇、在我的屋后”,就像兩個久違的朋友互致問候。火車和輪船能夠互通有無,那么雨滴呢?滴滴答答的雨點,不就是遠途行人的腳步聲嗎?它們由遠及近,給“我”帶來了遠方的“聲音”和消息。雨滴給“我”帶來了一個吉普賽人的聲音,他在尋找丟失的馬;雨滴給“我”帶來了一個登山者的聲音,他在尋找丟失的山。沒有了馬,天性不羈、行走四方的吉普賽人就像翱翔天際的雄鷹被折斷了翅膀,失去了馬的吉普賽人還是吉普賽人嗎?沒有了山,登山者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所以,他們“相遇”在屋后,尋找各自的人生目標。詩人也在尋找,尋找自己的人生。詩人想象自己是一個水手,在茫茫的大海上漫無邊際地航行,尋找拋錨停靠的目的地。此時,詩人突發奇想,世界上最自由、最寬廣的腳步不就是雨滴嗎?難道還有雨滴不經過的地方嗎?所以,詩人趕緊打開門,“拴住雨的腳”,緊緊地摟住雨滴,讓自己融入雨中,追隨雨的腳步。詩人于夢幻中托雨在“漂泊之夜”進行漂泊,這是追尋人生的漂泊。詩人對此具有矢志不移的信念與意志,無論如何他都要在“聲音”還沒有消失、“雨”繼續下的時候去尋找;而且詩人堅信“聲音”和“雨”都不會消失,因為它們會一直“在漂泊之夜、等我在那里”。詩人堅信,或許前途荊棘滿地,有著無數的苦難、挫折與崎嶇坎坷在等待著“我”;或許最后“我”終究會倒下,但是追隨雨的腳步,踏上茫茫的人生之路,人生的目標最終會實現,因為“就在不遠處立著/一匹馬/在山腳/我們將相遇”。“馬”,象征著詩人追尋的終極目標,也預示著它必將達到。
這首詩象征性強,跳躍性大。詩人通過“漂泊之夜”、“相遇”兩個詞語的反復重疊,加上“聲音”這一意象的多次使用,營造出了一種孤獨、緊張、壓抑而又不失積極向上的意境。“漂泊之夜”是詩人思緒的起點,《聲音》把詩人的思緒帶到遠方,“相遇”則把詩人思維活動的全過程都展示給讀者。全詩的語言凝練、節奏明快,比喻、擬人、象征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加上幾個意象的重疊,使得全詩彌漫著奇妙而朦朧的意境。
(謝茂發)
上一篇:墓地哀思(節選) [意大利]福斯科洛
下一篇:《復活節 [德國]史托姆》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