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88—1965
【介紹】:
現代派詩人、文藝批評家、劇作家,出生于美國,家境優越,祖父是華盛頓大學的奠基人。T·S·艾略特曾入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后去法國巴黎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繼續深造。在歐洲期間,法國現代派詩作和著名詩人龐德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915年起他定居英國倫敦,決定放棄哲學研究,轉向詩歌創作和文學批評。1917年,艾略特的第一部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他觀感》(Prufrock and Other Observations)問世,頗受讀者好評,并為其日后在詩壇的崛起奠定了基礎。1919年至1922年他任銀行職員,同時擔任《自我中心者》(Egoist)雜志副編輯。1922年,《荒原》(The Waste Land)出版。這部反映西方人精神危機的詩作被后人推崇為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里程碑,“迷茫一代”的宣言書。同年,艾略特出任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評論季刊《標準》(Criterion)編輯,直到1939年停刊。1927年,艾略特成為英國公民并加入英國國教,聲稱自己“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政治上是保王派,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在發表了《空心人》(“The Hollow Man”,1925)、《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1930)等詩篇后,艾略特轉向戲劇創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詩劇《大教堂謀殺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1935),其他還有《合家團圓》(The Family Reunion,1939)和《雞尾酒會》(The Cocktail Party,1950)。1948年艾略特因長篇組詩《四個四重奏》(Four Quartets,1935—1941)獲諾貝爾文學獎。此外,艾略特還發表過眾多文學評論,提出了“客觀對應物”和“非個性化”等重要詩歌創作理念,主張詩人應回頭向十七世紀前期即文藝復興后期和玄學派的詩學習。最具影響的文學評論有《圣林》(The Sacred Wood,1920)和《詩歌的用途和批評的用途》(The Use of Poetry and the Use of Criticism,1933)等。艾略特一直被公認為是二戰前最有影響的英語詩人,對現代英語詩歌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對英美現代主義文學及新批評派評論起了開拓作用。
上一篇:《胡德,托馬斯》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艾略特,喬治》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