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03—1966
【介紹】:
愛爾蘭劇作家、小說家、批評家、翻譯家,原名邁克爾·奧多諾萬(Michael Francis O'Donovan),出生于科克郡一個貧窮的軍人之家,是家中獨子。他父親酗酒,母親做女傭以補貼家用。奧康納與父親關(guān)系緊張,母子感情卻極好,“奧康納”即取自母姓。1918年他加入愛爾蘭共和軍,1923年一度因此被關(guān)押。獲釋后先后做過鄉(xiāng)村教師和圖書管理員,后者為他的博覽群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并使他有機會自學(xué)蓋爾語。1935年他成為都柏林阿貝劇院的導(dǎo)演,二戰(zhàn)時服務(wù)于英國新聞部,任播音員。1945年開始奧康納多次在美國的雜志《紐約客》(The New Yorker)發(fā)表短篇小說,深受好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任教于哈佛和斯坦福等數(shù)所美國大學(xué)。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圣徒與瑪麗·凱特》(The Saint and Mary Kate,1932);短篇小說集《國賓》(Guests of the Nation,1931)、《爭議的緣由》(Bones of Contention,1936)、《海棠凍》(Crab Apple Jelly,1944)、《和弦》(The Common Chord,1947)、《旅行者的典型》(Traveller's Samples,1951)、《內(nèi)部關(guān)系》(Domestic Relations,1957);文學(xué)論文《孤獨的聲音:短篇小說研究》(The Lonely Voice:A Study of the Short Story,1962);自傳《獨生子》(An Only Child,1961)和《我父親的兒子》(My Father's Son,1969)。奧康納也是一位多產(chǎn)的翻譯家,翻譯過大量的愛爾蘭文學(xué)作品以及易卜生與契訶夫的戲劇作品,并將梅里曼的十七世紀諷刺詩《午夜法庭》譯為蓋爾語。奧康納對愛爾蘭文化極為自豪,一直關(guān)注并積極支持愛爾蘭的獨立與發(fā)展。他曾分析過屠格涅夫?qū)蹱柼m革命的影響,并為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lǐng)軍人物邁克爾·柯林斯作傳。奧康納被認為是現(xiàn)代最優(yōu)秀的愛爾蘭小說家之一,尤以短篇小說成就最高。他認為“真正的短篇小說必須以這個世界遺忘了的寂寞的人為主題”,小說場景常取材于愛爾蘭中下階級的真實生活,善于通過日常的生活瑣事揭示社會現(xiàn)實。他的小說觀察細致,情感真摯,人物刻畫生動形象,語言詼諧幽默,為奧康納贏得了短篇小說大師的稱譽。
上一篇:《奧爾迪斯,布里安·威爾遜》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奧斯丁,簡》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