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看到一朵薔薇。
荒野上的小薔薇,
那樣嬌嫩而鮮艷,
急急忙忙走向前,
看得非常欣慰。
薔薇,薔薇,紅薔薇,
荒野上的小薔薇。
少年說:“我要采你,
荒野上的小薔薇!”
薔薇說:“我要刺你,
讓你永不會忘記,
我不愿被你采折。”
薔薇,薔薇,紅薔薇,
荒野上的小薔薇。
野蠻少年去采她,
荒野上的小薔薇;
薔薇自衛(wèi)去刺他,
她徒然含悲忍淚,
還是遭到采折。
薔薇,薔薇,紅薔薇,
荒野上的小薔薇。
(錢春綺譯)
【賞析】
翻開德國的詩歌史,以薔薇為意象入詩的愛情詩不勝枚舉。詩人金特在《薔薇》中,將薔薇看作比紫羅蘭更為高貴的花朵,是與天神有著血緣關系的花中之王,他一生都在追求如同薔薇一般可愛而又炫目的女士;《薔薇花帶》是克洛卜施拖克獻給早逝的戀人梅塔·莫勒的思念之歌,其中寄托了詩人不舍的依戀和深深的懷念。當然,還有這首膾炙人口的《野薔薇》,早已高居世界名曲之林且被人們廣為傳唱。
這是歌德在念大學時因愛慕芙麗德利凱而改寫的民歌。作為民歌,首先,《野薔薇》在韻律上瑯瑯上口,“荒野上的小薔薇”和“薔薇,薔薇,紅薔薇,/荒野上的小薔薇。”在各個詩節(jié)中的反復出現,不僅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建筑美,也大大營造了濃濃的愛意。
薔薇這個意象在德國的詩歌傳統中就是“愛情”的象征。用花朵來隱喻女性在中西方的詩歌中都是很稀松平常的詩歌創(chuàng)作技法,但是,薔薇這個意象卻有著不同一般的象征效果。它代表的女性不僅有著讓人著迷的陰柔美,同時還有著別的花朵所不具有的獨立、倔強的個性。詩人在這里將薔薇置于荒野的環(huán)境,就更加強化了它不屈的精神。
這首詩歌的與眾不同之處還在于它是愛情詩歌中比較特殊的劇情詩。詩歌的三個詩節(jié)恰好是劇情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少年發(fā)現小薔薇;少年要采小薔薇;少年采了小薔薇。其中的對話描寫既是民歌形式的延續(xù),也增強了詩歌的情節(jié)性和趣味性。跨行詩句的使用起到了很好地連貫劇情和順通語氣的效用。少年和小薔薇的形象對比也隨之躍然紙上。小薔薇是一個嬌艷柔弱的少女的化身,她雖然自立堅強,但是卻終因為處在孤立無助的地位而遭到采擷。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她害羞而矜持,但是她卻堅持自己的立場:“我”要作為一個獨立而自由的個體存在。“我要刺你,/讓你永遠不會忘記”可以理解為她對愛情的態(tài)度: 她擁有愛的勇氣,也希望得到對方的真愛。可惜的是,天真的少年并沒有理解小薔薇: 面對愛情他的占有欲過于強烈,行事過于莽撞。小薔薇終究還是敵不過一個力量對比懸殊的個體,“徒然含悲忍淚”。因為少年的莽撞,小薔薇的美在他的手中無情地被毀滅了。他不明白小薔薇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她在枝頭的恣意綻放,而一旦被采擷,獨立個體的自主性的喪失直接導致了她原有美的不復存在。
因此,作為男性應該充分尊重女性的自主選擇和她對自己獨立人格的要求,但是,莽撞少年的真愛是不應該被批評的,只是他對待真愛的態(tài)度卻需要改進。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基礎上的愛情才是值得永恒擁有和歌頌的。
(沈喆)
上一篇:《野忍冬花·弗瑞諾》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鉆石般的玫瑰·納雷卡吉》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