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Asoka,約公元前273—236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
孔雀王朝的建立者為旃陀羅笈多。孔雀帝國興起后,結束了古代印度的列國時代。列國畢,四海一,南亞次大陸的北半部山河第一次統一起來。旃陀羅笈多所開創的事業,為其子賓頭沙羅所繼承。他是阿育王的父親,是帝國的第二代國王。阿育王母親的名字各書記載不一,或稱修波德朗吉,或稱達爾瑪,或稱迦那帕達訶里阿尼。據《阿育王經》所記,她是瞻波城的一位婆羅門之女,色貌端正,國中第一,為賓頭沙羅王所納,開始置于宮中,后娶為夫人。當阿育王生時,其父賓頭沙羅王作是念言,“我今無憂”,隨即名此兒為阿輸柯(即阿育),意為無憂(A意為無,Soka意為憂),故亦按意譯稱之為無憂王。
當阿育王18歲時,被賓頭沙羅王派往阿般提省,作為總督,以毗底沙為首府。后來,據《阿育王經》記載,帝國的西北部重鎮呾叉始羅城發生叛亂,原因是國王所派遣的大臣為治無道。賓頭沙羅王又派阿育為該地總督,前往鎮壓。當阿育的軍隊兵臨城下時,呾叉始羅人民未予與抵抗,相反出城奉迎,并請至城中,從此阿育初露頭角。
阿育王在其第5號巖石敕令中說,他有若干兄弟和姐妹。在《阿育王經》中提到,其弟名毗多輸柯,另有異母同父兄長名修私摩。在《錫蘭編年史》中稱前者為提須耶,稱后者為修馬那。大約在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王病逝,阿育王即位。據《錫蘭編年史》所記,阿育王在奪取王位的斗爭中,謀殺兄弟姐妹有99人,這顯然是夸張的。不過兄弟之間爭奪王位的事件,歷史上屢見不鮮,《阿育王經》中所記的爭奪王位的斗爭,可能反映了一些真情。據說,當賓頭沙羅王病重時,長子修私摩正在外征討再度叛亂的呾叉始羅城。王欲以國事付之,令修私摩速返,另遣阿育前往鎮壓。但阿育在大臣成護的策劃下按兵不動,待賓頭沙羅王死后,隨即稱王,拜成護為第一大臣。修私摩聞訊后,為爭奪王位,帶兵速歸首都華氏城,兩軍在城下對陣。據記載,阿育王的大臣成護施詭計,“于城東門作諸機關,刻木以為阿育王身及諸軍眾,掘地作坑與無煙火,以物覆之,復以燥土用置其上。”當修私摩攻城時,“見機關人悉皆不動,于是直前,即墮火坑自燒而死。”從此阿育王開始領理國事。大約在公元前269年,即稱王后第4年,阿育王舉行正式的登極典禮(灌頂儀式)。這4年可能是阿育王爭奪王位的過程,有的學者認為是內戰時期。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隨其祖父旃陀羅笈多的事業,開始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其最大規模的擴張是對羯陵伽的遠征。這是帝國時代最大一次,也是最有影響的一次對外侵略戰爭。羯陵伽是哥達瓦里河與馬哈納底河之間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在摩揭陀國難陀王朝衰落后的某一個時期重獲獨立。據古羅馬的著作家普林尼報導,羯陵伽在旃陀羅笈多統治時代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擁有步兵60,000,騎兵1,000,戰象700頭。這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由于海外貿易發達,在經濟上也很富庶,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舉行登極典札后的第8年(約公元前262年)開始向羯陵伽大舉進犯。在他的第13號銘文敕令中說:“當慈顏的、諸神所寵愛的國王登極后8年,羯陵伽國被他征服;有150,000人從那里被虜走,有100,000人在那里被殺,同樣多的死者還有許多倍。”從銘文所反映的情況來看,雖然數字有些夸張,但可以想象戰爭進行得一定是很激烈的。大量的被俘者可能被安置到王田或其他國有事業上。羯陵伽被征服后,設由皇室充任的總督統治,駐托薩里;另設兩名屬下長官分掌南北兩部。至此帝國的領土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大,除半島極南端(至邁索爾)一部分地區外,整個南亞次大陸基本上歸入孔雀帝國的版圖。阿育王所建立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這是孔雀帝國的極盛時代。
羯陵伽戰爭事件給予阿育王本人及其對內對外政策帶來重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轉折性的變化。據佛教文獻,阿育王在羯陵伽戰爭以后不久,在佛教高僧優波毱多的感召下皈依佛教,①對殘酷的羯陵伽戰爭所造成的災難深感悔悟。例如他在其第13號巖刻敕令中說:羯陵伽人所遭受的殺戮和虜掠,這是他所深切感到憂愁和悔恨的大事,“即使是在羯陵伽被殺的、死亡的和被俘的那些人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在今天也被諸神所寵愛的認為是惋惜的。”這種表示,與其說是阿育王真誠的自責,不如說他能夠適應形勢的發展。不管怎樣,戰后阿育王在對內外政策的實踐上確有轉折性的變化,正如在他的第4號敕令中所說的,“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聲音”。這就是說,在羯陵伽戰后,阿育王不再施行暴力統治和進行侵略,而大力宣揚非暴力的佛教和“法”(Dharma,或音譯為“羯磨”), 即代之以精神的統治和征服。從此以后向外派遣的不再是軍隊,而是傳教團。
這一變化明顯地反映在羯陵伽戰后他所頒發的大量的銘文敕令上。這些銘文幾乎遍及全國,主要有三類:一類是14種巖刻敕令,它雕刻在8個地區的巖石上,很象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的貝希斯敦銘文。由于古代印度與西亞交往密切,有的學者推測,阿育王的巖刻敕令,可能模仿大流士的實踐。另一類是小巖刻敕令,發現在10個不同的地區。還有一類是石柱銘文敕令,發現在8個地區。在這些敕令里,阿育王大力宣揚他的“法”(或稱“虔誠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則和實踐。阿育王堅持以家庭作為道德的基礎,勸導人們要服從父母,尊敬師長;對待朋友、同伴、親戚、苦行者和婆羅門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奴隸、仆從和貧苦的人要加以體恤;對所有的生物都要克制殘暴的行為。阿育王廢除了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限制殺生祭祀,并節制由來已久的宮廷狩獵游戲。阿育王的“法”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想。在阿育王的宗教觀念中,行動比儀式更為重要。
阿育王皈依佛教,開始只是作為俗世的信徒,這時,阿育王對其他各派宗教還采取兼容并包的態度;后來可能變成了佛教的僧人。我國旅印高僧義凈曾見過阿育王穿著僧裝的一尊偶像,當然這只能是名義上的出世。從此阿育王開始獨尊佛法,積極宣揚佛教。大約在公元前253年,在阿育王的贊助下在華氏城召開了佛教的第三次結集大會。經這次結集,經律論三藏咸備。在這次結集后,阿育王開始向國外和國內的邊遠地方派出很多傳教士,以宏揚佛法,其人名和所派往的地區如下:
傳教士地區
摩迪安吉訶迦濕彌羅和乾陀羅
摩訶羅柯虛多希臘諸國,即西南亞的塞琉
古王國等
摩訶底跋摩喜沙門達勒,即位于納巴
達河以南的國家
羯磨羅柯虛多(希臘人)瞿折羅(今之古吉拉特地區)
摩訶羯磨羅柯虛多 摩訶羅虛特羅國,即西北德干
羅柯虛多 伐納伐希,即北訶納羅地區
摩吉喜馬 喜馬拉雅地區
須那迦和郁多羅兄弟緬甸
摩曬陀和桑柯米特羅兄妹 錫蘭(今之斯里蘭卡)
摩曬陀和桑柯米特羅為阿育王之子與女(一說為弟與妹),他們皈依佛教后,在諸高僧的陪伴下被派往錫蘭傳教。錫蘭國王替薩信奉了佛教,并舍眉伽園為精舍,其后遂成大寺。摩曬陀傳入之經典,即經過第3次結集的巴利語經典。梵語佛典大部分北傳。這樣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經阿育王的宣揚和傳播,不僅在國內大張,而且沖破了國界,開始變成世界性的宗教。
阿育王雖然篤信佛教,但并沒有忽視對王國的統治。從他的銘文敕令來看,他也是古代世界勤于政事的一個帝王。他在其第6號巖刻敕令中表示:“報告者,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即使我在就餐、在后宮閨房、在內室、在廁所、在(抬著的)轎上、在花園,都必須(及時地)向我報告有關人民的事務。我到處都要處理人民的事務。”所謂“報告者”是保持國王熟悉民情國事的官吏,阿育王通過他們可以了解更多的情況。在他處理臣民的事務中,也包括有一些積極的公共福利事業,例如沿公路挖水井,植樹木,以便利商旅;建醫院和獸醫院,種藥草, 以利于人、畜疾疫的治療等。在他的統治時代,帝國呈現出暫時的和平盛世。
阿育王是最高的統治者。他在敕令中自稱為“諸神所寵愛的”;他稱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赤子”。國王同神聯系起來,并稱臣民為“赤子”,這些前所未見的用語表明,帝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到這時已達到了高峰。在國王之下有皇太子和他的第一大臣成護輔佐朝政。波利沙特是大臣會議,它在政治上也起重要作用。邊遠的重要地區,設總督統治,通常由王子充任。銘文敕令提到有4個這樣的總督,分別統治呾叉始羅、烏賈因、托薩里和修伐納吉利。阿育王之子鳩那羅為呾叉始羅的總督。《法顯傳》提到乾陀羅為阿育王子法益所治之處。在地方次于總督的統治者稱為普羅第希訶,相當于省長。在地位上居于省長之下的,銘文還提到一些官吏,其中有兩個官職是很具特色的:一個是監督“法”的執行的官吏,稱“羯磨-摩訶馬特羅斯;另一個是烏羅迦布米訶,他大概負責所有的公共事業,例如供應飲水,管理公園、乘涼的榕樹、芒果的叢林,以及沿公路而設置的旅行者的休息室等。
阿育王用許多具有印度獨特風格的建筑物和精美的藝術品裝飾了他的國家。他的宮殿雄偉壯觀,據《法顯傳》所記,“巴連弗邑(即華氏城)是阿育王所治,城中王宮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墻闕,雕文刻鏤,非世所造。”這座宮殿雖已成廢墟,但從目擊者法顯的驚嘆可以想像出它當年的豪華。在桑奇地方所保存的大窣堵波(中國旅印高僧稱之為佛塔,這是奉祀佛骨的地方),是古代印度建筑藝術的標本之一。這座至今猶巍然矗立的大窣堵波就是在阿育王時代開始用磚建成的,后來又加以擴大,并砌上一層石塊。窣堵波是一個半圓形的房子,直徑約130公尺,在其周圍有環行的道路,并圍繞以欄楯,有4個大門(東、西、南、北),每個門上都有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致的雕刻,這是研究佛教雕刻藝術的很好材料。按佛教傳說,他在全國各地建立起84,000個窣堵波。這個佛教慣用的夸張的數字,說明阿育王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窣堵波。
阿育王建立的帶有銘文敕令的圓形石柱,也是古代印度雕刻藝術的重要遺跡。石柱是以整塊巖石雕刻而成,高達9公尺。這種圓石柱有30多個,分布于全國各地。其中在鹿野苑所建立的獨石柱是最著名的,柱頭帶有精心雕刻的4個半身獅象,極其生動、精致而又莊嚴。阿育王在巴羅巴爾山中所開鑿的石窟大廳的墻壁, 磨光得照耀如鏡, 也反映了當時建筑雕刻的卓越水平。
在佛教文獻中有不少關于阿育王皈依佛教前施行暴政的一些傳說,例如斬500臣首,殺500婇女以及設人間地獄等。這些傳說同對阿育王皈依佛教后所作的種種善行的傳說一樣,都是夸張的,其目的無非是藉以表明佛法度人的威力,因此對這兩方面的材料都應該批判地接受。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史上的一個大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宗教家。他第一次把廣大遼闊而四分五裂的南亞次大陸除極南端外基本上統一起來,納入到一個政權號令之下。他在羯陵伽戰后,能夠順應形勢,放棄窮兵黷武的政策,大力宣揚佛教和“法”,施行較為寬容的政策。這雖然是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但也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從而不僅在國內享有聲譽,而且名揚海外,人們給予他以“偉大的”尊號,在歷史著作中常常稱之為“偉大的阿育王”。在我國的寧波還有阿育王寺,可見阿育王在中國也是有影響的。佛教的創始當然應歸功于釋迦牟尼,但它的大展宏圖是在阿育王時代。阿育王不僅篤信佛教,而且象是一個教主,積極維護佛教的統一,反對分裂,對那些圖謀搞分裂活動的僧尼,阿育王在其桑奇小圓柱敕令中指示,“須著以白衣放逐之”。由于阿育王的積極活動,佛教不僅在國內廣為傳播,而且擴及到海外,使佛教開始變成為世界的宗教。
阿育王大約在公元前236年病逝。關于阿育王的子嗣和繼承問題,各書記載不一。在銘文中只提到一子,名提伐羅,但在其他材料中卻無此名。從文學傳說來看,有三子較為重要,即摩曬陀,鳩那羅和迦勞訶。在《伐優往世書》中提到鳩那羅統治8年,其繼承者有5人,最后一個為布利哈德羅陀。在《阿育王經》中卻提出三波地在阿育王死后以海水灌頂登極為王。在其他文獻中還提出一些不同的名字和說法。究竟誰是阿育王的直接繼承者,目前學者還各持己見。關于孔雀帝國的末王,一般認為是布利哈德羅陀。大約在公元前187年,布利哈德羅陀為其將軍補沙彌多羅所殺,孔雀王朝告終。
上一篇:阿維森納
下一篇:阿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