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425),偉大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史學名著《歷史》一書的作者,西方史學的奠基人。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希羅多德就被人們尊稱為“歷史之父”。從此,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在小亞細亞的西南海濱,有一座古老的哈利卡爾納索斯城,那是古希臘人在海外開拓的年代里所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大約在公元前484年,希羅多德就誕生在這個地方。其家庭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父親名為呂克瑟司,是個擁有豪富的奴隸主,在當地頗有威望。他的叔父帕息斯是本地一位著名詩人。他家的社會地位及優裕的生活條件使他從小就受到了系統的教育。從少年時代起,他就勤奮學習,酷愛史詩。
成年以后,希羅多德曾積極參與推翻本城邦僭主呂格達米斯的政治斗爭。約公元前454年,他的叔父被呂格達米斯殺害,他本人也因受株連而遭放逐,被迫移居薩摩斯島。國內僭主被推翻后,他一度重返故鄉,不久,又再度被迫出走,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
大約從30歲開始,希羅多德進行過長時間的漫游。他的足跡東至兩河流域下游,南達埃及最南端,西迄意大利半島及西西里,北臨黑海沿岸。在漫長的游歷活動中,他可能當過行商,以維持生計。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廣為了解鄉土人情,細心考察文物古跡,多方采集各種民間傳說,努力搜求各類歷史故事。長期的游歷不僅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知識,而且對他后來著述《歷史》有著直接的幫助。
公元前447年,希羅多德來到雅典。經歷了希波戰爭的雅典,當時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都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學術文化更是稱雄于希臘世界。他躬逢盛世,并很快與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積極參加城邦的文化活動,在這里寫詩作文,一度享有聲譽。由于受到了伯里克利及友人們的支持與鼓勵,希羅多德決心寫一部完整敘述希波戰爭的歷史著作以傳之后世。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希羅多德及其《歷史》的出現,固然與他個人刻苦勤奮有關,然而更重要的卻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產物。但他的寫作計劃并沒有能在雅典完成。
公元前443年,希羅多德隨同一些雅典人前往意大利南部殖民,在塔林敦海灣附近建立了一座新城——圖里奧伊。他成了這個城邦的公民。他的晚年是在圖里奧伊度過的。在那里,他潛心著述《歷史》,直到逝世。死時,全書可能尚未最后完稿。相傳在圖里奧伊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銘文:
“這座墳墓里埋葬著呂克瑟司的兒子希羅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奧尼亞方言寫作的歷史學家中之最優秀者,他是在多里亞人的國度里長大的,可是為了逃避無法忍受的流言蜚語,他使圖里奧伊變成了自己的故鄉。”
這幾句話,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
古希臘史學是由希羅多德奠基的。但是希羅多德的史學成就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了追溯他的史學淵源,在這里,我們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古希臘史學發展的歷史。世界各國史學之演進,最早多是神話和傳說摻雜,真假莫辨,接下去是史詩,雖包含有不少珍貴的史料,但仍夾雜著許多不可信的成份。嗣后,出現了散文記事體,歷史記載的內容日益豐富,最后才出現了正規的歷史著作。史學上的這種嬗變過程,各國大體類同,古希臘亦然。在邈遠的古代,古希臘人中產生了許多神話與傳說,其中包含有一些歷史的影子,反映上古希臘歷史的輪廓與片斷。約至公元前九世紀,出現了著名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相傳它是由一個盲詩人荷馬,根據當時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整理匯編而成的。《荷馬史詩》是用史詩形式記載古希臘史跡(特洛伊戰爭)最早的作品,這部膾炙人口的史詩,對希羅多德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在《歷史》一書中表現氣象萬千,斗志昂揚的場景時,就仿照了《荷馬史詩》的風格。有人稱贊他的《歷史》是用散文寫成的史詩,可見他受《荷馬史詩》的影響之深。公元前八至七世紀之交,出現了希西阿德的詩作。他寫的教諭詩《田功農時》是古希臘第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長詩。令人嘆服的是,在這部詩作里,已出現了關于歷史發展的概念。公元前六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在小亞細亞西岸伊奧尼亞希臘諸城邦,出現了許多用散文寫作的“史話家”。他們的作品,淵源于口頭傳說,多系轉述他人之言。這些散文作品已與史詩不同,是一種半真實、半故事性的作品。他們表現出這樣一種傾向,即力圖用散文形式寫成一種與歷史真實情況相符合的作品。在這類作家中,米利都人赫卡塔伊阿斯是最杰出的代表。他對希羅多德發生過直接的影響。在《歷史》中,希羅多德曾大量引用過赫卡塔伊阿斯作品中的材料。但是,這些“史話家”還沒有把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區別開來,在傳聞與信史之間也沒有劃出嚴格的界限。
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以希波戰爭為中心,所以它亦名為《希臘波斯戰爭史》。全書分成9卷,是后來亞歷山大里亞的注釋家們想出來的,并非作者的原意。在每卷上,還根據當時的慣例,分別冠以繆司女神①的名字,所以他的書有時又被稱作為《繆司書》。我們大體可以把這部書分成兩大部分;從開篇至第五卷第28節為第一部分,作者敘述了呂底亞、米底、巴比倫、埃及、波斯、斯基泰等地區的情況,凡當時他所知道的“異邦人”之世界,記述殆遍,并述及希波戰爭爆發的原因;從第五卷第29節至第九卷止為第二部分,作者集中記述了希波戰爭的經過,從小亞細亞伊奧尼亞城邦起義、戰端初啟起,始有馬拉松之戰,繼有薩拉米斯之戰,普拉特亞之戰、米卡列之戰,一直寫到公元前478年希臘人占領位于色雷斯的塞斯托斯城為止。
《歷史》內容豐富,非常生動地記敘了西亞、北非以及希臘等地區的地理環境、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歷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跡等,為我們展示了古代世界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的生動圖景,儼如一部小型的“百科全書”。作者在寫作此書時,除了從史詩、檔案文獻、石刻碑銘、宗教記錄以及前輩作家的多種著作中,獲得不少文獻資料外,更多的是利用了親身采訪和實地調查中獲得的大量資料。
希羅多德作為西方史學上的第一座豐碑,為西方歷史編纂學“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對后世,主要對西方,發生了至為深刻的影響。他在史學上的卓越貢獻與杰出才干,可概括如次:
第一,希羅多德在西方史學上,首先采用了歷史敘述的形式,創立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歷史編纂方法。古代的史書,大體有三種:即以年代為中心的歷史編年體,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傳記體,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敘述體。在古希臘,編年體出現較早,其次是敘述體,較晚的是傳記體。所謂歷史敘述體,大致與我國古代史書中的紀事本末體相仿。它的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紀事系統連貫,敘事生動有趣,具有較大的靈活性等。希羅多德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并使之納入一個基本上完整的體例之中,構成了一部把歷史真實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歷史巨著,為后世的歷史敘述體奠定了基礎。他所創立的這種編史體裁,經修昔的底斯撰《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得到完善與發展。從這以后,歷史敘述體久演不衰,至今仍被西方奉為正宗,成為編纂歷史的通用體裁。
第二,希羅多德目光遠大,胸襟開闊,表現了對歷史的遠見卓識。首先,希羅多德能把眼光投射到希臘以外的世界。他所寫的《歷史》,雖然主題是希波戰爭,但實際上寫的卻是他那個時代希臘人所知的世界范圍的歷史。他十分重視東方諸國的文化,表現了不少明智的見解。他雖也有一般希臘人那樣的民族感情,以希臘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優于東方的“專制主義”而自矜,但是,他決不以民族差異來解釋這一區別,也不抱有某種先入為主的成見。他從相對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習慣成自然,各民族都把各自的習慣視為最佳的,彼此應該尊重。他甚至認為,東方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搖籃,在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甚至包括日常的生活習慣等方面,他總是對東方的“舶來品”感到神往。希羅多德還非常重視東方文明對希臘的影響。他指出:埃及的太陽歷要比希臘的歷法準確,希臘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倫人發明的,希臘字母是從腓尼基人那里學來的,希臘人從埃及人那里學會了“量地法”等等。由于他對“蠻族”文化比較重視,他曾被一些人誣為“親蠻派”。由此一端,也確說明他比一般希臘人具有更高的睿智。
第三,希羅多德能注意考證史料,辨別真偽,在西方史學上最先使用了歷史批判方法。在人類史學發展史上,古希臘人并不是最早記載歷史事件的。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左右,埃及和兩河流域等東方一些古老文明的國家,就已經產生了一些簡單的歷史記載。然而,這是史學的童年。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們,卻在東方歷史學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在編纂歷史著作時,開始注意考訂史料之真偽,比較各家記載之異同,從中剔除不可信的成份,首先采用歷史批判方法,從而為歷史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生面。運用這種初步的歷史批判方法,也是始于希羅多德。他對史料的批判大致是:或開門見山,直陳己見,采取尖銳的批判與嘲弄的態度,或對一條史料的真偽不能斷定時,采取不盲從、也不武斷的態度,承認有所不知,讓其存疑;或對史料采取“客觀主義”的態度,聲稱“我的職責是把我所聽到的一切記錄下來,雖然我并沒有任何義務來相信每一件事情”。非常可貴的是,他在解釋一些歷史問題時,已能擺脫神秘主義的觀點,作出某種合理的解釋。如對希波戰爭的分析,他認為,希臘人之所以勝利,在于優良的裝備、嚴明的紀律、敏捷的行動、領導的有方等原因。波斯人之所以失敗,在于它的軍隊成份太復雜,又加外線作戰的困難等原因。當然,他的歷史批判方法還是初步的,作者易失之輕信,書中也夾有不少虛構的內容甚至是無稽之談。但從他那個時代來說,希羅多德的批判還是富于進取精神的。從希羅多德開始,運用歷史批判方法,在編纂歷史著作中力圖“求真”的精神,經修昔的底斯的繼承與發展,終于成為古希臘史學的一個優良傳統,它為古羅馬史學家所仿效,也為日后嚴肅的西方史學家所遵循。
希羅多德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而且還是一位思想敏銳的進步思想家。概言之,他的政治思想是:推崇希臘,稱頌雅典,向往奴隸主民主政治。在希波戰爭問題上,他站在希臘的立場上,斥責波斯大王薛西斯的西侵行動,指出這是企圖用鐵蹄蹂躪他國領土的不義之舉。在希臘各邦中,他所盡力謳歌的對象是雅典。他對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更是心向往之,不勝稱羨,熱忱歌頌它的民主自由與權利平等。在他看來,雅典人作戰勇敢,在戰斗中屢屢打敗敵國,那是因為雅典公民享有廣泛的民主自由,每個人“盡心竭力”為自由而戰的緣故。他說過:“權利的平等,不是在一個例子,而是在許多例子上證明是一件絕好的事情。”
他在《歷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問題。據《歷史》所載,約公元前522年,波斯國內大流士等七人同盟在鎮壓了國內的高墨達暴動以后,集議選擇政治形式時,分成三派,分別主張采用民主政治、貴族政治和君主政治。三種意見,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激烈爭論時,一個名叫歐塔涅斯的波斯人說:“人民的統治的優點首先就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聲,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記載比后來的古希臘史家修昔的底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中,由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說中提到它還要早。從他對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之熱忱向往,我們有理由認為,實現這個口號,也正是該書作者所孜孜以求的一個政治目標。
不過,希羅多德并沒有民族“沙文主義”的傾向,他推崇希臘,稱頌雅典,向往奴隸主民主政治,并不意味著他對波斯一概否定。其實,作者寫作該書時,希波雙方早已偃旗息鼓,他對波斯并無惡意和仇視的態度。他所要反對的只不過是波斯人入侵希臘的不義之舉,反對它的君主專制,因此,有時他甚至把波斯人描繪成英雄,并對它的文化作了贊揚和歌頌。
作為一個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奴隸主階級的史學家,希羅多德也有他不可避免的缺點:他篤信“英雄史觀”,把少數剝削階級的英雄人物描繪成歷史的主宰。他有濃厚的宗教迷信與天命論思想。他一再聲稱“當城邦或是民族將要遇到巨大災禍的時候,上天總是會垂示某種朕兆的”。因此,他對神示、夢兆、預言、占卜等記載是津津樂道的,書中僅涉及朕兆應驗之類便有35處之多。他還認為世事變幻莫測,個人的幸福與國家的繁榮富強,都是不可捉摸的,一切都得聽從命運和神的擺布。在他的敘述中,因其親雅典人的政治立場,常常造成他偏袒一方,有時難免就要違背史實。而作者過份熱衷于遺聞軼事,又容易造成枝節蔓生,岔筆過多。一些抱有成見的古典作家,對他作出了過于苛刻的評論,甚至稱他為“謊言之父”,這顯然是極不公正的。近代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的發展,不僅證實了希羅多德的學識淵博,而且證實了他所提供的資料,具有相當的可靠性。
此外,在西方,希羅多德不僅以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的身份揚名后世,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的《歷史》常常被認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歷史》頗具文學價值,因為作者采用了一種在東方文學中常見的結構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彼此生衍,變化無窮,所以它具有迷人的魅力。作者善于刻劃人物,書中出現的國王、大臣、政治家、祭司、學者、士兵、行商、譯員等人物,形形色色,眾態紛呈,且大多性格鮮明,形象栩栩如生。如書中第一卷29節至33節,描繪了希臘政治家梭倫和呂底亞王克洛索斯相見及對話的情形,鼠目寸光的呂底亞王和聰穎賢達的梭倫形成鮮明的對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得維妙維肖,入木三分。全書的語言生動,詞匯豐富,文章流暢可誦而有韻致,顯示了他作為一位語言藝術大師的高超才能,為后代的歷史文學作出了范例。因此,他的書既為學術研究工作者所重視,為他們一再征引,成為重要的參考文獻;也為一般讀者所喜愛。如今,他的《歷史》已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普遍流傳,它的價值是永久的,時間愈遠,光采愈益奪目。
上一篇:希波克拉特斯
下一篇:帕德莫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