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一張床,我們有一個孩子,
我的妻子!
我們也有工作,而且兩人都干,
我們有雨,也有風,也有太陽。
我們只不過缺少一小件,
不能讓我們自由得像小鳥那樣:
只缺時間。
如果星期天我們去郊野游玩,
我的孩子,
看到在一片遼闊的麥穗上面,
一群藍色的燕子迅疾地飛翔,
哦,我們也不缺少一些衣裳,
打扮得漂漂亮亮,像小鳥那樣:
只缺時間。
只缺時間!我們預感到風暴,
我們人民。
只要等待一段短短的時間;
我們真不缺什么,我的妻子、孩子,
除了一切由我們親手創造的東西,
讓我們能像小鳥那樣的勇敢。
只缺時間!
(錢春綺譯)
【賞析】
印象主義在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成為德國的重要文學流派,戴默爾則被公認為這派詩人。印象主義由繪畫領域蔓延到文學領域,其創作特征(瞬間印象)決定了文學上的印象主義在內容上強調抒寫情緒、印象和氣氛,在文字上則特別注意遣詞造句和詞的音響效果。《工人》是戴默爾最優秀的詩篇之一,充分表現了印象主義文學的特點。
強烈的音樂性是這首詩最為顯著的特色。通讀全詩,我們就會發現,和20世紀俄羅斯的“詩歌建筑師”渥茲涅先斯基注重詩歌的視覺和聽覺建構一樣,戴默爾這位技藝精湛的音樂建筑師,巧妙地運用多種手法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并在讀者心頭激蕩起一種不安的焦灼和莫名的躁動,似乎暴風雨就在天邊黑壓壓的云層里整裝待發,只需一聲令下,蓄積已久的豪邁和力量瞬間就會鋪天蓋地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一切腐朽頹廢。為達到這種緊張、震撼的效果,詩人首先采用了復沓的手法。三個詩節不但以兩個完全相同的單音節單詞(Nur Zeit)“只缺時間”結句,且每個詩節的倒數第二詩行又都是十個音節,而這十個音節中又有八個音節是完全相同的,除了一個單詞是兩個音節,其余的均為單音詞。這樣,末尾詩行的兩個節奏短促的重音節和上一詩行十個整齊的音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好像在一排精神抖擻的整齊的步兵隊列前突然冒出一門威力無比的大炮,軍心大振,士兵們心潮澎湃,慷慨激昂,這才是真正的戰場!此外,三個詩節均為七個詩行,每個詩節的第二詩行又分別以兩個有力的單音詞“我的妻子”(Mein Weib),“我的孩子”(Mein Kind),“我們人民”(Wir Volk)予以強調,且每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都是大寫,因而這里大寫的“我”不再單指個人的“我”,而成了每一個期待暴風雨的戰斗者的象征,而“我們”則彰顯了群體蘊含的無限的力量,這才是決勝的關鍵。由“我”的親人過渡到“我們”的人民,這個銜接的作用恰好是“暴風雨的氣息”來完成的,這就傳達了一種訊息: 只有通過“暴風雨”的洗禮,“我”的力量才能轉化為“我們”的力量,而只有通過融入“我們”,“我”才能像每個詩節倒數第二詩行的“小鳥”一樣,“大膽”,“自由”,“漂亮”。最后,詩人為了凸顯快要到來的暴風雨在人胸中產生的激動和震顫,還頻繁使用了具有爆發力的輔音“t”、“d”、“k”、“g”,加上眾多元音嵌入其中,如聲聲行軍腳步鏗鏘前行,又如陣陣戰鼓在耳邊轟鳴。由此看來,戴默爾不但用語言賦予這首詩建筑學意義上的勻稱而又錯落有致的華美形體,還為這個形體賦予了流動的生命——音樂,從而使讀者得到視覺和聽覺雙重的美的享受。
極強的印象派畫面感是本詩的另一顯著特色。印象主義者在重視音樂性的同時,也把文字當作繪畫藝術中的油彩和顏色來加以運用。這里有必要提到印象主義畫派的一些特點。印象主義繪畫主張畫家離開畫室走到大自然中去,強調細致地觀察描繪,捕捉景色給予人的光感。在繪畫技法上特別注重運用色彩以表達物體在瞬間的光感效果,而不是描繪事物固有的形態特征,因此對象的輪廓往往是模糊的,而這種模糊的“印象”往往表現了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在第一詩節,“床”、“孩子”和“妻子”呈現為一種靜態的細節刻畫,蟄伏在畫面下方。緊接著,雨幕遮蓋了天空,淋漓地傾吐著令人窒息的幻想;旋即,風狂野的身影怯退了雨的詩情,在天空的舞臺上縱情歌唱;猛然間,鋪天蓋地的金黃眩暈了天空的想象,雨、風瞬間消散了蹤影,威嚴的太陽翻卷著金燦燦的發絲,將一切晦暗的暢想無情地埋葬。流動不居的風雨沒有張揚的色彩,在這里給人既具體又模糊的印象,而高懸的太陽點亮并升華了整個畫面的光感。在第二詩節,“藍色的燕子”成為整個畫面靈動的泉源,而“遼闊的麥穗”呈現的色彩則是朦朧的,它許是剛抽穗的青綠,許是已成熟的金黃,任憑讀者展開想象的翅膀。再加上一個不具色彩而又將色彩盡收網羅的“漂漂亮亮”,使這第二幅畫盡透隱隱的五彩斑斕而又鮮麗著印象畫派鐘愛的“藍色”。第三詩節最具震撼力,畫面上只有“風暴”。這讓我們聯想到了凡·高的名作《星夜》,那如渦流般涌動的星云和一顆顆碩大無比的星星,帶給我們一種視覺上的沖力和靈魂深處的震顫。我們似乎聽到了風暴的怒吼,看到了它狂野的憤怒,但我們無法為它定格一種色調,因為它是一團混沌,一種詩人既期待又恐懼的焦灼。支持印象派的左拉說過:“繪畫所給予人們的是感覺,而不是思想。”凡·高自己也說:“我越是老丑、無力,就越要表現生命熾烈的色彩和激情。”這首由文字展現的具有印象畫派特色的詩作,無疑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感受。
作為一篇印象主義詩作,強烈的音樂性和畫面感使這首詩在詩意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總的來說,由于印象主義過于注重藝術上的突破和革新,不免帶有一些唯美主義傾向;在哲學上由于受馬赫主義影響,即只信賴個人的經驗和主觀感覺,認為現實就是主觀的印象與經驗。這首詩對工人因繁重的勞動而沒有時間享受生活表示了同情,具有一定的民主進步思想,但詩人不能透過他的主觀“印象”看到他所表現的社會現實的本質。詩人預感的即將到來的“風暴”,雖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極大震撼,但終歸令詩人陷入了一種極度苦悶卻又無法掙脫的渦流般的抒情困境。
(樊維娜)
上一篇:《巖石 [韓國]柳致環》讀后感
下一篇:《工人們在行進 [英國]莫里斯》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