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釋迦牟尼,本意是釋迦族的圣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生于2500多年前古印度喜馬拉雅山山麓的迦毗羅城,是凈飯王和摩耶夫人寄予厚望的太子。其母夢白象而受孕,生子七日后染疾而逝。乃由姨母撫育,接受全面教育。太子幼時表現(xiàn)出悲天憫人的慈悲稟賦。12歲外出郊游時,看到農(nóng)人辛勞,耕牛疲憊,蟲蟻忽死,感受生命無常,悲憫生靈苦痛,遂生出世離塵之心。后雖結(jié)婚生子,依然終日冥想,以為縱有榮華富貴,都不免云煙驟逝。29歲,釋迦牟尼終于舍棄王位妻兒,削發(fā)更衣。先禪定,后苦行,六年無果。35歲,結(jié)跏趺坐于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覺悟緣起性空,解脫生死輪回,終得正果。此后,四十五年里,釋迦牟尼宣揚佛法,普濟眾生,被尊為佛陀。釋迦牟尼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舍衛(wèi)城的祗園精舍,廣收門徒,訂立戒律,推行僧伽制度。無論男女,不分種姓,皆可出家。佛弟子中有王子商人,也有外道妓女;理發(fā)的,殺人的,馴馬的,掏糞的,打獵的,一視平等。80歲,釋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羅城的婆羅雙樹間,寂然圓寂。
【作品選錄】
這種苦行非同一般。
太子已經(jīng)瘦得不成樣子了。他兩眼凹陷、鼻骨高高隆起、面容憔悴,身上的肋骨一根根顯露,說他皮包骨,并不算夸張。據(jù)說有一個時期,他每天只喝一口豆?jié){或豌豆汁,只吃一粒大米或菜豆、芝麻。能夠活下來,就已是奇跡了。而且太子未能戰(zhàn)勝妄想,也沒能超脫死苦。
他還修過無息行。就是閉住口鼻,停止吐氣。這種修行漸漸深刻,日益變得痛苦起來時,只覺耳內(nèi)轟轟作響,好似一把利劍刺進額頭,又仿佛有皮鞭猛烈地抽打他的腦袋。
后來,他還做過許多艱難的苦行,企圖征服肉體。他咬緊牙齒,用舌尖力抵上顎。
這番苦行有些功效,但卻無法從根本上使太子得到他所期待的開悟。煩惱未能消除,情欲和生死之念也未能斷滅,只有刺骨般的痛苦。他一停止苦行,便覺通體輕松。太子認(rèn)為這仍是修行不夠的緣故,便又采用一切方法,以求戰(zhàn)勝煩惱,進入解脫之境。可即使偶然成功,卻又馬上恢復(fù)了原態(tài)。
太子身旁的五人,面對熱忱求道的太子又驚又羨。太子本人卻對自己依然不滿。
凈飯王自打太子出家后一直惦念不下,時常派人去打聽情況。當(dāng)聽說太子因修行瘦得皮包骨時,他不禁潸然淚下了。
于是,他打發(fā)車匿帶上許多食物去看望太子。耶輸陀羅妃和摩訶波阇波提,也精心準(zhǔn)備了物品托車匿捎去。
如今,耶輸陀羅妃已完全絕望,只將年輕的母愛傾注在羅睺羅身上,過著寂寞的生活。她時時思念太子,想起過去的情景,便涓涓地流淚了。自己本該飽享幸福,而現(xiàn)在只能過著這般凄楚的生活。這樣的命運讓她感到失望卻又不能甘心。表面上她生活得很平靜。她常常想到丈夫在受苦,便為自己過著舒適的生活而感到內(nèi)疚。
“我想見他!同車匿一起去見他!”
想到這里,她又禁不住熱淚盈眶了。
車匿離開王宮前,心中如倒了五味瓶般難受,可出了王宮不大工夫,他又為能見到太子而高興起來。
但是,當(dāng)他在尼連禪河旁找見太子時,為太子的巨變,大為驚訝。
他跪倒在靜坐的太子面前,說道:
“實在想念您?。 ?/p>
“很好??捎惺裁词旅??”
“奉大王御旨,來給您送食物?!?/p>
“我不需要這些東西,你趕快帶回去吧!”
“您不能這樣,是特地給您帶來的?!?/p>
“我不需要食物,它有礙修行,快帶回去!也不要再啰嗦了!”
車匿還想再說說太子走后的宮里情況,太子打斷他,責(zé)令他速速回去。
車匿只好怏怏而返。
車匿走后,太子依然過著同樣的生活,一年、兩年過去了。
但,太子仍未能解脫。
三四年過去了,太子一步也沒有后退,持續(xù)著難行,苦行。然而,好像并沒有什么收獲。
但這期間,他并非在毫無意義地虛度光陰。雖然平靜、緩慢,解脫的時刻卻在一步步地向他靠近著。
第五年也過去了。
從這時起,太子覺得許多事情似乎漸漸地變得清晰起來。
太子的這種心情,已非筆墨所能描繪。但太子歷經(jīng)種種苦修和思索煎熬,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虐待肉體的結(jié)果,適得其反,只能是對肉體更加執(zhí)著。
重要的不是虐待肉體,而是要完全忘卻肉體。不是忘卻肉體,而是要使內(nèi)心清凈。內(nèi)心自然地清凈下來,便能從所有污垢中徹底解脫。
這時候,他想起從前在王宮常常靜思的情景,便發(fā)覺那時自己的內(nèi)心已十分清凈,如今反倒增添了許多煩惱和執(zhí)著。
他發(fā)覺現(xiàn)在的修行方法,漸漸傾向于形式,無形中忽視了內(nèi)心的清凈。
太子下了最后的決心,他要努力達到清心,無心,超越一切的無的世界。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苦行、斷食是有害于達到這種根本意愿的。但,這樣的認(rèn)識,似乎又感到某種誘惑,心中泛起隱隱的不安。
他反躬自問: 由于不知不覺中已養(yǎng)成虐待肉體、恥于身心愉快的習(xí)慣,為苦行和斷食所束縛,其實正是由于害怕苦行和斷食而追求舒適的緣故。這豈不更為有害嗎?但,他已跨越過去了。
于是,一天早上,太子立下決心,離開靜坐,站起身來走到河中沐浴,洗凈身體,然后他向一位正在擠牛奶的少女,討了杯牛奶喝下去。那牛奶的甘美簡直無法形容,直讓太子覺得沁入五臟六腑般香甜。
陳如等五人正看到這情景,大吃一驚。
他們覺得太子終于墮落了,他畢竟是太子出身,意志薄弱,在緊要關(guān)頭打熬不住了。他們不忍再看下去。
當(dāng)五個人看見太子精力充沛而歡喜地向他們走來時,便仿佛躲避污穢靠近似的立刻轉(zhuǎn)身逃去了。
太子并沒有把五個人的逃離放在心上。他獨自走進森林,坐在一棵菩提樹下。天氣晴朗,清爽的微風(fēng)拂面吹來,太子仿佛感到生來頭一次似的心中充滿了喜悅。
無論看到什么,他都覺得清新美好。
“不得正覺,不離此座!”
太子在心中這樣發(fā)誓。
沒有任何恐懼,雙眼格外清亮。他所看到的事物形狀都端正起來,他的思想、信念也都隨之端正起來,沒有絲毫偏斜。太子胸中豁然開朗,他清晰地感到生死之狀已經(jīng)沒有區(qū)別,一切束縛都已消失,一切障礙全沒有了。他的心靈和生命與天地同化,向整個宇宙擴展開去。
這時,他反而覺得以前的煩惱不可思議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這思想變化的原因。
太子心中歡喜了。
然而,太子并沒有忘乎所以。他細心體味自己的所得,檢查自己有無差池之處,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但,他悟得清晰無誤——
緣起性空!
忘記了時間流逝,忘記了所在場所,忘記了一切。但,這不是在夢中,是在覺醒中。他解脫了。
他擺脫了一切。
他活著,以血肉之軀達到了涅槃之境。
如今太子感覺到自己已成佛陀。但,這自覺卻未能給他片刻興奮。其實,以前不止一兩次地自覺已成佛陀,可那是極為短暫的,興奮過去,感到疲勞時,又恢復(fù)了原來狀態(tài),煩惱重又涌上心頭。
這回他慎之又慎,三次調(diào)換居所,二十一天之間,他反復(fù)思索考驗自己是否真的成了佛陀,自己的信念有無差錯。這期間,也曾遇到很大挫折,心中也曾浮現(xiàn)妄念和幻影,但,那不過是一時遮住陽光的浮云。
無論怎樣地思考,自己已成佛陀、覺者,這是不容置疑了。這時,死已經(jīng)不值得害怕,生死之境也已消失。死并非壞事,而是歸天,是回歸大地。這便是涅槃。太子覺得這樣死去,是再自然不過了。沒有絲毫阻礙,就像大河入海一般,充滿歡快。
沒有對于生的執(zhí)著和偏愛,盡快回到該回去的地方,摩耶夫人也在那里。
在太子全身心地感到無須怕死的今天,懂得人生不過是幻影而已的今天,他深知死便是虛空。
他覺得再也沒有比這樣死去更為安適的了。
然而,這時,在太子那已從生死解脫的內(nèi)心中,有許多感念不斷涌現(xiàn)出來。那就是眾生的苦難,就是那正陷入煩惱痛苦的人們,就是他對那些人們的愛。
這是只有掌握真理的人才懂得的愛。是沒有執(zhí)著,像晴空一般淡淡的愛。
太子這樣想道: 我要將能夠渡到解脫彼岸的人,渡過去。
于是,已成為佛陀的他站了起來。
我們不再稱他太子,就叫他佛陀吧。
為了拯救人們,應(yīng)該如何傳教,佛陀已經(jīng)考慮成熟。
首先他想對陳如他們五人講述真理。他知道那五個人在鹿野苑,便去了那里。半路上,他吃了些簡單食物,腹中充實了些,身體胖了幾分,氣色也好起來。那五個人在鹿野苑,生活一如往常,依然瘦得皮包骨。
一個月來,他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毫無變化。可他們卻偏偏又以這一成不變的生活自鳴得意。而且一談起悉達多,都以不屑一顧的口氣,嘲諷他的墮落。
有一天,他們像往常一樣聚在一起坐禪。這時他們看見前邊有人走來,一個人說:
“那是喬答摩?!?/p>
“不會吧?!?/p>
“不,就是喬答摩!”
“他來干什么?”
“大概后悔了吧?!?/p>
“不見得。”
“不然的話,他怎么好意思特地趕來呢?”
“也許是一個人太孤獨了。”
“來了咱們也別搭理他?!?/p>
“我們不能向墮落的人屈從?!?/p>
五個人約好,他們不鞠躬,不主動搭話。
不知佛陀是否覺察到他們的心思,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這里走來了。
這五個人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卻在暗中窺視。但,絲毫不見太子有后悔之處。只見他相貌莊重,圓滿、安穩(wěn)地走過來,直讓他們有些意外。
他來到五個人身邊時,他們不由地都站起身,垂下頭。
佛陀見了他們這樣,便說道:
“盡管你們已經(jīng)約好,我來了也不起身迎接,可為什么都站起來向我行禮了呢?”
佛陀如同明鏡般洞察到五個人的內(nèi)心。
這五個人吃了一驚,忙說道:
“喬答摩呵,您累了吧?”
“今后你們不必稱呼我喬答摩,我已成為佛陀,是一切眾生的父母。”
陳如驚訝地說道:
“您幾時成為佛陀的?修苦行都成不了佛陀,停止苦行倒會得正覺,真是不可想象?!?/p>
“陳如,以你的小聰明之心,怎么會度量我能否得正覺?苦虐肉體反而擾亂心靈,身體舒適則執(zhí)著情愛??鄻方苑浅删痛蟮乐?。只有拋棄苦樂獲得中道,才能入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叫做八正道。倘若常修八正道,內(nèi)心便能清寂安穩(wěn),脫離生老病死之患。我既已行中道,便獲得正覺?!?/p>
五個人聽了佛陀這番話,心中歡喜而充滿感激,露出虔誠的神情。
于是,佛陀也知道他們有接受真理的能力,便繼續(xù)說道:“正如你們也熟知的,人世為四苦八苦之世,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此外再舉無盡無休。無論有形、無形之物,還是無足、單足、二足、四足或多足之物,一切眾生都逃不脫這般諸苦。應(yīng)盡知此苦。”
五個人覺得佛陀所說十分真確,便越發(fā)洗耳恭聽,等佛陀繼續(xù)講他的道理。
佛陀接下去說道:
“這般諸‘苦’,皆以‘我’為本,以自己為本。眾生如起我念,便要承受這般諸苦。貪欲、瞋恚、愚癡為三毒,也皆以我為本,且這三毒正是諸苦的原因。若活著的人有此三毒,則苦海無盡,這便稱為‘集’,是應(yīng)予鏟除的。倘若能滅除‘我’念和貪、瞋、癡,諸苦自會消失,這稱為‘滅’。為修行此滅,除修八正道之外,別無他途。應(yīng)該修行此道?!?/p>
五個人聞聽這番教誨,都能有所領(lǐng)悟。佛陀所言并非多么新奇玄妙,但在真正認(rèn)識和感受這些道理上,卻有著一種權(quán)威。
佛陀進而又說:
“陳如,你們要用心理解。首先應(yīng)知道苦,必須斬斷集,印證苦集可以滅除,并應(yīng)修道。我就是在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后,才得無上道的。這苦、集、滅、道,稱為四圣諦。不知這四項事情,便無法解脫,只有真正懂得此理,才能解脫諸般痛苦。陳如,我所講的你都明白了么?”
“明白了?!?/p>
陳如恭敬地答道。
另四個人也懂得了佛陀所講的真諦,于是五個人便做了佛陀弟子。
佛陀知道自己獲得的真理,不僅自己一人,也在別的生命中點燃、躍動起來,十分高興。為了驗證他們是否真正理解,對一切做到盡善盡美才肯放心的佛陀,又向五個弟子問道:
“你們眾比丘呵,色、受、想、行、識,這五者是常還是無常?是苦還是非苦?是空還是非空?是有我還是無我?”
五人恭謹(jǐn)答道:
“世尊,色、受、想、行、識,實為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
佛陀欣喜道:
“你們已經(jīng)能夠解脫,并斷絕產(chǎn)生諸苦之本了,苦也將不再復(fù)來。我和你們五人是世間第一福田。佛、僧和四諦之法具備,因此,三寶之名便名實共俱了?!?/p>
“什么叫三寶?”有人問道。
“所謂三寶,即以如來為佛寶,四諦為法寶,你們五位阿羅漢為僧寶。也就是佛寶、法寶、僧寶稱為三寶,這三寶已經(jīng)完備。三寶互助,所以我教可廣行天下,導(dǎo)引眾人走無上道,獲得解脫?!?/p>
五個人心悅誠服,重又向佛陀低頭行禮道:
“我們明白了?!?/p>
五位僧人是陳如、摩訶那摩、跋波、阿舍婆阇、跋陀羅。
由于佛陀歸來,王宮里的人們都興奮極了,大家都回想著他出家時的往事。
然而,佛陀本人卻并沒有那么興奮。就是遇見眾人、遇見耶輸陀羅妃和羅睺羅,也不見得會怎樣動心的。他心平如水。
王宮里的情況卻迥然不同,每個人都在浮想聯(lián)翩。
摩訶波阇波提頗為平靜,盡管她也感到很親切,心里卻懷著一股強烈的好奇。他變得怎樣了?相見時,應(yīng)該如何相待?她腦際一直縈繞著這樣的念頭。
異母兄弟難陀是當(dāng)今的太子,最近剛?cè)⒘艘晃换佋旅驳腻印K扰瓮姷搅钊司次返母绺纾植幻庥行┠懬?。他年輕純潔,由衷地崇敬佛陀,總想聆聽他的曲折經(jīng)歷,卻又擔(dān)心自己奢華的生活受到指責(zé)。而且,他還為佛陀出走后,不是羅睺羅,而是自己做了太子,總感到有些內(nèi)疚。他心中既渴望相見,又總想躲避相見。
但是,無論如何,最不能無動于衷的,就是耶輸陀羅妃了。以前心如槁灰,只一心盼望羅睺羅安然成長的耶輸陀羅妃,今天卻是百感交集。她心中涌動著親切的感情,同時又不能不生出一股怨恨之氣。她既盼望著相會,又想到時發(fā)泄一回。在相見之前,怎么也平靜不下來。盡管情知見面后不會給他好氣,可又期盼著會卿卿我我地溫柔起來。她頭腦中甚至冒出過這樣的遐想,旋即又消失了。她復(fù)歸絕望,并下了決心,只遠遠望他一眼吧。
羅睺羅從沒聽母親說過什么,也不知道該不該稱佛陀“父親”,他明知其中必有緣故,但又不知詳情。雖然母親緘口不言,憑著兒子的直覺,他已猜想到,大概是父親要來了?;蛟S是有人告訴他的。然而,他深知這種事無法去問母親,她也不會開口,只能招她不高興,問也問不出究竟的。
宮中的衛(wèi)士和侍女們,都滿懷歡喜地期望著能見到佛陀。耶輸陀羅妃十分羨慕他們能這樣直率地表露心情。她想著想著淚水就一陣陣涌出來。倘若他只是從久遠的羈旅中平安歸來,自己本來是該最先感到歡喜的,可現(xiàn)在她卻有點像被遺棄的人一樣受到大家同情,竟不知可不可以喜形于色。她感到孤獨,淚水常常模糊了雙眼。
“他終于來了!”
侍女跑來稟告,人們爭先恐后地去迎接。耶輸陀羅妃一時不知所措,剛站起身要往外走,卻又停下來,靠著柱子忍不住啜泣起來。
“媽媽!媽媽!”
聽到羅睺羅的喊聲,她趕緊悄悄拭去淚水。羅睺羅歡快地跑進來,說道:
“快去吧,祖母叫您去呢!”
一無所知的羅睺羅,使勁地拉著耶輸陀羅妃的手,向外走去。
佛陀同父親、后母、弟弟們一起靜靜地走進正殿,向眾人一一問候。這時,羅睺羅拉著耶輸陀羅妃的手走來了。
這是同佛陀分別后的頭一次相見,久別重逢,一晃已是十一二年了。佛陀經(jīng)過六年獲得正覺,卻并沒有馬上歸來。這十余年恍然如夢轉(zhuǎn)瞬即逝。
在耶輸陀羅妃看來,這確是個痛苦的夢。但,今日終得相會,那夢便仿佛已然過去,她也仿佛從夢中醒來。
人們都屏住呼吸,注視著他們這富于戲劇性的相會情景。
佛陀莊重平靜的臉上,剎那間掠過一種哀憫的神情。娟秀清麗的耶輸陀羅妃,那一瞬間滿含著眷戀和怨恨的表情,優(yōu)美得令人心碎,卻也轉(zhuǎn)瞬而逝。
兩個人未曾敘述,便心心相印了。耶輸陀羅妃覺得心中的重負(fù)奇怪地消釋了,緊張的心情也輕松下來。她不由地緊緊握住羅睺羅的手。她的手卻在顫抖,羅睺羅驚異地望著母親的臉。
這時,耶輸陀羅妃仍然注視著佛陀。在那張臉上,她感觸到他那顆極為安詳而博大的心,于是,她也恢復(fù)了常態(tài),得到了平靜。
佛陀徑直走到母子面前。耶輸陀羅妃不由地跪下來。
“你辛苦了。也為我高興吧,我已經(jīng)完成了本愿。”
他又看著羅睺羅說道:
“已經(jīng)長大了啊?!?/p>
但,卻看不出他有絲毫動情。說完,他平靜地又回到原來的座位上。
“你為大家說幾句吧?!?/p>
凈飯王對他說道。
(董學(xué)昌譯)
【賞析】
釋迦牟尼無疑是對人類歷史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人物之一,世人尊為佛陀,意為覺悟之人。他所創(chuàng)立的佛教如今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億萬僧俗男女,無不領(lǐng)受恩澤。千百年來有關(guān)佛陀生平和思想的書籍,層出不窮。然而能夠不偏不倚,不神化,不矮化,回到真實生活世界,從一個人的角度來探索釋迦牟尼由人而圣的生命歷程,這部《釋迦牟尼傳》著作堪稱典范。作者武者小路實篤是日本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著名作家,白樺派代表人物,涉獵廣泛,成就斐然,且有多部傳記作品傳世,思想上服膺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雖然他沒有去過印度,也不是佛教徒,但他卻以其生花妙筆,寓高深佛理于平實故事中,通過心靈的觸碰,不動聲色地描畫出佛陀光輝一生,特別是他光明通透的內(nèi)心世界。
提起釋迦牟尼,我們也許就會想起廟宇里高高在上、巍峨閃亮的佛像金身,想起《西游記》里神通廣大、慈眉善目的如來佛祖。但佛陀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抑或怎樣的神呢?世人多茫然,真正理解者寥寥。武者小路實篤也正是帶著這樣的困惑,開始他的求知與寫作。作者眼里,“釋迦牟尼是人類歷史中最值得尊敬的人物之一,此外,大概再沒有如此圓滿的人了,而且再也沒有對人類關(guān)懷如此至深的人了。他追求真理的深遠博大,也是無與倫比的?!边@是作者對傳主的總體評價。他認(rèn)為,佛陀的偉大,一方面在于他的圓滿自覺,另一方面在于他對人類至深的愛。
一部好的傳記作品,就是要能夠真實再現(xiàn)傳主的生活世界,鋪陳其事跡言行,探微其思想情操。這意味著作者不僅要熟悉傳主,更要理解傳主。這一點,武者小路實篤是做到了的。可以說他和傳主的精神是默然相契的,他無疑洞悉了傳主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惟其如此,他才能把傳主決然出世的整個過程,刻畫得波瀾起伏,入木三分。佛陀幼時即顯現(xiàn)出悲天憫人的性格和耽于冥想的習(xí)慣。他雖然貴為王子,享受榮華富貴,卻時時陷入人生無常的痛苦,終于拋妻棄子,了斷塵緣。但他的出家,卻并不是逃避責(zé)任,消極厭世,而是要解脫生死,普救眾生,脫離苦海。我們看到,佛陀的覺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場艱辛的靈魂之旅。從學(xué)習(xí)禪定到禁欲苦修,到最后破除偏執(zhí)、覺悟緣起性空,佛陀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真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其中,一邊是家人的殷殷憐愛,一邊是出家人“不得正覺,不離此座”的決絕。肉體的煎熬,內(nèi)心的掙扎,靈魂的拷問,一幕幕場景動人心魄。作者的語言是質(zhì)樸平實的,卻自有著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在看似平淡的敘述里,我們卻能感受到傳主信仰世界里的風(fēng)雨雷電。
佛陀是一位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所以自我的解脫是不夠的,他還要普渡眾生,救眾生脫離苦海。因為他也曾經(jīng)體驗過人間的喜樂悲哀,對于眾生的苦樂感同身受;因為他也愛著所有的人,他的愛,“是沒有執(zhí)著,像晴空一樣淡淡的愛”,所以,從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開始,佛陀終其一生都在向世人傳授佛法,前后達40年。我們知道,佛陀的教義博大精深,經(jīng)、律、論三藏汗牛充棟。佛、法、僧三寶微言大義,四圣諦、八正道,五蘊、三毒、十二因緣等都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有著深邃的意義,一般不了解佛教思想的人,對于這些名詞或許感到神秘、晦澀。但作者卻常??梢曰呱畹慕塘x于樸素的說法之中,于一個個平凡的生活故事中顯現(xiàn)佛陀的思想和精神。讀者每每會在一個個饒有趣味的故事里體悟到生命的真諦,感受到佛陀的博愛。這既得自佛陀的偉大,也依憑了作者不俗的才情。沒有作者敏銳的眼光和嫻熟的文學(xué)表現(xiàn)才能,我們是很難在愉悅的閱讀中感受到這種高深的佛理的。
不過作者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效果,主要還是緣于對傳主生平的真實記述。佛陀不僅是思想家,還是一位隨處開示、因材施教的老師。縱觀佛陀一生,他始終以慈悲的心面對每一個人,于細微處開示說法。他打破了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所謂“不應(yīng)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所以他的弟子中各色人等皆有。他可以坦然接受掏糞者尼提為徒,也可以無畏面對殺人者的內(nèi)心。理發(fā)的,馴馬的,打獵的,無論男女,不分種姓,一視平等。佛理再深奧難解,然而目的卻都是為世人指示一條道路,而這生命的道路,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唯一。至俗至圣,至圣至俗。相對于后世玄妙縝密的教義體系,佛陀的早期傳教說法是非常貼近平民社會的。正是與傳主精神上的息息相通,作者才沒有陷入教義理論的抽象析辨中,也舍去了怪誕神奇的附會,始終在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故事中,在親切感人的生活場景中去捕捉佛陀的心靈世界。
佛陀對于眾生的愛,是像晴空一樣淡淡的愛,是博大的肅穆的愛。而他對于自己的家人,尤其是他美麗善良的妻子,又該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呢?釋迦牟尼回家省親,面見妻子的場面被處理得非常蘊藉意長,仔細玩味不覺令人潸然。人非草木,孰能無情??v使萬物皆空,豈不聞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陀莊重平靜的臉上,剎那間掠過一種哀憫的神情。”而十幾年不見,善良的王妃怎不百感交集,哀怨不已。人未見,心已碎,讓人不知其可。及至相見,千古柔情,令人斷腸?!熬晷闱妍惖囊斖恿_妃,那一瞬間滿含著眷戀和怨恨的表情,優(yōu)美得令人心碎,卻也轉(zhuǎn)瞬而逝”。然而,都只是一瞬、一瞥。人未言,便已心心相印。王妃從佛陀的臉上“感觸到他那顆極為安詳而博大的心”,她心中的重負(fù)也“奇怪地消釋”,“得到了平靜”。先前的哀怨和哀憫是不同的,最后的平靜也是不同的。但這種不同的哀與不同的靜,在那一剎那交融,升華,仿佛兩股清流,匯聚成一汪深潭。讀到此處,何人能不動容?作者文筆的細膩傳神,文風(fēng)的明朗干凈,語言的樸實簡潔都在這里顯現(xiàn)無遺。
(汪云霞)
上一篇:《那羅和達摩衍蒂 [印度]毗耶娑》讀后感
下一篇:《鐵手葛茲·封·貝利欣根 [德國]歌德》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