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1892—1975),前埃塞俄比亞帝國皇帝,執政44年,是埃塞俄比亞現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海爾·塞拉西原名塔法里·馬康南,1892年7月23日出生在埃塞俄比亞哈拉爾省哈拉爾市郊一個貴族世家,屬阿姆哈拉人。其父馬康南公爵是紹阿地區的大豪紳、哈拉爾省總督,埃塞俄比亞王朝顯貴,深得孟尼利克皇帝的器重。
1903年,塔法里被父親帶到亞的斯亞貝巴,與王子埃雅蘇一起,開始在封建宮廷這所嚴峻的“學校”里學習。1906年,馬康南公爵病逝。孟尼利克皇帝根據他生前的愿望,授予塔法里侯爵稱號,并批準其為薩拉爾地區掛名的分督(地區的統治者)。1907年,塔法里被送到孟尼利克二世學校就讀。同年被授予巴阿索分督的職位。1909年,塔法里離開學校,成為錫達莫省總督。兩年后,他被調回哈拉爾省任總督。同年7月與孟倫夫人結婚。
二十世紀初葉,垂涎“非洲之角”的英、法、意等國又將殖民主義觸角伸進埃塞俄比亞。當時,這個古老王國面臨著瓦解的危險。國庫空虛,為了供養大批官僚和軍隊,便借助國家權力實行土地兼并。地方割據,諸侯林立,農民受到重重盤剝,處境異常悲慘。與此同時,埃塞俄比亞國內商品貨幣關系有了進一步發展,從1917年以后的11年中,對外貿易總值從50萬英鎊增加到920萬英鎊,增加了17倍。在內憂外患和新的生產方式初露端倪的情況下,變法改革成了挽救封建制度的最后出路。
塔法里返回哈拉爾繼承父業后,實施重新登記土地,在行政機構中實行薪金制。這些微小的改革給死氣沉沉的埃塞俄比亞統治階層帶來一線生機。哈拉爾省被譽為“模范省”。
1916年9月27日,皇族會議推舉塔法里為攝政王,并授予公爵稱號,與孟尼利克二世的女兒佐迪圖女皇一起治理國家。
塔法里擔任攝政王后,逐漸成為封建貴族改革派的領袖。他們自稱青年埃塞俄比亞派,代表革新派地主、商業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利益,與佐迪圖和軍務大臣喬奧吉斯為首的保守派,以及埃雅蘇王子為首的復辟派展開了斗爭。1920—1921年他平息了埃雅蘇在意大利策劃及支持下的叛亂,俘獲埃雅蘇,復辟派遭到致命打擊。
塔法里的改革,主要任務是,設法剪除林立的割據勢力,把各省政權改由中央政府統一管轄;文官實行薪金制;地方財力集中于中央。他極力主張發展教育,擴大國立學校。他在1925年創辦塔法里·馬康南學校,還鼓勵顯要皇族創辦和資助學校。
創辦新軍和向外國學習是塔法里改革的重要方面。為了削弱諸侯的武裝力量,加強中央政權,也為了應付變故,他聘請外國顧問,主要是比利時人,訓練警衛部隊;進口先進的軍事裝備,建立第一支空軍。
1923—1924年,塔法里先后訪問了也門、巴勒斯坦、埃及、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典、意大利、英國、瑞士和希臘。在結束這次被稱為“彼得大帝式”的訪問之后,塔法里曾經說:“我們之所以需要歐洲的進步,僅僅是因為我們受它的包圍?!痹谕饨簧?,經過努力,埃塞俄比亞在1923年加入了國際聯盟。1928、1929、1930年埃先后同意大利、美國和日本簽訂和平友好條約,1930年同英、法、意締結三國供應埃軍火的協定,同美國談判修筑水壩、利用塔納湖水的特許權問題。
塔法里的改革活動引起保守勢力的恐懼。他們多次以維護佐迪圖尊嚴的名義,上疏女皇,要求收回由攝政王任命文武官員和控制財政的權利,試圖在塔法里羽翼未豐之際把他鏟除掉。1926年,保守派首領之一的軍務大臣喬奧吉斯病死后,形勢發生有利于塔法里的變化。他立即從哈拉爾趕到首都,接管了軍隊的指揮權,并派親信接替喬奧吉斯兼任的一些職務。佐迪圖決定盡早消滅青年埃塞俄比亞派,以防后患。據說,1928年9月的一天,佐迪圖召見攝政王,當塔法里到場后發覺周圍已架上機槍。佐迪圖指責他想篡位,塔法里并未同她爭辯,立即轉身喝令士兵開門。幸虧孟倫夫人調集的警衛部隊迅速趕到,才把他救出。事情敗露后,佐迪圖為安撫他,授予他涅古斯(地位僅次于皇帝)的稱號。
1930年3月底,佐迪圖的前夫、岡達爾和貝格姆迪爾的總督古格薩·沃利公爵在北方起兵叛亂。叛軍得到提格雷、戈賈姆兩省封建主的支持,但抵擋不住塔法里新軍的進攻。經飛機轟炸,叛軍全線潰敗,古格薩被炸死,佐迪圖聽到這個消息,驚恐交加,幾天后憂郁而死。4月3日,塔法里向人民發表公告,宣布女皇去世,“我將按照我的父輩傳給我的法律和敕令統治你們”。11月2日,塔法里正式加冕,稱海爾·塞拉西一世(阿姆哈拉語中“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權力”之意)。他的其它稱號還有“猶太之獅”、“上帝特使”、“埃塞俄比亞眾王之王”、“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第二二五代繼承人”等。
海爾·塞拉西登基后,立即進行醞釀多年的改革。他仿效日本“明治憲法”,頒布1931年憲法,建立參眾兩院,皇帝握有最高權力。這部憲法稍有一些民主色彩,如確認帝國公民有遷徙、居住自由,公民私有財產不容侵犯等,但最大特點是以法律形式鞏固王權。皇帝可以授予爵位、賞賜土地、任命文武官員和議員、簽定條約、宣戰與媾和等。
1918年和1928年,塞拉西當攝政王時曾頒布禁止奴隸買賣法和禁絕奴隸制法規草案。1931年,他頒布詔書,重申凡從事奴隸買賣的人均將受到嚴厲處分;地方當局如對此事辦理不力,則課以罰款或予以撤職、沒收財產的處分;奴隸在其主人死后可獲得自由。1932年,他授權成立奴隸事務局,監督詔書的執行。1933年已解放奴隸1,027人,1934年增到3,647人。
塞拉西在經濟上對農民實行讓步政策,1932年和1935年下令取消不得人心的“德戈”制和“蓋巴爾”制①。他在詔書中說:“朕頒布命令和通告,禁止任何人不付報酬地強迫農民勞動,交納任何額外稅款?!彼€規定放債利息不得超過9%(原來普遍為20—30%)。在財政上,塞拉西用贖買辦法把原英國的阿比西尼亞銀行改為國家銀行,發行國家貨幣。
在法制方面,塞拉西主持制定了“懲治犯罪條例”,結束了按習慣法定罪的傳統,對犯罪分子實行法治。
在教育方面,國家開辦10所小學,創辦女子學校,規定學校除用本國語教學外,也可教授英語和法語。到1936年,埃塞俄比亞派出200名留學生。他還建立印刷廠,出版了第一份阿姆哈拉文報紙。
塞拉西一世重視軍隊建設。他在登基前已派出幾名優秀軍人到法國圣西爾軍校學習,聘請以弗京將軍為首的比利時軍事使團訓練皇家警衛部隊。1934年,他在格內特建立一所軍事學校,由瑞典教官授課和訓練。他繼續購買飛機加強空軍。到1935年,軍隊人數超過20萬,其中有7,000人左右受過現代軍事訓練。
塞拉西的社會改革,目的是試圖在不觸動封建生產關系的前提下,調整某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維護封建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具有進步意義。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軍隊對埃塞俄比亞進行大規模入侵。海爾·塞拉西立即發布動員令,宣布“現在是嚴峻的時刻”,命令“士兵們集結到你們的首領周圍,一心一意服從他們的命令,打退侵略者”。他領導埃塞俄比亞人民進行抗意戰爭。
1936年3月,塞拉西親臨梅丘地區,指揮三路大軍反擊意大利侵略軍。由于他不顧實際情況硬打死拼,沒有充分動員群眾,加上地方軍隊行動不統一和倒戈,埃軍在梅丘戰役中遭到失敗。塞拉西十分沮喪。他說:“我不是軍人”,“擋住他們是我們力所不及的,我的將領們什么事也不干!”在大兵壓境,首都即將淪陷的危急時刻,他于4月30日回到亞的斯亞貝巴,立即召開御前會議,以21票對3票,贊成他攜帶家眷逃亡國外。5月2日,塞拉西離開首都,乘坐火車經吉布提上了英國軍艦,開始了四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5月5日,意大利侵略軍攻陷亞的斯亞貝巴。
塞拉西一世定居在英國的巴斯。他在英國和瑞士,或撰文或演講,仍為抗戰復國操勞奔走;他通過自己的代表同國內的抗意游擊隊取得聯系。 6月28日,塞拉西在國聯日內瓦會議上責問國聯:“是否要開創一個向強權低頭的可悲范例……我是在捍衛所有正在受到侵略威脅的弱小民族的事業,曾經對我作的諾言到哪里去了?……上帝和歷史將會記住你們的判決?!?br>
1940年,塞拉西一世搭乘水上飛機秘密離開英國,取道馬耳他、埃及,來到駐有英國軍隊的蘇丹首都喀土穆。他向埃塞俄比亞人民發表廣播講話,告訴他們援兵即將到來,要求他們堅持斗爭。他在同蘇丹—埃塞俄比亞邊界地區的埃塞俄比亞游擊隊和流亡者取得聯系后,組織了一支正規軍。1941年1月20日,塞拉西與長子沃森等人率領一支2,000人的軍隊離開蘇丹,進入埃塞俄比亞境內,開始光復國家的戰斗。1941年4月6日,英軍占領亞的斯亞貝巴, 5月5日,塞拉西進入首都,受到15,000名游擊隊員的歡迎。他在歡迎儀式上講話,宣布“埃塞俄比亞歷史上一個新紀元的開始”,表示要在全國實行符合基督教精神的政體,建立自由和民主的社會。
從祖國光復至戰后初期,塞拉西采取了一些社會措施,恢復國內正常的政治、經濟生活。這些措施中,有的是承襲了抗意戰爭前某些社會改革的精神,有的只是為了恢復他個人在國內的聲譽。1942年,塞拉西頒布解放奴隸和禁止奴隸制度的新法令,使奴隸制度終于在五十年代得以廢除。1942年和1944年,他頒布法令,規定政府官吏和軍隊官兵一律實行固定的薪金制,此項開支由國庫撥出。1949年,塞拉西政府改革稅制,對已耕地和荒地征收現金稅。在他倡導下,教育事業也有一定發展,除新建一批普通中學和軍事學校外,首次開辦了大專院校。塞拉西的這些國內政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有一定作用,如實行土地現金稅,促進了農業商品率的提高。然而,這些措施已遠遠不能適應戰后變化了的國內外形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美取代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的政治經濟生活中占居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地方勢力,對中央政權的離心傾向大大增強。為了維護其統治,塞拉西十分需要英、美勢力的支持。1942年1月31日,埃英簽訂軍事協定,由英國幫助重建埃塞俄比亞軍隊。1953年,埃美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和軍事協定。從1953年起10年中,美國對埃塞俄比亞的“軍援”達到1.59億美元,占其整個對非洲軍援的一半。
從五十年代起,在非洲日益興起的民主潮流的沖擊下,塞拉西拋棄了三十年代那種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采取了種種反動措施,維護其專制統治,使他的封建王朝走上了窮途末路。
他依靠外國壟斷資本,打擊本國的民族工商業。1950年,塞拉西發布“獎勵外國資本在埃塞俄比亞投資的政策聲明”。規定不對外國進口機械征收關稅;外國企業可以不吸收埃塞俄比亞資本獨立經營;外國投資中所得的分紅和利息可以無條件匯至國外。
1955年,塞拉西頒布第二部憲法,將眾議員由皇帝任命改為選舉產生,但仍保持舊憲法規定的“絕對王權”的核心,并規定了皇帝及攝政王的世襲制度。為了擴大皇族財富,塞拉西下令全國最大的阿多拉金礦為他的私人財產,同時規定了皇室開支在國家年度預算開支中的比例。據統計,1958至1959年度,僅這筆開支就達390萬美元。而同一年的農業開支僅為90萬美元。
塞拉西安撫地方勢力,放棄了統一土地制度的原則,重新將土地實行分封。據不完全統計,用于這方面的土地達397萬公頃。
封建專制統治使人民生活貧困不堪。1950年埃塞俄比亞人均年收入為54美元,1957年降到20美元,成為非洲和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1960年12月13日,皇家衛隊司令門吉斯圖·紐威準將及哈拉爾省季季加分督格馬梅·紐威兄弟,趁皇帝出訪非洲和巴西之機,發動了帶民主色彩的軍事政變,要求改變國家貧窮落后局面。塞拉西被迫中斷在巴西的訪問,于12月17日飛回亞的斯亞貝巴,并在忠于他的軍隊及美國的支持下,迅速平息了政變。政變領導人和參加者——或被絞死,或被判長期徒刑。塞拉西下令對全國新聞、報刊以及大中學校實行嚴格的“輿論控制”。1961、1963和1967年,他又分別動用軍隊鎮壓農民起義、工人罷工和學生罷課。1969年,塞拉西指派軍警秘密謀殺了亞的斯亞貝巴大學學生會主席。
海爾·塞拉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事務中,曾奉行過追隨西方帝國主義的對外政策。1950年,他派兵參加聯合國軍侵略朝鮮。1960年派出1,800名皇家警衛隊員參加聯合國軍鎮壓盧蒙巴領導的剛果獨立運動。五十年代末以后,在民族解放運動的推動下,也由于要轉移國內民主勢力的視線,他開始參加非洲和第三世界的活動,支持非洲各國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1963年5月,非洲國家首腦會議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成立非洲統一組織,并在這里設立總部。塞拉西還曾以調解人的姿態,對一些非洲獨立國家內部的沖突進行斡旋,對促進非洲國家的團結起過積極作用。
1973年埃塞俄比亞發生大旱災,有20萬農民死亡。饑荒波及全國,400萬城市居民的口糧受到影響。塞拉西向聯合國封鎖受災情況。
1974年2月,知識分子和工人首先走上街頭。 2月18日,全國實行總罷課,首都汽車公司工人上街游行,抗議石油加價。不久,內格利鎮的軍人和陸軍第二師嘩變,要求增加軍餉,拘押了高級軍官。接著,第三、四師和空軍、海軍、皇家衛隊紛紛響應。但是,塞拉西并不準備對人民群眾做出根本性的讓步。他甚至說:“只有君主了解人民,而人民卻不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他下令出動大批軍警,大肆逮捕學生和教師。
3月7日至10日,在全國工人聯合會的號召下,10萬工人總罷工。農民也揭竿而起,奪地分糧,殺死地主和地方貪官。4月10日,10萬穆斯林教徒上街游行,要求宗教平等。 6月28日,一批中下級軍官組成了“埃塞俄比亞武裝部隊、警察、地方軍協調委員會”,占領電臺,逮捕了200名皇族成員、部長和高級將領,迫使首相恩達卡秋辭職?!皡f調委員會”以人民的名義,揭露了1973年旱災的真實情況。當電視熒屏出現皇帝用銀盤盛著肉喂狗的鏡頭時,首都街頭到處響起“皇帝是賊!吊死皇帝!”的吶喊聲。1974年9月12日,在“協調委員會”的基礎上組成臨時軍政府,發表第一號文告,宣布永遠廢黜皇帝。
海爾·塞拉西從1974年9月起,一直被軟禁在皇宮里。 1975年8月27日病故。
上一篇:塞萬提斯
下一篇: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