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多次出任內閣總理和樞密院議長,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元兇。
伊藤博文1841年9月2日生于山口縣熊毛郡束荷村。幼名利助,后改稱利介、利輔、俊輔和舜輔。父林十藏,母名琴。其父原在村務農,后去萩城謀生。不久,入伊藤武兵衛家做工。武兵衛年老無子,收十藏為養子,博文即隨父母入伊藤家。
伊藤博文自幼備嘗辛苦,11歲時曾寄宿于寺院,后又在藩士福原等家作侍童,平時做雜役,閑時習文識字。16歲往相州服役,守衛邊防。次年返回長州,入松下村塾,受教于改革派下級武士的領導人吉田松陰門下,深受吉田器重。1858年10月,伊藤去長崎,入幕府辦的炮術傳習所,學習軍事。1859年6月回長州,認識了木戶孝允(當時叫桂小五郎)。10月,隨從木戶一起去江戶。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日本正處于社會變革的大動蕩時代。幕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不僅加深了封建幕府體制的固有矛盾,而且使日本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威脅。為反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幕府的妥協態度,以薩摩、長州等西南藩為中心的下級武士階層,與豪農巨賈結成聯盟,開始了尊王攘夷。伊藤博文登上政治舞臺后,即投入尊王攘夷運動。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與久坂玄瑞、高杉晉作等十幾名志士,潛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國公使館周圍。伊藤在前面開路,手持木鋸,鋸斷使館四周的木柵欄,其他人隨即魚貫而入,扔出自制的燃燒彈。隨后,伊藤等人返回附近住處,徹夜痛飲,沉醉于攘夷的狂熱之中。
1863年5月,伊藤同井上馨等5人,受長州藩派遣,去英國留學。他親眼見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思想發生變化,認識到僅僅憑著一股保衛民族獨立的熱情去盲目攘夷,決非上策,只有開國,向西方學習,才能成就倒幕大業。 1864年6月,伊藤同井上回國。此時正值英法等四國聯合艦隊攻打下關前夕,伊藤即返長州,力勸藩主不可攘夷。指出,與其空費國力,不如將此力用于恢復王政,以完成國內統一。后因藩主執意攘夷,終發生四國聯合艦隊炮擊下關事件。不久,幕府第一次討伐長州,藩內保守派即向幕府表示“恭順”。1865年初,高杉晉作等改革派下級武士起兵,奪得藩政,伊藤堅決支持。伊藤是從攘夷到“開國進取”轉變的先行者和促進者。
1866年1月,薩、長兩藩下級武士結成倒幕聯盟。6月,幕府第二次討伐長州。伊藤前往石州,準備參戰,抗擊幕府。后受長州藩之命,去長崎向外商購買輪船,以對付幕府的海軍,但未成功,又轉往上海。8月底買回兩艘輪船。此時,征長戰事以幕府失敗告終。
在同幕府斗爭中,倒幕派勢力不斷壯大。1867年10月14日,朝廷向倒幕派發出討幕密詔。同一天,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提出“大政奉還”。12月9日(陰歷),天皇發表“王政復古”大詔令,宣布廢除幕府制,建立新政府。伊藤得知討幕消息后,即從長崎來兵庫,欲與長州藩諸隊一起戰斗,后因故回長州。1868年1月初又來兵庫, 1月13日,被明治新政府任命為外國事務交涉員。后又任外國事務局判事、大阪府判事兼外國官判事、兵庫縣知事。
維新后,伊藤博文積極主張把“歐美各國之政治制度、風俗習尚、教育、生產”的“開明風氣”移入日本,使日本進入“開明諸國之行列”。新政府成立之初,伊藤就向木戶孝允提出廢封建諸藩,立府縣之制。1869年2月,又草擬“國是綱要”,詳細闡述設郡縣,統一兵力、財力及發展教育的好處。
1869年5月,伊藤博文任會計官權判事。 7月,又任大藏少輔。8月,兼任民部少輔。任職中,大力推進改革,其中尤以修建鐵路和改革貨幣制度的成績最為顯著。
9月,英國公使提出幫助日本修建第一條鐵路(東京——橫濱),伊藤表示同意。經政府批準,伊藤全權與英國交涉借款事宜。當時反對者甚多。伊藤不顧反對,堅持己見,經英國東洋銀行借款100萬英鎊(合488萬日元),并從1870年4月起動工修建鐵路。于1872年9月完工,正式通車。以此為開端,其他鐵路干線陸續修建,加速了日本交通運輸的近代化。
1870年10月,伊藤提出建立新的統一的貨幣制度,并于同年12月赴美考察,向大藏省提出有關金銀貨幣的鑄造法、新紙幣發行法等建議。日本政府根據這些建議,于1871年5月,發布新的貨幣條例和造幣章程。不久,伊藤回國,又負責監督新貨幣的鑄造及新貨幣制度的實施,推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1871年11月,伊藤博文以副使身份,參加由右大臣巖倉具視率領的使節團。歷時近兩年,訪問歐美10多個國家,參觀考察了金融、商業機構、軍事工業、重工業和輕紡工業部門以及文化教育設施等。訪問中,伊藤更加深切感到,必須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推進日本資本主義的工業。1873年9月,伊藤回國。10月,任工部卿。他領導工部省,大力修建鐵路,創辦國營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改造和擴建了佐渡金礦、生野銀礦和三池、高島等煤礦以及赤羽機器制造廠、深川水泥廠、品川玻璃制造廠、兵庫和長崎造船廠等,為日本的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1877年,以西鄉隆盛為代表的、喪失了武士封建特權的保守反動的封建武士,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伊藤堅決主張平定這些妄圖使歷史倒轉的封建武士叛亂。他曾派人去山口縣,征募壯兵1,300多人,軍伕7,600余人,送往前線,支援政府軍。
1878年5月,伊藤博文改任內務卿,在政府中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提高,成為由薩摩、長州藩出身的下級武士組成的藩閥官僚政府的核心成員。
1880年12月,伊藤博文在人民革命斗爭和自由民權運動不斷高漲,要求開設國會和制定憲法的呼聲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向政府提出建議書,指出,立憲思想已成為世界潮流,要順應潮流,先發制人,循序漸進,按政府意圖制定憲法。1881年2月,明治政府派伊藤赴歐洲考察憲政。
通過考察,他對英、法、德三國憲法加以比較,認為英國憲法中“國王雖有王位而無統治權”,“與我國國體不相符”;而“德國政府雖采眾議,卻有獨立權”,“君主親掌立法行政大權,不經君主許可,一切法律不得實行”,“可見,邦國即君主,君主即是邦國”。對德國憲法推崇備至,認為適合日本國情。
1883年8月,伊藤回國。1884年3月,任制度調查局長,進行體制改革,為立憲做準備。同年7月,根據“華族令”,伊藤被授予伯爵爵位。1885年12月,按伊藤建議,廢除太政官制,實行西方資產階級的內閣制。伊藤任內閣總理大臣兼宮內大臣,執掌大權。同月,制定“保安條例”,鎮壓民眾運動,以便按政府意圖制定憲法。
從1886年6月起,伊藤博文組織人員起草憲法。9月,草成“日本憲法修正案”。經反復修改,于1888年4月呈奏天皇。并提出設立樞密院,作為最高顧問府,網羅天下元勛及賢達,在天皇監督下,審議憲法。日本政府按此提議,于同年4月28日,設樞密院。30日伊藤辭去首相職務,改任樞密院議長。1889年2月11日,樞密院正式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明治憲法”)。同一天,天皇授予伊藤旭日大桐花勛章。1890年憲法開始實施,7月進行第一次大選,選舉眾議員。10月,伊藤任貴族院議長。11月,帝國議會正式成立。
伊藤博文主持制定的明治憲法,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它保留了天皇的統治,規定了天皇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擁有的絕對無限的權力。明治憲法的制定,標志著天皇絕對主義統治體制的確立。
1892年8月、1898年1月和1900年10月,伊藤博文三飲任內閣總理大臣;于1891年6月、1902年7月和1909年6月,三次任樞密院議長,并于1907年8月,被授予公爵爵位。地位顯赫,在政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日甲午戰爭后,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增強,政黨活動有所增長。伊藤博文為大勢所趨,轉向拉攏政黨,并于1900年組織立憲政友會。在建黨大會的致詞中,伊藤號召“從事農、工、商者”入黨。其目的就是,以憲政為招牌,盡可能地聯合地主、資產階級,共同對付日本人民,加強天皇制的統治。
在對外關系上,明治維新后,伊藤博文曾努力從事修改幕末時期幕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談判,以爭取實現日本民族的真正獨立、自由。與此同時,又積極推行明治政府的對外擴張政策,侵略中國和朝鮮。
1892年8月,伊藤再任首相后,為擺脫國內危機,欲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又怕西方列強,尤其俄國出面干涉,故利用俄國與英國的矛盾,力圖與英結盟,取得支持。由外相陸奧宗光出面與英國談判,于1894年7月簽訂了新的英日通商條約。新條約取消了治外法權,還取得貿易上的最惠國待遇。但是,關稅自主權仍未收回,只是規定特定的品種可以提高稅率。此后,美、德、奧等國都仿照英日新條約,與日本簽訂了新約。而關稅自主權直到1911年才由日本政府完全收回,最終完成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歷史使命。
1894年伊藤內閣以朝鮮“東學黨”起義為借口,發動中日甲午戰爭。 7月,日本艦隊不宣而戰,在朝鮮半島海面襲擊中國艦隊。8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宣戰。9月,伊藤隨大本營來廣島,參與指揮戰事。很快,戰爭擴大至遼東半島。11月,日軍攻占旅順口。伊藤提出建議,派兵占領臺灣,攻打威海衛,全殲北洋艦隊,以此要挾清朝談判。逼其割地,賠款。2月12日,日海軍獲勝。日軍又在東北戰場連克海城、牛莊、營口等地。清朝在軍事上徹底敗北,只好派李鴻章赴日談判。1895年4月10日清朝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①朝鮮完全脫離中國;②中國割讓遼東半島、 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 ③賠款白銀二億兩;④以中國與歐美各國所訂條約為基礎, 迫使中國與日本締結中日通商條約。按此新約,日本不僅取得治外法權和租界權,還取得歐美各國不曾有過的權利,如長江航運權等。后來,因俄、法、德三國干涉,日本被迫交還遼東半島,作為補償,日本又取得3,000萬兩白銀的賠款。
1905年11月10日,伊藤博文以特使身份來朝鮮,逼迫朝鮮國王簽訂將外交大權交給日本的所謂“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屬國。
1906年3月,伊藤博文到朝鮮,任第一任統監,統管朝鮮外交,指揮在朝鮮的日本官吏活動,制定和頒布“統監府令”。伊藤成了朝鮮的“太上皇”。1907年7月,伊藤又利用朝鮮國王高宗派使臣去海牙國際會議控訴日本侵略的事件,逼高宗退位,并強迫朝鮮簽訂新的“日韓條約”。該協定規定,朝鮮政府“有關施政之改進,應受統監之指導”;“重要行政措施,須經統監事先承認”;朝鮮高級官吏之任免,須經統監同意;必須任命統監所推薦的日本人為朝鮮官吏等等。朝鮮成了不折不扣的殖民地。
為了永遠控制朝鮮,伊藤博文煞費苦心于1907年請日本皇太子嘉仁(后來的大正天皇)來朝鮮視察。同年,他又任朝鮮皇太子的老師,被授予“太子太師”之職。12月,陪同朝鮮皇太子來日本留學,加以精心指導,以培植俯首聽命于日本的傀儡皇帝。至1909年又策劃“日韓合并”,企圖完全吞并朝鮮。6月14日,伊藤辭去統監職務,改任樞密院議長。
伊藤博文作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代表,對朝鮮人民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為朝鮮人民深惡痛絕。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奉命到中國哈爾濱同俄國大臣談判,一下火車,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擊斃,時年68歲。
上一篇:伊薩白拉
下一篇:伊達爾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