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黃昏
〔羅馬尼亞〕巴科維亞
陰沉沉的、金屬般的、冬天里的黃昏,
白皚皚的平原,遼闊而又呈球形,
一只大烏鴉叫嚷著從遠景上飛過來,
在地球的直徑上切斷天的邊界線。
適逢其時的樹木冰裝雪裹仿佛水晶,
但愿銷聲匿跡的渴望在啜我飲我,
就是那只大烏鴉,又默不作聲地飛回去,
在地球的直徑上切斷天的邊界線。
(藍煙譯,選自《春天最初的微笑》)
【賞析】
金屬般沉重的天空,白皚皚的平原,冰裝雪裹的樹木,一只大烏鴉時而啼叫、時而沉默地飛來飛去,孤獨的詩人在這嚴酷的生存環境中被壓抑得幾乎喘不過氣,甚至由此生出一種銷聲匿跡的渴望……這,便是《冬日黃昏》一詩為我們提供的陰森可怖的畫面。
作者喬治·巴科維亞(1881—1957)是在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下開始創作的,盡管他的作品不屬于羅馬尼亞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卻以哀愁的折光,出色地反映了他置身其間的資本主義社會以及那個鉛一樣沉重、暗淡的時代。
《冬日黃昏》一詩的視角建構在一個荒原般的背景上,且以冬日黃昏為切點,翕張出一種世界末日的氣氛。聯系詩人一貫的創作特色,可以斷定,此詩無疑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沒落氣象的象征圖示,而詩人所產生的強烈的希求銷聲匿跡的渴望,則表明了他對這一冷酷所在的極度厭倦和棄絕。詩中唯一具有生命動態的,是那一會兒“叫嚷著從遠景上飛過來”、一會兒“又默不作聲地飛回去”的“大烏鴉”,而它的唯一活動,則是“在地球的直徑上切斷天的邊界線”。“大烏鴉”的反復出現,無疑是作為一種不祥之兆,顯現著世紀末的情調。近年學術界有人以喜鵲文化指稱中國文化,以烏鴉文化指稱西方文化,讀罷此詩,嘆哉斯言!
(任悟)
上一篇:〔捷克斯洛伐克〕賽弗爾特《牽牛花》詩詞原文及賞析
下一篇:〔羅馬尼亞〕阿列克山德里《愛》詩詞原文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