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小傳·約翰·貝里曼》
畢業于哥倫比亞卡萊爾學院,又去劍橋做研究工作,回國后執教于布朗、哈佛、普林斯頓等大學,55年后任明尼蘇達大學人文學教授。他的詩曾先后獲洛克菲勒獎、葛金海姆獎、國家文學藝術委員會特別獎、65年普利策獎和69年國家圖書獎。自幼父母不和,11歲時父親當著他的面用手槍自殺,從此他一生處于精神極度緊張、苦悶、孤僻的狀態。1972年2月他終于從明尼阿波利斯的一座橋上跳進密西西比河的冰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只對危機中的人們感興趣”,貝里曼自己說。以《詩》、《被剝奪的》為代表的早期詩作受葉芝和奧頓影響,語調客觀,很少個人強度,以表現時代的危機為主。他的詩從《向布雷茲特里特夫人致敬》起轉向表現個人危機,開始了自白道路。后期創作受馬克、范·多倫和戰前就有自白傾向的德爾莫爾·施瓦茨的影響。其代表作是385首《夢歌》,這是一部無拘無束的敘事詩,詩人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多視角變幻的手法敘述了亨利,一位“患精神分裂癥的原子時代的奧德休斯”的心靈歷程,詩人與亨利、幽默和憂郁、譏諷與沉痛復雜地融合于一體,最后得出了人生即苦難的結論。
上一篇:《約翰·肖·尼爾森》的詩集介紹,人物資料簡介
下一篇:《約翰·阿什貝里》的詩集介紹,人物資料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