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笛山陽
柳亞子的和詞里有“鄰笛山陽”一句,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對此不作一些交代,人們的確很難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這四個字典出于西晉文學家向秀的《思舊賦》。
向秀生于約227年,卒于272年,字子期,河內懷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武陟縣人,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洛陽和修武度過的。
向秀是嵇康的好友,他們都是當時的名士,都是“竹林七賢”中有影響的人物。一生豪放不羈,不事權貴。有一個故事,足見二人的豪放風格。
向秀和嵇康曾經在洛陽城中打鐵,配合得非常默契,嵇康握著大錘,向秀拉著風箱。嵇康先用錘子敲打鐵砧,像發出指令一般,暗示著一種節奏,向秀就根據這節奏拉動風箱,控制爐火的強弱。由于他們兩個都是名士,嵇康長得又特別帥氣,向秀長得也很清秀,所以引來各色人等觀看熱鬧。向秀和嵇康一樣,也是通音律的,所以拉起風箱來,就像今天的手風琴伴奏一般,好不熱鬧!再配上嵇康叮當的錘聲,聽起來真像非常別致的樂曲。那時候,由于剛剛經過戰亂,駿馬都被征用做了軍馬,十有八九死在了戰場上,民間使用的“交通工具”以驢最多,所以人們與驢的“感情”較深。很多人想喊兩嗓子的時候,就學驢叫,連帝王將相也不例外。如魏太子、五官中郎將曹丕到了郊外,就讓隨行的大臣們學驢叫,“獨唱”之后還要“合唱”,直到遍地能聞驢叫聲。
于是,向秀就在嵇康的錘子停頓的時候,讓風箱發出了驢叫的聲音,并能模仿驢子打響鼻的顫音。他模仿得惟妙惟肖,引得觀眾紛紛叫好。這個時候,朝廷里的一位大官鐘會來了,他表情嚴肅,儀仗威武,想讓嵇康、向秀主動過來迎接他,可兩位名士只管打鐵,根本都沒有理睬他的到來。而且向秀還讓風箱發出了驢叫的聲音,用來諷刺鐘會。
原來,鐘會曾任將軍率兵打仗,結果失敗了,死了好多兵士,“將軍擊鼓出征,嗡嗡嗡(驢叫聲);戰敗鳴金收兵,當當當(錘聲)。兵士枉死沙場,當當當(錘聲);將軍黯然神傷,嗡嗡嗡(驢叫聲)……”嵇康敲打著鐵砧,向秀拉著風箱,向秀在心里默念著歌詞,就這樣他們得罪了鐘會。
嵇康與向秀是很鐵的哥們兒,彼此心靈相通。史書上說他們打鐵時“相對欣然,旁若無人”,那種風度和場面,已經成為洛陽一景了,并引來眾人模仿,后來竟有上百人在那里打鐵,個個光著膀子,露著黝黑的肌膚,像是進行體育鍛煉,又像是進行健美比賽,大家雖然不吭聲,但歡快的氣氛與爐中的火苗一起跳躍,很是有趣。
嵇康此人在當時是一個真正的孤獨者,不要說他與司馬氏一伙勢不兩立,就是在竹林好友中也沒有真正的知己,阮籍在思想深處與他貌合神離,王戎更是一個被他視為俗不可耐的“俗物”,山濤因薦他代替自己作吏部尚書郎被他罵得狗血淋頭,向秀算是與嵇康要好的了,但在人生哲學上也是差別甚大。
后來孤獨的嵇康被殺害了。
從深層來說,不僅是為司馬氏一伙不能容,而且是他得罪了整個世俗,為整個社會所不容。用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中教訓兒子的話來說他是“凌物兇終”,用顏延之《五君詠》中的話說,是“龍性誰能馴?”。在整個社會道德崩潰的狂亂時代,世人總要拿一些不合俗的人去做活祭的,嵇康就當了祭品,古往今來,這種例子并不少見。據說司馬昭殺了嵇康后也“尋悟而恨焉”,他悔恨什么?不得而知,也許知道嵇康是冤枉的,但在當時,司馬氏是必然要拿他做祭品的。司馬昭不顧三千太學生的反對,殺掉了嵇康,摧毀了當時人的人格偶像(嵇康被時人稱作“方中之美范,人倫之勝業”)。這里可能有點扯得遠了,但是通過這段故事我們可以加深對竹林七賢的了解,加深對向秀的《思舊賦》的理解,從而才能更好地了解柳亞子的《沁園春》。
在《思舊賦》中,向秀有意提到嵇康臨刑前眼望日影以及嵇康索琴彈奏《廣陵散》的情形。這是因為,嵇康的被殺在向秀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震撼。那么,當時的慘烈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當時,被押赴刑場的有兩個人。前面一輛囚車上,站著身材修長的嵇康;后面一輛囚車,載的是嵇康的朋友呂安。兩人是好朋友,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今天卻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了。因為是處決名士,老百姓都來看熱鬧,刑場就設在洛陽東市,也叫馬市。人們從建春門出來向東,走一段路到了東石橋,再往橋南,就看見斷頭臺了。
向秀的心,隨著那一刀砍下去,就已經碎了、裂了、麻木了。殺了嵇康,朝廷監視的目光就集中到向秀身上了。向秀著實有些害怕,他清楚地記得打鐵的時候自己和嵇康捉弄鐘會的情形。鐘會是否會像他陷害嵇康一樣,設計置自己于死地或者打擾他的隱居生活呢?不久,朝廷果然請他出來做官了,盡管他不愿當官,但也不敢拒絕,他只好從隱居狀態中走出來,又一次來到洛陽。
后來,向秀在應舉歸途中,正好經過了好友嵇康、呂安在山陽的舊居,不禁想起曾經在一起時的種種際會,想起他們被殺時的悲慘情景,向秀百感交集,悲從中來,沉浸于曾經在一起度過的歡樂時光之中,他悲戚地寫下了情調凄婉,欲言又止的《思舊賦》,他在賦前寫下了一段序言,描繪了自己此時的心境:
余與嵇康、呂安居至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后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于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云:
將命適于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予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跡兮,歷窮巷之空廬。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托運遇于領會兮,寄余命于寸陰。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思舊賦》雖然短小,但對后世文人的寫作卻有巨大長遠的影響,甚至成為思念舊友的著名典故了。唐代劉禹錫《酬樂天席上見贈》中有“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兩句。“聞笛賦”就是因為向秀《思舊賦》中有“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等名句,人們也就將《思舊賦》稱為“聞笛賦”了。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也提到,青年時期讀過《思舊賦》,當時還不大理解這篇名賦為什么剛開頭,卻又煞了尾。
嵇康雖被殺,但是《廣陵散》古曲與山陽聞笛成了永遠的遺響。南北朝末期的文人庾信在他晚年的詩文中就有“步兵(阮籍)未飲酒,中散(嵇康)未彈琴”,“惟有山陽笛,凄余《思舊篇》”等句子,一直到魯迅先生1933年2月7日至8日寫作《為了忘卻的記念》時,還提到向秀的《思舊賦》呢,用以隱喻自己的險惡處境與不屈心志。薪盡火傳,寒冰凄笛,詩句永遠在昭示著中國士人不泯的精神火炬。“鄰笛山陽”,柳亞子也是在思舊,他想起的是誰呢?當然是與他有生死之交的友人李少石了。當時,柳亞子想到了“昨天”,當時他還和李少石一起放歌狂吟呢,而“今天”李少石卻不辭而別了。仿佛當年向秀聽到嵇康、呂安山陽舊居的笛聲一樣,柳亞子的耳畔也一直回響著“昨日”和李少石在車中高亢、興奮的狂吟。
柳亞子在自己的詞里表達了自己十分思念舊友的這種情懷。
上一篇:《遠在山東的陳毅也參加了唱和》毛澤東詩詞故事
下一篇:《酸腐的丁酸與青澀的蜀青》毛澤東詩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