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博大精深的地名學(xué)問
事事留心皆學(xué)問。古今中外,沒有一個領(lǐng)袖能像毛澤東那樣,地名知識那么淵博,且善于因地、因時制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澤東每到一地,都要索取地方志閱讀。閱讀地方志、讀地圖是他最大的嗜好。他還有一個習(xí)慣,就是每遇到初識的同志,通常會問其貴鄉(xiāng)何處,有時還會將此鄉(xiāng)來源和典故作一番解釋。
“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
1955年,毛澤東主席到上海視察,游覽在黃浦江上,毛澤東突然向陪同人員提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在場的上海人無言以對,誰也回答不出來。毛澤東說:“應(yīng)該有。”毛澤東的話如同在黃浦江中投下一塊大石頭,于是上海市開始尋找這個不為人知的下海。找來找去,還真的找到了。在虹口區(qū)發(fā)現(xiàn)一座叫下海廟的小廟,位于昆明路73號。據(jù)史料記載,下海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廟小故事多。上海人通過這座小廟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來。黃浦江的“浦”,在吳方言區(qū)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宋代為解決吳淞江泄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大約每隔五里開通一條進(jìn)入?yún)卿两乃溃@種支流水道稱為浦。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當(dāng)時,吳淞江現(xiàn)在虹口區(qū)海門路一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與上海浦相對著,北岸有個浦,叫下海浦。
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榮起來,竟然發(fā)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
下海呢?明初,因吳淞江河道已經(jīng)嚴(yán)重淤塞,另外開挖了一條新河,這條河大致是現(xiàn)在的蘇州河下游。于是,下海浦被拋棄了。清末,黃浦江西岸被辟為租界,興建船塢、碼頭、堆棧、工廠,下海浦漸漸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來的下海浦變成街路,就是現(xiàn)在的海門路。下海沒有了。只有一個殘破小廟——下海廟,記載著它的往事。
“你很有膽識,敢從子午谷走出來。”
1931年12月,毛澤東在江西瑞金,會見國民黨二十六路軍派往中央蘇區(qū)和紅軍總部聯(lián)絡(luò)的中共地下黨員袁血卒。據(jù)袁血卒回憶:
毛澤東在談話中問我:“你是哪里人?”我說:“陜西寧陜?nèi)恕!薄班蓿瑢庩兪莻€軍事要地。縣內(nèi)有個子午谷,你知道嗎?”我笑著答道:“知道,我家就在子午谷。”毛主席頗有興趣地說:“《三國演義》里描寫諸葛亮從漢中伐魏,魏延建議從子午谷出兵,奔襲長安。諸葛亮批評那是冒險,沒有采納。司馬懿就比諸葛亮高明些。他認(rèn)為,孔明先生要是從子午谷出兵,長安早就被漢家占領(lǐng)了。你很有膽識,敢從子午谷走出來。”一段話又把大家說笑了。
“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由平山西柏坡乘汽車出發(fā),經(jīng)保定于3月25日在涿縣換乘的火車去北平。車過定興縣時,對周圍人們介紹:你們注意了,這里向西是易縣,有一條易水河,是中國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的出發(fā)地呢!又說:“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這是荊軻在告別燕國的太子丹時發(fā)出的悲壯之聲啊!
“侯馬是一個好地方。”
1937年4月,毛澤東在延安初見來自白區(qū)的彭真。當(dāng)彭真介紹自己是山西侯馬人時,毛澤東說:侯馬是一個好地方,春秋晉國在那里建都,漢朝周勃封絳侯于此。
“楊六郎在清涼山‘堅持抗戰(zhàn)’。”
入秋后的一天上午,毛澤東來到抗日軍政大學(xué)三大隊的院子里,這時全校同學(xué)正集合歡送二期的部分同學(xué)到前線去。毛澤東向大家分析了當(dāng)前的抗戰(zhàn)形勢,對二期的同學(xué)作了許多指示。最后,他向三大隊這邊走了幾步,對大家說:“你們來到了延安,很好,我們歡迎你們。”毛澤東揚起手,笑著向四周指了指,說:“你們別瞧不起延安城這個清涼山,知道么,宋朝楊六郎還曾經(jīng)在這里‘堅持抗戰(zhàn)’呢!”會場頓時活躍起來了。
“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
1938年6月,加拿大胸外科醫(yī)生白求恩來到晉察冀,聶榮臻在五臺山金剛庵迎接他。白求恩告訴聶榮臻,他離開延安的時候,毛澤東專門同他談了話。毛澤東說:“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說,叫作《水滸傳》,寫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五臺山就在晉察冀。”毛澤東還風(fēng)趣地對他說:“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白求恩到了后,曾對聶榮臻說,你這個魯智深,同那個魯智深可不一樣喲!魯智深醉打山門,把寺廟破壞了,你卻保護(hù)了五臺山的廟宇。
1948年4月初,毛澤東一行在途經(jīng)山西五臺縣的臺懷鎮(zhèn)時,不僅在此住宿了一夜,還參觀了寺廟。參觀過程中,毛澤東等看望了這里的住廟僧尼,同他們談了話。他不僅詳細(xì)詢問了五臺山寺廟的建筑史,而且還頗有興趣地向他們打聽魯智深和楊五郎,問他們在哪個寺廟當(dāng)和尚。
“楊虎城將軍也是黃龍山上畢業(yè)的。”
1940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楊家?guī)X窯洞見到和周恩來同來的師哲。
毛澤東問師哲:“你是哪里人?”“韓城人。”“噢,你和司馬遷是同鄉(xiāng)。”這句話像一只靈巧的金手,一下子就找到了交談的話題,激起了師哲的萬千思緒。
接著,毛澤東談到龍門在韓城縣境內(nèi),“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的出處;講了黃龍山脈自西向東,綿延到韓城縣境內(nèi);解釋了黃龍山命名的起因,它的山勢、土壤、物產(chǎn),并指出延安以南的嶗山也屬黃龍山脈。
師哲說:“小的時候聽年長的人說過,‘黃龍山是土匪窩子’。”毛澤東笑了笑,詼諧地說:“楊虎城將軍也是黃龍山上畢業(yè)的。”
“中國有兩個嘉定。”
1942年4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為召開文藝座談會做準(zhǔn)備,曾邀請作家曹葆華等人談話。
“你是什么地方人?”毛澤東在詢問了姚時曉之后,又問曹葆華。“四川嘉定人。”毛澤東點點頭,說:“中國有兩個嘉定,一個在四川,一個在江蘇。四川的嘉定是一個水陸碼頭。”
“是的。”曹葆華睜大了眼睛,有點驚奇了。他沒想到,毛澤東對他的家鄉(xiāng)居然還知道得這樣清楚。由于談到了四川的嘉定,很自然地又談到了成都。曹葆華饒有興趣地對毛澤東說:“成都有幾個有名望的士紳,叫‘五老七賢’。”
這時毛澤東舉起右手來,伸開手指,饒有興趣地問道:“哪‘五老’?哪‘七賢’?”曹葆華說了一個名字,毛澤東就彎下一個指頭,又說出一個名字,他又彎一個指頭。但毛澤東彎了兩三個,就不動了。因為曹葆華支支吾吾,已經(jīng)說不出更多的名字來了。
“你知道‘九江’這個地名的來源嗎?”
1942年夏天,毛澤東在延安邀請幾個漫畫家到棗園他的住處談話。
在有幾棵高高的棗樹的院子里,圍著一張桌子,擺了幾把椅子。毛澤東就在這里接見他們。毛澤東這天穿著洗得很干凈的藍(lán)布制服,戴著八角帽。同他們一一握手以后,毛澤東首先問他們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一個漫畫家說是九江人。毛澤東就問:“你知道‘九江’這個地名的來源嗎?”這個漫畫家小時候聽到過這樣的傳說——有九條龍原來在地下,后來變成了九條江。他以為這是封建迷信,毛主席不會是指它,就說他不知道。想不到毛澤東講的正是這個傳說。使他感到驚異的是,毛澤東把手指舉起來,說了一條江就彎下一個手指,一條江一條江的名字他都記得很清楚。
毛澤東的話引起了薄一波研究薄姓的興趣
薄一波所著《七十年奮斗與思考》中這樣寫道:“1943年11月,我去了延安。翌日毛澤東同志約我談話,我同他也是第一次見面。談話開頭,他問我是哪里人。我說是山西省定襄縣。他說:‘漢文帝的母親也姓薄,她的弟弟叫薄昭。漢文帝曾被立為代王,建都在你們山西的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薄注)。’聽了這席話,引起了我研究薄姓的興趣……經(jīng)有關(guān)專家介紹,翻了翻《元和姓纂》之類的書,才知道薄姓原來是殷商的一支,周武王滅紂后,徙之于亳(今安徽亳縣),以地名為氏。亳薄同音,后來就寫作薄。《呂氏春秋》提到過一個薄疑。大概是最早見于典籍的薄姓人了。漢高祖有薄姬,文帝即位后尊太后。她的弟弟薄昭曾任車馬將軍,封軹侯,后來因為殺了文帝派來的使者,被迫自殺了。”
“項羽破釜沉舟之處。”
1947年7月中旬,毛澤東又回到小河村,見到由晉西南趕來的陳賡。他決定命陳賡兵團(tuán)出師豫西,抄敵后路。
“主席的意思是……”陳賡的手指在“潼關(guān)”徘徊,目光沿“黃河”移動。
“這里!”毛澤東將他的手指按在地圖上的陜州和洛陽之間,“項羽破釜沉舟之處。”
陳賡望著地圖略作估量,脫口叫出一聲:“好棋!”他將手在地圖上作掃蕩勢,說:“東可以威脅洛陽,支援劉鄧大軍南下;西可以威脅西安,牽制陜北的敵人。主席這一著棋一下,全局都活了!”毛澤東說話歷來是言簡意賅,只要下面理解了他的意圖,他便再不多解釋一句,剩下的只是提出要求:“當(dāng)年項羽很堅決,過河之前把河北岸的軍鍋都搗爛了,過河以后又把渡船鑿沉,這是何等堅決壯烈的決心!你們這次過河,也要有這種無比堅決的精神……”
“堯山縣以前叫百人縣。”
毛澤東在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阜平縣的城南莊時,據(jù)閻長林回憶,毛澤東在一次散步時和警衛(wèi)人員聊天,毛主席問我們:“你們河北人,總說你們河北好。咱們現(xiàn)在坐的地方就是河北,你們說,這里比延安好在哪里?你們再說說,咱們坐在這里,這里周圍遠(yuǎn)的、近的,都是些什么地方?”我說:“河北比延安就是好,河北有大平原,延安就沒有大平原。我是順德府堯山縣人,在石家莊南邊180里。我小的時候,到過石家莊,也到過平山縣,再往北就沒有去過了。也沒有聽說過阜平縣。”毛主席說:“閻排長是堯山縣的。我問你,你們堯山縣以前叫百人縣,你知道嗎?”我說:“我們那里有百鄉(xiāng)縣,沒有百人縣。”毛主席笑著說:“那你連你們縣的歷史都不知道嗎?以后有機會了,你可以查一下你們堯山縣的縣志,上邊會有的。”
“你們那兒有多少個沽哇?”
毛澤東和警衛(wèi)戰(zhàn)士李松茂談話。他問:“你是哪里的人哪?”“天津海下東沽人。”“你們那兒有多少個沽哇?”李松茂怕說不完全,又怕說錯了,便答道:“說不清楚。”毛澤東說:“你們那兒有七十二沽。”一邊說一邊又掰手指,一個一個地數(shù)起來:塘沽、東沽、西沽、咸水沽……一直數(shù)了十好幾個。
“關(guān)云長不是山西人,是河南人。”
據(jù)1986年9月5日楊尚昆在中共中央文獻(xiàn)研究室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說:毛主席非常重視地方志,他外出到哪個省,總要預(yù)先對那個省的省志及某些縣的縣志都翻閱一下。見了省里、縣里的干部,他總要先講講開玩笑的話。比如到石家莊附近的正定縣,他就講,趙子龍是你們這里人,你們知道不知道?到河南,他就講關(guān)云長不是山西人,是河南人;說關(guān)云長本不姓關(guān),因為在河南有了人命案,逃往山西,到了潼關(guān),人家問他姓什么,他一下子說不上來,一看這里是潼關(guān),就說我姓關(guān)。后來我看到筆記小說上有這樣說的。毛主席大概也是從這種書里看來的。像這類的掌故,毛主席知道的很多,他談這些掌故有什么道理呢?他對我說,就是要采用這種方法,把空氣搞得活潑些,使大家不拘束。
“你們出使,可以學(xué)學(xué)沈括的辦法。”
1950年3月,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接見新中國將要派出的大使們,并與他們進(jìn)行了親切交談。毛澤東在談話中說:“你們出使,可以學(xué)學(xué)沈括的辦法。他每到一地,都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險要關(guān)口畫成地圖,還把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人情也調(diào)查得清清楚楚,并叫隨員背得滾瓜爛熟。所以和遼國邊界談判,他對答如流,有憑有據(jù),遼國沒有空子好鉆哪!”
“好幾個開國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
1950年9月,毛澤東根據(jù)淮河災(zāi)情,借鑒歷史經(jīng)驗,強調(diào)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國歷史上,好幾個開國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劉邦是淮河流域沛縣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縣人,朱元璋是淮河流域鳳陽人。其原因在于淮河流域天災(zāi)人禍多,是中國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溫床。為了新中國的安定,必須先把淮河治理好。
毛澤東的愛好:下車伊始問志書
1959年6月30日,正在廬山的毛澤東對地方接待人員講了個朱熹“下轎伊始問志書”的典故。說的是朱熹初到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走馬上任,甫一下轎,就開口問迎接他的當(dāng)?shù)毓賳T是否帶來《南康郡志》,迫切地想通過方志在最短時間內(nèi)了解治下的人文風(fēng)土。
講了這個典故,毛澤東微笑著“問志書”——要求看《廬山志》。當(dāng)?shù)氐母刹亢芸鞆膹]山圖書館借來了民國時期吳宗慈修的《廬山志》,毛澤東看了目錄后又要求把吳宗慈編的《廬山志續(xù)志稿》也借來。隨后他又對工作人員侃侃而談:“廬山的山名由來,眾說不一。有人說是周文王時由匡俗兄弟在山中結(jié)廬而居,周文王去訪,只見空空草廬一座。又有人說是周成烈王去訪,人去廬存。這兩者傳說相隔數(shù)千年,后人以訛傳訛,我們現(xiàn)在就不能這樣辦,對歷史的態(tài)度要嚴(yán)肅,不能含糊嘛!”轉(zhuǎn)身對周小舟等說:“你們是秀才,請你們查一查,研究一下。這部續(xù)志很好,對現(xiàn)代歷史有參考價值。”
時隔兩年的1961年夏天,毛澤東在廬山美廬別墅中留影,影像中他捧在手上凝神細(xì)讀的,依然是吳宗慈修的《廬山志》。
1959年8月,毛澤東在開完廬山會議返京途中路過金華,召集地、縣委負(fù)責(zé)人開座談會。會間,他問永康縣委書記馬蘊山:“你們永康什么最出名?”馬蘊山搔了一會兒頭皮說:“永康五指巖生姜最出名。”毛澤東笑著搖搖頭說:“不是什么生姜最出名,而是你們永康方巖山上的胡公大帝,香火長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其實,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時期的一名清官,他為人民辦了很多好事,人民紀(jì)念他罷了。”隨后,又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毛澤東問浙江歌舞團(tuán)的一位演員是哪里人,當(dāng)回答是“浙江海寧硤石人”時,他馬上引用《海寧州志稿》,說明硤山是由“兩山相夾而名也,秦以前本連為一,始皇過此瞻山有王氣,鑿為二;今大虹橋下,山根猶露”,等等,如數(shù)家珍。
地方志,簡稱“方志”。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等方面情況的書籍文獻(xiàn)。其作用在于“資政、教化、存史”,有“信史”之說和“經(jīng)世致用”之特殊功能。中國傳世志書8700余種,11萬余卷,占了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毛澤東歷來喜歡通過閱讀地方志書,摸清、摸準(zhǔn)國情、地情,了解和掌握別人不知道的情況,從而在決策的關(guān)鍵時刻發(fā)揮其重要作用。毛澤東深知地方志的價值,他每到一個地方,必先做兩方面的調(diào)查。一是向人做調(diào)查,詢問當(dāng)?shù)氐恼巍⒔?jīng)濟(jì)、文化、人民生活等現(xiàn)實情況;一是向書本做調(diào)查,了解當(dāng)?shù)氐臍v史情況、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風(fēng)土人情以及古人寫的有關(guān)當(dāng)?shù)氐脑娢摹?/p>
1929年紅軍打開興國縣城,毛澤東在縣圖書館住下,有人去向他請示工作,見他正津津有味地看《興國縣志》。在瑞金時,毛澤東得到清代續(xù)修的一部8卷集《瑞金縣志》,雖然殘缺一卷,但他如獲至寶,挑燈夜讀。在長征途中,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斗頻繁,毛澤東仍不放棄閱讀地方志書。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外出巡視,每到一地,總要開出一批書單,托秘書到所在地圖書館借閱,其中就少不了地方志書。有一次毛澤東到無錫,第二天就講了無錫的風(fēng)土人情、名勝古跡等生動事例,在場的同志感到驚奇,原來毛澤東到無錫市的當(dāng)晚就瀏覽了《無錫縣志》。
1958年3月,毛澤東到成都主持中央工作會議。3月4日下午一到成都,立即要來《四川省志》《華陽國志》等認(rèn)真閱讀。以后還要來《都江堰水利述要》《灌縣志》等志書,就連《武侯祠志》也讀了。還在書上批、畫、圈、點。會議期間,他親自挑選唐、宋、明三朝詩人寫的有關(guān)四川的一些詩詞,連同《華陽國志》一并印發(fā)給與會同志。他提倡黨政干部學(xué)會利用方志,提高領(lǐng)導(dǎo)水平。
就在這次成都會議上,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的陶魯笳向毛澤東匯報說:“山西同北京商量,為了解決工農(nóng)業(yè)缺水問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雄心壯志。想從內(nèi)蒙古的清水河縣岔河口引黃河水200個流量,100個流量經(jīng)桑干河流入官廳水庫,100個流量流入汾河,科技人員經(jīng)過勘查,已提出了初步設(shè)想。”
毛澤東表示同意。然后說:“我們不能只罵黃河百害,要改造它,利用它。其實黃河很有用,是一條天生的引水渠。”他還談笑風(fēng)生地說:“你們的設(shè)想算什么雄心壯志!不過是繼承古人的遺志而已。你們查查班固《漢書·溝洫志》,漢武帝時就有一個人建議從包頭附近引黃河水經(jīng)過北京,東注之海。”
毛澤東說,“可以設(shè)想,引用黃河水,把桑干河修成一條運河;也可以設(shè)想,把山西的汾河也變成運河;還可以設(shè)想,用黃河水在內(nèi)蒙古改造沙漠,那才叫雄心壯志。”
毛澤東說的漢武帝時有人建議引黃河水經(jīng)過北京,東注入海,在《漢書·溝洫志》里確有記載。原文是:“齊人延年上書言:河出昆侖經(jīng)中國,注勃海,是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下也。可按圖書,觀地形,令水工準(zhǔn)高下,開大河上嶺,出之胡中,東注之海。如此,關(guān)東長無水災(zāi),北邊不憂匈奴,可以省堤防備塞,士卒傳輸,胡寇侵盜,覆軍殺將,暴骨原野之患。天下常備匈奴而不憂百越者,以其水絕壤斷也。此功一成,萬世大利。”在和毛澤東談話中,陶魯笳還說:“我們也設(shè)想過,引黃入汾,使汾河不但可以保證太原的用水,而且可以有灌溉之利,舟楫之便。”說到這里,毛澤東問道:“你們山西有個聞喜縣,你知道為什么叫聞喜?”陶魯笳搖頭說:“不知道。”毛澤東便說:“漢武帝乘樓船到了這里,正好傳來在越南打了大勝仗的捷報,漢武帝就給這地方起名為聞喜。漢武帝那時就能坐樓船在汾河上行駛,可見當(dāng)時汾河水量很大,現(xiàn)在汾河水干了,我們愧對晉民呀!”
毛澤東說的聞喜縣的來歷,《漢書·武帝本紀(jì)》里也有記載。原文是:“漢武帝元鼎六年,行東,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xiāng),聞越南破,以為聞喜縣。”
1960年5月,毛澤東在武昌和湖北省委副秘書長兼荊門縣委書記梅白同志談到地方志工作,具體談了《荊門縣志》。談話中,毛澤東說:“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幾個問題。第一,乾隆年間修的《荊門縣志》是最好的一本。這說明中央政府的好壞可以影響到地方政府的好壞。乾隆最基本的任務(wù)是團(tuán)結(jié)漢人,反映中央政權(quán)有一定的開明性,比光緒年間編的縣志好。‘官不修衙而修志’,我們黨現(xiàn)在有的地方修大樓,講闊氣。中央最積極主張修志的是董必武。你到荊門以后,要修縣志。第二,我發(fā)現(xiàn)《荊門縣志》里反映了一個規(guī)律,就是荊門年年有旱。三年一中旱,五年一大旱。你到那里注意改變這種狀況,把解決旱災(zāi)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三,要科學(xué)種田。完全靠老農(nóng)不夠,要靠新人,有文化的人。要尊重老工人、老農(nóng)民,但不能每一句話都照辦。要尊重科學(xué),不然,社會就會倒退。”
1965年1月23日,毛澤東同周恩來、薄一波、谷牧、余秋里等談到三線工程建設(shè)時,偶爾提到白帝城,毛澤東對大家說,你們知道為什么叫白帝城嗎?公孫述稱帝,死于成都,葬在白帝城。為什么叫白帝城?因為西方稱白。
薄一波曾回憶說:“解放后,有一次我到福建考察,曾粗略地翻了翻《福建通志》。那時毛主席有個指示,到外地考察、調(diào)查工作的同志,都要看一看當(dāng)?shù)氐牡胤街荆员懔私饽抢锏臍v史沿革、風(fēng)土人情。”
下車伊始問志書,山河風(fēng)物胸中收。毛澤東之所以如此重視和認(rèn)真閱讀地方志書,是因為他認(rèn)為地方志書是了解地方情況的百科全書。如果掌握了這些情況,就知道情勢,就能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取得勝利和成績,減少挫折和失誤。再者,與地方干部、工作人員講話,穿插有關(guān)地方志書記載的傳說典故,也可以把氣氛搞得生動活潑些、和諧輕松一點,使大家不感到拘束,實乃大家之風(fēng)范。
上一篇:毛澤東寫詩批評警衛(wèi)工作脫離群眾
下一篇:毛澤東當(dāng)初是如何發(fā)現(xiàn)井岡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