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寫給女性的六首詩詞
天縱詩才的毛澤東一生當中寫過大量的浪漫主義詩篇,其中有六首詩詞是寫給女性的。
第一首是《虞美人·枕上》,是1921年寫給夫人楊開慧的。楊開慧1901年生,湖南長沙人,1920年冬,同毛澤東在長沙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湘區委員會負責機要兼交通聯絡工作。1930年1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1921年夏,毛澤東告別新婚不久的夫人楊開慧,與何叔衡悄然登船,東下上海,去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途中,夜間無法入睡,思念遠方的愛人,寫下了這首詞。詞曰: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燼,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首詞最早發表于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
第二首是《賀新郎》,寫于1923年,也是寫給夫人楊開慧的。1923年冬,在中共三大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的毛澤東受黨委派,離長沙赴滬轉穗,去參加國民黨一大。辭別夫人兼戰友楊開慧時,他寫下了這首詞。詞曰: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這首詞最早發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
第三首是《臨江仙·給丁玲同志》,是1936年12月寫給女作家丁玲的。曾與楊開慧在岳云中學是同學的丁玲,1936年11月輾轉到達陜西保安(今志丹縣,當時黨中央所在地)。那時,紅軍經過長征,遭受了很大的損失,缺乏人才,尤其缺乏知識分子。國統區著名女作家丁玲此時到來,便成為一件重要事情。中央宣傳部在一孔窯洞里召開了歡迎會,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等中央領導都出席了。丁玲感到意外,更感到溫暖,后來她說,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光榮的時刻。毛澤東說,你是從國統區來到蘇區的第一個作家,現在這里的條件很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來了好,可以把蘇區的文化工作開展起來。你在上海領導過左聯工作,多想些辦法,多發揮一點作用。丁玲建議:先要成立組織,比如文藝俱樂部之類,把文藝愛好者聚集起來,開展活動。
11月22日,在保安,我黨在革命根據地成立了第一個文藝協會組織,開始叫“中國文藝工作者協會”,毛澤東建議改為“中國文藝協會”。丁玲被推選為中國文協主任。毛澤東問丁玲,還想做什么?丁玲說:“我想當紅軍,上前線去,看看打仗。”毛澤東思索了一下說:“還來得及,還趕得上最后一個仗。明天有隊伍上前線去,你就跟著楊尚昆主任他們走吧!”就這樣,丁玲跟著工農紅軍前方總政治部出發上了前線。
◎毛澤東詩詞手跡:《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這一年的年底,丁玲收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禮物,就是毛澤東的《臨江仙》詞,用軍隊電報拍發給前方的丁玲。詞中表達了對于丁玲的高度贊許。詞曰: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筆者劉繼興考證,在毛澤東詩詞中,題贈現代作家的只此一首。1937年初,丁玲來到延安,又當面請毛主席親筆抄錄了這首詞,寫在兩張16開大小的淺黃色毛邊紙上。抗日戰爭開始后,丁玲為防丟失,于1939年初夏把毛主席的手書寄給遠在大后方重慶的胡風,請他代為保管。胡風雖然歷盡滄桑,幾度風雨飄搖,但始終妥善保存著這件珍貴文物。1982年,胡風從四川回到北京后,終于將它歸還給了丁玲。
這首詞最早發表于《新觀察》1980年第七期。
◎毛澤東詩詞手跡:《蝶戀花·答李淑一》
第四首是《蝶戀花·答李淑一》,是1957年5月11日寫給李淑一的。李淑一當時是湖南長沙第十中學語文教師,楊開慧的好友。1957年春節,李淑一寫信給毛澤東,談她讀了毛詩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聽到丈夫柳直荀(曾任中共鄂西特委書記)犧牲時寫的《菩薩蠻·驚夢》。毛澤東5月11日回信,并賦此詞。詞曰: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詞中的“楊柳”指的是楊開慧和柳直荀。毛澤東在此詞中以浪漫主義手法歌頌了為國赴死的先烈,與李淑一共同緬懷了自己的革命伴侶。
這首詞最早發表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師范學院院刊《湖南師院》。
第五首是《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是1961年2月寫給已參加了首都民兵方隊兩個多月的軍事訓練的在中央辦公廳從事機要工作的李原慧。
在國際格局處在冷戰期間,毛澤東非常重視民兵的建設。1959年,為了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慶典檢閱,在中央辦公廳從事機要工作的李原慧參加了首都民兵方隊兩個多月的軍事訓練。國慶檢閱后,李原慧全副武裝地照了像,珍藏在自己的皮包里,作為她永遠的紀念。
1960年,李原慧作為工作人員隨毛主席巡視大江南北,進行調查研究。有一天,李原慧等工作人員向毛澤東匯報當天的社會調查情況后,毛澤東同他們一起聊天、談家常。這時,李原慧翻開小皮包,將自己在國慶10周年參加民兵方隊的照片拿了出來。周圍的人爭著要看,毛澤東說:“小李啊,什么照片?讓我看看。”李原慧面帶微笑雙手將照片遞上,毛澤東仔細端詳照片后,右手微微舉著照片說:“好啊!是應該訓練,既能文又能武。”隨即他又說:“小李啊,這張照片送給我作紀念吧,行嗎?”李原慧看看主席,十分靦腆,笑著點點頭說:“好吧,送給您。”只見毛澤東又看了看照片后,小心地將照片放進了自己的手稿里。
◎毛澤東詩詞手跡:《為女民兵題照》
1961年春,毛澤東回到中南海,翻開李原慧照片,在宣紙上欣然揮筆,寫下了詩詞《為女民兵題照》:
李原慧正在機要秘書處整理資料的時候,毛澤東手托詩詞稿紙,走進了機要辦公室對李原慧說:“小李,拿了你的照片,我也得贈給你一份禮物,這詩詞就送給你了,你瞧瞧。”
李原慧欣喜若狂,看了看慈祥的毛主席,再看看桌上蒼勁有力、形若蛟龍的《為女民兵題照》的詩詞草書,心如潮涌,她百感交集地說:“主席,真是太感謝您了。”其他工作人員看了毛主席題的詩詞后,都為李原慧感到高興。此后,李原慧視之如珍寶,將這首詩詞原稿珍藏起來。
毛澤東的詩詞《為女民兵題照》,隨即通過各大媒體傳遍全國,并作為歌詞譜曲,唱遍了大江南北。此詩既是一首題照詩,也是一首即景詩。作者用雅潔爽朗的語言,通過對女民兵軍事訓練的勾畫,描繪了新中國婦女前所未有的颯爽英姿,贊美了她們“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頌揚了新中國婦女嶄新的時代精神風貌和隨時準備保衛祖國的不平凡志氣。
這首詩最早發表于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詩詞》。
◎毛澤東詩詞手跡:《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第六首是《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寫給夫人江青的。詩曰: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廬山仙人洞及左右的那座險峰和那棵勁松,此后因毛澤東的這首七絕詩而聞名天下。凡來廬山者,不在洞口、險峰和那棵松下留影,似乎就不算來過廬山一般。
廬山錦繡谷內奇石林立,不僅花奇,而且石怪,壘壘巨石,形態各異,奇峰怒拔,氣象萬千。有的如白發老翁,有的似跳出水面的青蛙,有的若搏斗的雙獅、揚鬃撒足的野馬、翱翔長空的雄鷹,還有的像觀音對臺梳妝。人們給這里的峰巖取了許多動人的名字,賦予它們優美的傳說,牽動了無數游人的思緒。
仙人洞位于廬山錦繡谷,是一個天然石洞,因形似佛手,故稱“佛手巖”。傳說呂洞賓在此修煉,夫妻恩愛,留下“相敬如賓”成語典故。唐朝時,這里敬佛,建有千佛閣;清朝時,這里改成了道家的洞天福地,始稱仙人洞。如今里面供奉一座雕像,巖壁上有石刻,洞旁有太上老君殿。
1961年9月9日,毛澤東在廬山會議期間,就李進拍攝的廬山仙人洞的照片,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寫下了充滿革命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精神的不朽詩篇——《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松樹在暮色蒼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陣陣亂云從容地飛過。天造地設好一個仙人洞,正是在這險峻的山峰上才能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多高的立意,多美的意境!
李進是江青的化名,一般人并不知道。1959年,毛澤東攜江青第一次上廬山。一日黃昏,江青來到仙人洞旁,遙對著錦繡峰的御碑亭拍了一張風景照片。
毛澤東的這首詩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發表后的10多年里,人們并不知道李進是誰。1973年,一天晚上,江青在人民大會堂招待了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團。江青送給日本芭蕾舞團的領隊一張風景照片,日本舞蹈家們認出了這是一幅廬山仙人洞的照片。照片背后是毛澤東的那首詩,題詞是“贈李進”。江青帶著炫耀的神氣揮筆在照片背面寫了幾個字:“江青攝。”人們這才知道,原來李進就是江青。
這首詩雖然所描寫的場面較小,卻體現出了宏大的主題與詩人毛澤東從容不迫的心態。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的內外矛盾交迫,使國內局勢出現惡化,國家困難重重,當時很多老百姓吃不飽飯,甚至吃樹皮和野菜。毛澤東在這個時期也與全國人民共患難,據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說:酷愛紅燒肉的毛澤東有7個月時間沒有吃肉。
這是考驗國人的關鍵時期,而作為國家領袖的毛澤東依舊泰然處之,并展現出在艱難時刻的宏偉氣魄和積極主動迎挑戰的心態。詩人以高超的寫作技巧將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濃縮于此七絕之中,從中可以領略到作者的悠閑自得的超然風度。
松樹一向被中國人視作堅強不屈、不怕壓迫、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精神象征,在暮色余暉中,更能激起人們對它的敬佩。即使是亂云飛渡而來,它仍然從從容容,若無其事,顯示了“勁松”不怕被包圍的堅強風格。作者將當時的形勢比作“暮色”,“勁松”比作自己以及敢于堅持真理、不懼外來壓力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偉大的中國,含意深遠,韻味無窮,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甚至于激起讀者洶涌澎湃之激情、臨危不懼之遐想。
“天生一個仙人洞”虛實結合,從寫意中取寓。“無限風光在險峰”可以說是對詩人一生的人生哲學的概寫,在“暮色蒼茫”的環境中,他獨能登臨“險峰”,看“勁松”,觀“亂云”,寄托著深邃而豐富的哲理的思考。將所描寫之實物注入自己的意志,使人領會奇異于平淡之中。
正是由于詩人有著“從容”之心態,才有“無限風光在險峰”。同時也揭示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一淺顯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詩人能將復雜的社會局面同自己的意志寄寓于短短的28個字,足見其卓越的文學造詣。“勁松”、“亂云”、“從容”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構造出不凡的意境,可以讓人思維在此意境中任意馳騁,給人以剛健奇特之美,正如《文心雕龍·神思》里形容的那樣:“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
這首詩最早發表于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詩詞》。
上一篇:毛澤東先后次修改的得意詞作
下一篇:毛澤東寫詩批評警衛工作脫離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