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光》
印度古代美學和文藝理論著作。約成書于十一至十二世紀。作者曼摩吒。 《詩光》全書以詩體歌訣為主,輔以散文體的解說。
《詩光》首先論述了詩的目的。它把“立刻得到的最高福樂”作為文學的首要目的。 “最高福樂”即所謂“喜”,原是印度古代宗教哲學術語,專指一種精神境界,是瑜伽修行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其特點是舍棄個人,物我雙亡,人神合一。新護首先將“喜”引進美學理論,提出“喜以解味”作為審美的最高原則。 《詩光》繼承并發展了這一美學理論,將審美活動中所得到的喜作為文學的首要目的,進一步提出喜是“緊接著嘗味而興起的是失去其他所知的歡喜。”可見它認識到審美享受是在審美活動中直接獲得的,是完全超功利的。 《詩光》重視文學的審美作用的同時也重視文學的教育作用,而且還注意到了文學的情感感染的特點,認為吠陀經典是象君主一樣發命令,歷史傳說是象朋友一樣勸告人,而詩則象情人一樣,借“味”的力量吸引人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 “味”即廣義的美,因而教育作用與審美作用是緊密聯系的,都是文學的重要目的。另外《詩光》也不反對文學有具體的功利目的,從而把成名、發財、獲得知識、除災禍等也列為詩的目的。 《詩光》接著論述了詩的原因,認為天才,對現實生活的觀察研究,對從經典及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得來的技巧,以及詩人的反復練習,這些結合在一起,才是文學創作的原因。《詩光》也論述了詩的特性,認為詩就是“詞和義無詩病,有詩德,而有的地方缺些修飾”這是對檀丁以來形式主義詩學理論的繼承。 《詩光》還將文學作品分為不同的品級,評價的標準是《韻光》提出的“韻”,即文學作品的暗示義。以暗示義為主的是上品詩,暗示義次要的是中品詩,只有詞彩而無暗示義的詩則是下品詩。此外, 《詩光》還論述了詩德、詩病以及修辭方式等傳統詩論所涉及的內容。
《詩光》綜合了自《舞論》以來的印度古代美學和文藝理論的各家學說,加上自己的見解,形成一個較比完整的文藝美學體系,被看作是印度古典文論的一個總結。雖然象以前的詩論著作一樣,《詩光》的內容也多是形式和技巧的探討,但它對文學的特點和作用的認識畢竟有所進步。這部著作在印度至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最流行的一部古典文學理論讀本。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人玉屑》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