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詩“百丈之臺,其始則一石耳”
毛澤東深厚的古典詩詞根基,既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出身書香世家受到熏陶,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他的造詣和成就是中國古老詩國的培育,是幾千年文化遺產的滋養,更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刻苦學習、努力鉆研獲得的??。1917年,他為同學蕭子升的筆記本《一切人一》寫了一則序言: “今夫百丈之臺,其始則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萬石焉??。學問亦然。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高以下基,洪由纖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這一序言也是貫徹毛澤東一生的治學態度。從故居書房里收藏到他早期的詩詞作品和其他方面的作品可以看到,對于詩詞,毛澤東也是經過學習、創作,創作、學習,日積月累而日臻成熟的。
早在青少年時期毛澤東就熱愛詩歌,特別是熱愛中國的古典詩詞。他出生在湖南湘潭縣90里外的韶山沖,這是一片山間的河谷地帶,周圍蒼嶺翠嶂,山巒起伏,峭拔挺秀的韶峰突起,縱橫交錯的河流源源流淌,如帶的韶河東注湘江。毛澤東的故居為青松翠竹所環抱,屋前一塘碧水,種植著亭亭的荷花,屋側是菜園、稻田和禾坪。湘中的農村山清水秀,宛如一幅色彩鮮明、筆觸柔和的水墨畫。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常和小伙伴騎在牛背上到青青的草山上放牧、嬉游,在綠茵茵的稻田、菜畦里耕耘、收獲。高邃深遠的藍空,白云悠悠,任憑他豐富的想象自由馳騁;幽靜的山林,風濤鳥鳴,使他的心中充滿了詩的韻律;綠色的田野,黃色的菜花,碧翠的修竹,培育了他對色彩的贊賞;辛勤的勞動,使他體會到創造的力量。所以,他雖然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夕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農村,飽嘗民族危機、階級壓迫的痛苦,但千姿百態的大自然在他年幼的心靈中,有力地注入了對美的追求,對勞動的禮贊,陶冶了他詩的氣質。
毛澤東受到的教育,求得的知識,是在和他吝嗇保守的父親的不斷斗爭中、在刻苦自學中取得的。他在家鄉讀了幾年私塾,在湘鄉東山高小讀了半年學堂。他說: “我幼年……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里學來的。”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他貪婪地閱讀被視為“閑書”、 “邪書”的中國古典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 《西游記》、《精忠傳》等等。后來又接觸到反滿維新的新思想,閱讀了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刊》、康有為的《大同書》,以及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等等。這些書籍使他產生了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汲取了文學營養,最早地培養了他叛逆的性格。而第一次把他引進中國古典詩詞圣殿的是他的族叔毛鐘楚。毛鐘楚是一位秀才,在云南都督、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的蔡鍔部下做過事,有民主主義思想,他教毛澤東讀唐詩,幫他改文章。1911年春天,18歲的毛澤東懷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一根扁擔挑著簡單的行李,離開生他養他的故鄉韶山沖,風塵仆仆地奔赴長沙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求學。臨行前,他抄贈給父親一首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原是日本明治維新時革新派西鄉隆盛的一首詩,毛澤東改了幾個字后,借以抒發自己立志求學、胸懷四方的遠大志向。1936年在延安,毛澤東在和著名美國記者斯諾的一次談話中,瑯瑯地背誦起三十多年前學到的一首日本歌曲《黃海之戰》: “麻雀歌唱,夜鶯跳舞,春天里綠色的田野多可愛,石榴花紅,楊柳葉綠,展現一幅新圖畫。……”這首歌是日俄戰爭結束后,締結《樸次茅斯條約》,日本人民歡慶春節時唱的。毛澤東說,他當時感到這些歌詞很動人,使人“感覺到日本的美,也感覺到一些日本的驕傲和強大”。(斯諾:《西行漫記》)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年僅十六七歲的少年毛澤東,他的心中蘊藏著多么細膩、敏感的詩的情愫。
在長沙讀書的這一階段,毛澤東在攻讀社會科學書籍的同時,對中國古典詩詞始終懷有濃厚的興趣。他熟讀《韓昌黎文集》、 《昭明文選》、 《離騷》、《九歌》和唐詩、宋詞等等,并留下了讀《離騷》寫下的工整筆記。 《昭明文選》系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這是毛澤東從這一時期開始,終生愛讀的一部書,其中很多篇章都能背誦。書房里有一部李善注釋的《昭明文選》,封面上他用剛勁的筆觸寫著“好文宜讀”四個大字,對其中的詩、賦部分都有很多圈畫。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不僅勤奮地學習中國悠久歷史的文學遺產,同時已開始寫作詩詞。他的同學反映,在一師讀書時,毛澤東好寫詩詞,雖不常作, “偶一下筆,卻不同凡響,雄壯、豪放、氣象萬千,朋友們爭相傳誦”。(李銳:《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羅戟回憶說:1917年毛澤東游覽了南岳衡山,曾給他寫過一封文風如《海賦,的信,信中談到古今名人志土筆下的南岳,特別提到韓愈宿南岳廟的詩,還附有自己的一首游南岳的詩。羅章龍一直保存著這封信和這首詩,可惜在抗戰時期遺失了。1958年,毛澤東在為《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所作的注釋中也提道: “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臧克家曾說:毛澤東在“1925年就寫出《沁園春·長沙》這樣非凡的詞章來。可能在這之前他就和詩詞結緣了,否則像《長沙》這樣成熟的作品,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臧克家: 《毛澤東同志與詩》)隨著時間的流逝,毛澤東上述的詩詞創作雖已散失,渺不可得,但臧克家的判斷無疑是有根據的。
1961年,毛澤東在給周世釗的信中說: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朝云薜荔村’。 (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西南云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 (注:湖南長沙岳麓山望湘亭上的一副對聯)同志,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青年時期讀書、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在毛澤東的記憶中,是多么美好的詩情畫意啊!
毛澤東青年時期的詩詞創作,保留下來的只有三首: 《挽易昌陶》、《送縱宇一郎東行》、《祭母文》。
《挽易昌陶》寫于1915年。從信中看,易昌陶“工書善文”,是與毛澤東交往甚密的同學。全詩200多字,五言: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愁殺芳年友,悲嘆有余哀??。
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感物念所歡,躑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港游,零落匪所思。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
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
關山蹇驥足,飛飚拂靈帳。我懷郁如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
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后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
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詩中用“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等秋雁春水,懷念相聚時的情深;用“城隈草萋萋”、 “日落衡云西”等衰草落日,哀嘆永別的悲涼;用“牙琴從此絕”、 “誰與共平生”等伯牙知音的歷史故事,比擬相交之厚。對失去知己的感傷懷念,表達得情真意切。
《送縱宇一郎東行》寫于1918年??v宇一郎是羅章龍的別名。羅章龍是新民學會成員之一。 “新民學會”是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由毛澤東和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發起組成的。學會的宗旨是“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曾有“向外發展”的計劃。1918年4月新民學會成立之后,有相當一批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或到南洋、日本等地工作學習,他們中的很多人后來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骨干。羅章龍當時準備東渡日本求學,臨行前毛澤東與幾位同學在岳麓山的平浪宮聚會,為他餞行,并寫下這首七言詩相贈,全詩200多字:
云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梯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何足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如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這首詩除敘述友誼外,還勉勵羅章龍: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何足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這些詩句,反映了毛澤東此時的眼界已擴展向更廣闊的社會,反映了他青年時期的追求。
《祭母文》寫于1919年。毛澤東的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勤勞樸素,心地善良,慷慨厚道,富有同情心。毛澤東很敬愛自己的母親。這篇祭文長達300多字,四言,歷述了母親一生的艱苦,母親的德行,詩中寫道: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出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養育深恩,春暉朝靄??。……有生一日,皆報恩時。……”表達了為人子者必報母親養育之恩,以慰亡靈的誠摯心情。1959年毛澤東回到闊別三十二年的故鄉,在父母的合葬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獻上幾束青翠的松枝,說: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也。”并說: “我下次回來,還要去看他們兩位。”
前二首詩都是古風體,抒發的感情真摯,音韻和節奏古樸酣暢,有漢魏樂府的流風余韻。詩內多處用典.反映了詩人在歷史和文學方面的修養已奠定了相當基礎。古風體較少格律的限制。這也合乎一個人學詩起步的實際?!都滥肝摹肥窃??是文?看法不同。它刻畫的形象鮮明,情深意濃,確有古風之韻。
毛澤東詩詞創作的深厚造詣,他在這一領域筑起的“百丈之臺”, 追根溯源,同樣是從“一石”開始的。
上一篇:毛澤東的詩詞閱讀書單
下一篇:毛澤東評詩:“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