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賈篤岐 【本書體例】
【原文】:
載馳載驅(1),歸唁衛侯(2)。馳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3),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4),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5)。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6)。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芄芄其麥(7)。控于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鑒賞】:
這首詩相傳作者為許穆夫人,她堪稱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位女愛國詩人,也是世界史上最早的一位女詩人。她是春秋時代衛國衛宣姜的女兒,許國國君穆公的妻子,故稱許穆夫人。《詩序》說:“《載馳》,許穆夫人作也。閔其宗國顛覆,自傷不能救也……思歸唁其兄,又義不得,故賦是詩也。”此說符合事實。這首詩的本事在《左傳·閔公二年》有所記載:“冬十二月,狄人越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哉?’及狄人戰于滎澤,衛師敗績,遂滅衛。立戴公,以廬于漕。許穆夫人賦《載馳》。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漕。”記載揭示出在狄人的殘踏下,衛國的破滅,許穆夫人的愛國及齊國出師救衛的梗概。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在狄滅衛的第二年(公元前659年)春夏之交,即許穆夫人返回漕邑期間。這時許穆夫人的哥哥毀繼戴公之后,做了衛國的國君,也就是衛文公。許穆夫人聽說自己的祖國被狄滅亡,非常痛心,很想親自到衛國來慰問,并去向大國求救。當她的想法遭到許國君臣的非議,計劃不能實現的時候,寫了《載馳》一詩來抒發自己的憂郁之情,表現了她的卓識遠見、愛國熱情以及堅強的性格。這首悲憤動人的愛國主義詩作,在當時廣為傳誦。
《載馳》以“載馳載驅,歸唁衛侯”發端,把讀者引入了那個戰禍頻仍的動蕩年代。馬車急馳,塵土飛揚,許穆夫人心急如焚,她的行為是何等大膽,關心衛國的心情又是何等急切!“驅馬悠悠,言至于漕”,既寫道路的遙遠,亦透露出詩人心中的悲慟、憂思。終于,漕邑隱隱在望,正當女詩人高興激動之際,許國大夫趕來傳達君命,不準許穆夫人返漕吊國:“大夫跋涉,我心則憂。”事情的陡然變化,女詩人怎能不充滿憂憤?
第二章埋怨許國君臣不支持自己的行動,對許國大夫的阻擾作了正面回答。古代禮制,國君的夫人父母在則歸寧。在《周南·葛覃》中所賦:“言告師氏,言告言歸。”“歸寧父母”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禮·雜記》中載:“婦女非三年之喪不踰封,如三年之喪則君夫人歸。”許穆夫人的歸衛,距懿公的死已有半年,已經過了奔喪的時期,因之不合禮法。況且當時衛國處于兵馬倥傯之際,在漕地暫時安住下來,不要說以禮接待,即使安全也無法保障。難怪許國的君臣都反對她歸衛。在這種情況下,許穆夫人吊死慰生,憂心如焚,為了拯救祖國的危亡,將個人的安危完全置之度外,她堅定地表示:“既不我嘉,不能旋返。”“既不我嘉,不能旋濟。”在語氣轉折中,把許穆夫人不屈于君命、非返衛不可的決心表現得異常突出。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人物語言,運用排比句式,將人物內心斗爭的結果推涌而出,更顯示出許穆夫人的膽識和氣魄。
許穆夫人對衛國的熱愛,不僅表現在思想上,而且表現在行動上。第三章,寫受阻的車馬又奔跑了起來。詩人盡管焦慮的心中又添了許多憂憤“陟彼阿丘,言采其蝱”。但她仍然堅信“女子善懷,亦各有行”。女子雖然多愁善感,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她許穆夫人的憂憤,完全是許國君臣的阻撓引起的。她對許衛兩國大夫們碌碌無能,不能拯救衛國的危亡,既憤慨,又蔑視,諷刺他們“許人尤之,眾稚且狂”。那些人的反對既幼稚又愚妄。其見識、其膽略超過了許衛兩國的大夫們。全詩的情緒至此推向了高潮。
末章,寫許穆夫人的車馬終于進入了漕邑的原野。“我行其野”二句,以輕松的筆調、舒緩的語氣,寫出了女詩人心頭的喜悅和歡快。為了拯救衛國的危亡,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她心中萌生:去向大國求救,但誰能靠得住呢?”控于大邦,誰因誰極。”許國弱小,許國的大夫君子,既不能幫忙,反而會給自己妄加罪過,因之求別人想辦法,還不如自己去做。因此結尾處大聲呼告:“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這是一位愛國婦女發自內心的熱切呼聲,是決心將祖國從危亡中拯救出來的誓言。從中亦可看出她的遠見卓識和堅強性格。
上一篇:《載見》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載驅》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