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若晞 【本書體例】
【原文】:
誰謂河廣(1)?一葦杭之(2)。誰謂宋遠(3)?跂予望之(4)。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5)誰謂宋遠?曾不崇朝(6)。
【鑒賞】: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舊說以為“宋襄公母歸于衛(wèi),思而不止,故作是詩”(《詩序》)。宋襄公母,即桓公夫人,衛(wèi)文公之妹,生襄公后,遭離棄而歸衛(wèi),思宋、思子之情甚切,以詩抒怨,乃有此詩。此詩乃文人主觀臆測之詞,恐未必然,不過借以宣揚封建禮教,即所謂“止于禮義而不敢過”,保存了“先王之化”(朱熹《詩集傳》)。今人多以此詩為旅居衛(wèi)國之宋人,因受某種原因被阻礙不得歸宋,面對滔滔黃河,心潮澎湃,發(fā)此絕唱,表現了思念宋國渴望回歸的強烈而深沉的感情。
衛(wèi)國在戴公遷漕以前,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位于黃河北岸;宋的都城睢陽,位于黃河南岸,中間僅隔著華夏第一大河——黃河,兩地相距并不算遠。
詩分兩章,每章四句。首章首句劈空而來,以反詰句的形式,造成突兀不平之勢。詩中主人公在黃河之濱,徘徊不前,心急如焚,長期郁積在胸的憂思如同浪涌,不可排遣,如火山噴涌,向世人發(fā)問以泄不平,喊出了“誰謂河廣”的爆炸性語言。它蘊含豐富,這里透露了主人公內心的無限隱痛,否定了黃河的廣闊,表現了內心急切返宋之情,僅四句一句反詰,就再現了主人公的音容舉止,聲情并茂,其用字之簡約凝煉,不能不令人吃驚。接著二句運用夸張的手法,從正面回答首句提出的問題:“一葦杭之”。意思是說一根蘆葦就能比得上黃河,強調了黃河河面并不寬闊,僅象一根蘆葦罷了。黃河既然如此狹窄,有何難渡?從而加重了首句發(fā)問的分量。這樣的理解不免有點表面化,未能揭示深層的含意。莽莽黃河,濁浪滔滔,自古以來,難以橫渡,可詩人卻說得輕松自然,仿佛詩人深信不疑似的。其實他并非深信不疑,只不過在內心深處強烈希望如此而已。既然渡河如此容易,為什么不返回宋國呢?其中難言之苦衷,重重的阻力就可想而知。以下兩句就是這種思緒的進一步表露。如果硬要說宋國遙遠,也是作者思想上不能接受的。如果承認其遙遠,就等于承認自己絕了返宋之望,這又不符合主人公的心愿,故用“誰謂宋遠“一句斷然否定這種看法,并夸張地說踮起腳尖就可以看到宋國。既然如此,返回宋國的愿望何愁不能實現。這兩句看似平凡,實際上蘊含相當豐富。其一,這一問一答的形式與首二句呼應,直接點出主人公所思之處就是宋國。這樣以來,人物的客子身分,抒情的特定環(huán)境,思歸不能的焦急心情,踮足眺望的生動神態(tài),都躍然紙上。其二,詩中反復強調宋、衛(wèi)相距不遠,言下之意,隨時都可返回宋國。這是由于詩中主人公思宋心切,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宋,但他畢竟沒有返宋國,這就較為含蓄地流露了有國難投之苦。
由于主人公心情憤激,不可抑制,故在第二章中有作詠唱。這一章在思想內容、構思方式、表達手法上都與第一章相似。其中疑問用語亦與首章相同,反復呼告,加重思歸的激切之情。答句均采用否定句式,用容不下一只小船來否認河廣,用不消一個早晨來否認宋遠。這與前章采用肯定句式回答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章在內容上是相同的,但回答問題的角度并不相同。第二章強調河面狹窄,歸程極短,突出了返宋之易。兩相對照,則“河廣”、“宋遠”之說,不攻自破。然而這些還是主人公的美好想象之辭,但現實畢竟是可望而不可及,回歸宋國的愿望仍無法實現,這正暗示了事出有因,又難以言明,主人公內心的怨憤之情和思鄉(xiāng)之痛就不言自明。
這首詩結構精巧。清人方玉潤《詩經原始》云:“飄忽而來,起最得勢,語亦奇秀可歌?!比娨浴八肌睘檩S心,以“歸”為目的,反復流露思念之情的急切和濃烈。全詩不用比興,劈頭便問,四問四答,問得突兀,答得肯定,反復否定“河廣”、“宋遠”,志在言外,余味無窮,有繞梁三日之絕。
上一篇:《河伯》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河梁歌》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