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志獲 【本書體例】
【原文】:
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1)。物有微而隕性兮,聲有隱而先倡(2)。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3)。萬變其情豈可蓋兮,孰虛偽之可長(4)
鳥獸鳴以號群兮,草苴比而不芳(5)。魚葺鱗以自別兮,蛟龍隱其文章(6)。故荼薺不同畝兮,蘭芷幽而獨芳(7)。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統世而自貺(8)。眇遠志之所及兮,憐浮云之相羊(9)。介眇志之所惑兮,竊賦詩之所明(10)。
惟佳人之獨懷兮,折若椒以自處(11)。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12)。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13)。終長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14)。寤從容以周流兮,聊逍遙以自恃(15)。傷太息之愍憐兮,氣於邑而不可止(16)。
糺思心以為纕兮,編愁苦以為膺(17)。折若木以蔽光兮,隨飄風之所仍(18)。存仿佛而不見兮,心踴躍其若湯(19)。撫佩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20)。
歲曶曶其若頹兮,時亦冉冉而將至(21)。薠蘅槁而節離兮,芳以歇而不比(22)。憐思心之不可懲兮,證此言之不可聊(23)。寧溘死而流亡兮,不忍為此之常愁(24)。孤子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25)。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咸之所聞(26)。
登石巒以遠望兮,路眇眇之默默(27)。入景響之無應兮,聞省想而不可得(28)。愁郁郁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29)。心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30)。穆眇眇之無垠兮,莽芒芒之無儀(31)。聲有隱而相感兮,物有純而不可為(32)。藐蔓蔓之不可量兮,縹綿綿之不可紆(33)。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娛(34)。凌大波而流風兮,托彭咸之所居(35)。
上高巖之峭岸兮,處雌霓之標顛(36)。據青冥而攄虹兮,遂倏忽而捫天(37)。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霧雰(38)。依風穴以自息兮,忽傾寤以嬋媛(39)。馮昆侖以瞰霧兮,隱山以清江(40)。憚涌湍之礚礚兮,聽波聲之洶洶(41)。紛容容之無經兮,罔芒芒之無紀(42)。軋洋洋之無從兮,馳委馳之焉止(43)。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遙遙其左右(44)。汜潏潏其前后兮,伴張
之信期(45)。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46)。悲霜雪之俱下兮,聽潮水之相擊(47)。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48)。求介子之所存兮,見伯夷之放跡(49)。。心調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無適(50)。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來者之愁愁(51)。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52)。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53)。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54)?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55)。
【鑒賞】:
本篇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其具體時間據蔣驥推斷,可能寫于屈原自沉汨羅前一年秋。此時楚已瀕危,詩人絕不容于世,自知壯志難酬,遂生彭咸自沉之思。詩人處于救國救民無望,多方排遣愁思,反而郁結糾纏更深的一種極度苦痛之中。全詩通篇直接抒情,往復喟嘆,悲憤不已。是九章中感情最沉郁的一篇。全詩的基調哀傷、惶惑、幽怨、孤獨卻又充滿了抱守高風亮節,不肯同流合污,寧自沉以隨彭咸也不失氣節的奮爭精神。全詩的抒情于沉痛中以偉岸的人格力量給人以審美感受、鼓舞與激勵。詩人以旋風摧蕙草起興,托物寄情,“心冤結而內傷”,詩人忠而被讒,信而見疑,蒙冤含屈進發出難以自抑,無法排遣的哀怨與憂傷。“冤”實乃情之根,詩之眼。詩人追懷彭咸之志,推崇他高尚的品格,確信一切虛偽的東西終不可久長。詩人繼以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說明忠佞猶如冰炭難容。忠貞之士猶如蘭芷,雖處幽谷僻壤,卻也芬芳飄逸。自己志比藍天白云,雖難合于世卻要持守耿介高遠的氣節。全詩第一部分,總括了自己的遭際,抱負和信仰,賦詩而言志,可看作全詩的總敘。在這個部分,以“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總括興起,形象鮮明,擬比恰切,情感發抒先聲奪人。繼而多方設譬,說明忠佞不可共處,昭示志向,十分生動。全詩第二部分詩人極寫自己雖居處幽遠之地仍為國為民思慮不已的難以排解的哀愁怨憤。輾轉反側、長夜難眠。悲憤、憂傷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繼而詩人巧妙設譬,以不盡愁思結成佩帶,將無垠愁苦編織成內衣,使詩句情景互生,蘊含深邃。詩人雖也想強抑內心的怨憤,然而思潮反而更加翻騰。其根由在于“孤子吟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在于報國無門,在于壯志難酬。這兒直接點明詩人愁苦郁結的原因,是全詩的詩眼所在。第三部分詩人馳騁想象,登山巒,入幽深,冀望能遙見故國以慰愁思,然而卻滿目荒涼,“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娛”。接著詩人神游太虛,與霜雪虹霓相交接,雖氣象萬千卻“紛容容之無經兮,罔芒芒之無紀。”迷茫恍惚。夸飾的瑰麗奇特,反襯出詩人情感的郁結難抑。終止只得“求介子之所存兮,見伯夷之放跡。”決心以彭咸、介子、伯夷的高風義節作為自己的歸宿。詩的情感步步推進,至此發出了最高音。“曰”以下為全詩結章,怨恨往昔的理想化為塵泥,悼惜國家命運憂懼不已,雖也想到以死相警告,但同時也想到這又有何益?詩人把始終無法排遣的愁苦留給了讀者。生不能救國救民死又與事無益的生死難結的情感也會更深的感染讀者,其感人至深處亦在于此。全詩直抒胸臆,想象豐富,夸飾神奇,反復詠嘆使全詩中詩人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中運用了許多雙聲迭韻聯綿詞,不僅增強了詩的韻律美與節奏感,也增強了情感的感染力。
上一篇:《思齊》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惜往日》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