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壇的“中興四大家”中,楊萬里的聲望比較高,其詩被稱為“誠齋體”。陸游在《謝王子林判院惠詩編》里說:“我不如誠齋,此評天下同。”因在創作中重視自然興感,楊萬里“誠齋體”的“活法”詩成為超越江西體的標志,對南宋詩風轉變具有決定性影響。范成大的貢獻則主要在田園詩的創作方面,他的田園牧歌具有了泥土的芬芳和血汗的氣息。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他與詩友范成大同年登第,初授贛州司戶,繼調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區)丞。他在永州見到了謫居在此的主戰派代表人物張浚,張浚勉勵他要“正心誠意”,這是他自號“誠齋”的由來。紹興三十二年(1162),他自焚其少作千余篇,始存詩稿為《江湖集》,詩格至此一變。此后,他曾入京做官,又出知漳州、常州,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再入朝為秘書監,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又改知贛州,不赴,乞祠祿而歸。他將每到一地所做的詩編為一集,一官一集,每集必變。他為人正直坦誠,曾多次上疏指摘朝政,得罪了權相韓侂胄,因此罷官家居十五年,最終憂憤而死。
在為自己的第一部詩集所作的序中,楊萬里說:“予少作有詩千余篇,至紹興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體也。今所存曰《江湖集》者,蓋學后山及半山及唐人者也。”他將自己紹興三十二年(1162)前所作的“江西體”詩全部付之一炬,目的是要矯正以學問為詩的江西習氣,從江西派奪胎換骨的作詩窠臼里解脫出來。他創作的“誠齋體”詩,以日常生活的小情趣為內容,寫得活潑自然、風趣詼諧,成為他超越了江西體的最好證明,如: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閑居初夏午睡起》)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
隔窗偶見負暄蠅,雙腳挼挲弄曉晴。日影欲移先會得,忽然飛落別窗聲。(《凍蠅》)
觸物起興,自出機杼,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景象,以及充滿生活小情趣的特定場景,將其加以放大。這種“誠齋體”詩具有語言通俗明快、風格流轉圓活的特點,改變了宋詩瘦硬以至于生澀的舊格,開創了新的詩風。
楊萬里的“誠齋體”詩創作,學習借鑒了王安石的半山體和唐人的晚唐體。晚唐體詩一般都少用典故,而絕句又是五七言詩里最不宜“繁縟”而講究空靈的體裁,楊萬里顯然想用空靈輕快的晚唐體絕句,作為醫救江西派以學問為詩的良藥。他改變了宋人以人文意象為主的作詩習慣,變成以自然意象為主,要恢復詩人感官的天真自然狀態。自然界的山水花木,在他眼中具有自然的靈性和情態,并不是純然無生命的存在。如:
綠楊接葉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過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二月一日曉渡太和江三首》其一)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曉行望云山》)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過松源晨飲漆公店》)
這些誠齋體“活法”詩所著重表現的,不是自然界的外在景觀和天然圖畫,而是要寫出山水景觀所蘊涵的自然靈性,以及活潑的生動情趣。張镃《攜楊秘監詩一編登舟因成二絕》云:“造化精神無盡期,跳騰踔厲即時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詩。”楊萬里善于在大自然中直接汲取詩思,建構具有生命靈性和知覺情意的詩化自然,所以詩里充滿奇趣和靈動,被公認為是真正的“活法”詩。
楊萬里的“活法”詩除具備新奇、靈活、風趣和流轉圓美等特色外,還有意追求詩歌語言的淺近和口語化。在原可以用精練優雅的語言的地方,有意采用口語,變深刻為淺近,化生新為通俗,甚至采方言俚語入詩。如《過百家渡四絕句》:
園花落盡路花開,白白紅紅各自媒。莫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其二)
一晴一雨路干濕,半淡半濃山疊重。遠草平中見牛背,新秧背處有人蹤。(其四)
《題水月寺寒秀軒》:
古寺深門一徑斜,繞身縈面總煙霞。低低檐入低低樹,小小盆盛小小花。經藏中間看佛畫,竹林外面是人家。山僧笑道知儂渴,其實迎賓例瀹茶。
“誠齋體”詩平易直白、活潑通俗的一面近于民歌,有點白話詩味道。作為南宋詩風轉變的關鍵,楊萬里“活法”詩的成功來自對江西體詩法的背離,以及對晚唐體詩歌所體現的自然興感的創作方式的把握。他在《和李天麟二首》其一里說:“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衣缽無千古,丘山只一毛。”將“活法”歸結為胸襟的透脫,以獨特的直觀體驗方式空諸一切,獲取天機駿利的靈感,追求一種自由活潑的詩風。由于在詩歌創作中重自然機趣,變深刻為淺近,理趣減少了,感受敏銳了,生活的小情趣增加了,有如“筆端有口,句中有眼”一般。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由于少年時期父母不幸先后病故,他離家在各地奔走漂流,開闊了眼界,在年輕時便寫下了一些揭露統治者殘酷剝削人民的詩,如《催租行》、《后催租行》等。紹興二十四年(1154),他考中進士,次年被派往徽州任司戶參軍,開始了仕宦生涯。乾道六年(1170),他受命出使金國,除了使金日記《攬轡錄》外,還寫了一卷由七十二首絕句組成的使金紀事詩。不辱使命完成使金任務歸來后,他曾任廣西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等職,至淳熙五年(1178)升任參知政事,成為宰執大臣。因積勞成疾,他多次上書請求解職,于淳熙十年(1183)退歸故里蘇州。范成大晚年辭官閑居家中達十年之久,寫了一些農家詩和風土節序詩,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他也因此被譽為擅寫農村生活和田園風光的著名詩人。
中國古代寫農家生活的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田園牧歌”式的,如陶淵明、王維等人的田園詩,表現的是農村鄉野恬淡自然的景物和生活圖畫;另一類則是從唐代興起的新樂府式的“田家詞”和“憫農詩”,如王建、聶夷中等人的作品,專門反映農民生活的艱辛和被剝削壓迫的悲慘。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能把上述兩類詩的內容融匯為一,如: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柳花深巷午雞聲,桑葉尖新綠未成。坐睡覺來無一事,滿窗晴日看蠶生。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
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這些詩共有六十首,原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每組十二首,反映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似一幅江南水鄉農民耕織的圖畫長卷,既有農忙歡歌、田園景色和鄉村生活的生動描寫,也有對官府剝削和租稅苛重的深刻揭露。這種田園詩有點類似于鄉村風俗圖錄,但具有新鮮的觀感,除寫景新巧、清新婉麗外,更關注稼穡之艱辛,使田園詩有了泥土的芬芳和血汗的氣息,賦予以平淡閑適為特征的田園詩以更深刻、更廣闊的內容,堪稱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之作。
上一篇:宋詩陸游詩歌創作的風格與特點
下一篇:宋詩晚唐體與江湖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