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之悲劉伯溫——讀劉基詞
劉基,字伯溫,生活在元末明初,是個一輩子被痛苦、辛苦折磨的才子,在民間很有名氣。
他有一闋《浪淘沙·感事》:
天際草離離,鴻雁南歸,冷煙凝恨鎖斜暉。蝴蝶不知身是夢,飛上寒枝。惆悵倚闌時,總是傷悲,絕憐紅葉似芳菲。清露自凋楓自落,沒個人知。
這闋詞題目為“感事”,不知道他具體是感什么事,但顯得心事重重,情緒低落。短短五十四個字的作品,寫景連用冷煙、斜暉、寒枝、清露、凋楓等冷寒凄清之語,描繪出一派蕭索、毫無生機的景象。又用凝恨、夢、惆悵、傷悲、絕憐等直接抒情的字眼,表現出很糟糕的心情。把寫景抒情的兩組詞句合在一起研讀,就感受到詞人創造出的凄絕孤苦的意境。詞的末尾一韻“清露自凋楓自落,沒個人知”,是一種生命被冷凍,被隔絕,處于自生自滅狀態的絕望的悲鳴。
如果說這闋詞表達的思想內容還比較含蓄朦朧,那么他的另一闋《水龍吟》就顯得更直白一些:
雞鳴風雨瀟瀟,側身天地無劉表。啼鵑迸淚,落花飄恨,斷魂飛繞。月暗云霄,星沉煙水,角聲清裊。問登樓王粲,鏡中白發,今宵又添多少?極目鄉關何處?渺青山、髻螺低小。幾回好夢,隨風歸去,被渠遮了。寶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鴻天杪。但侵階莎草、滿庭綠樹,不知昏曉。
詞中劉表是東漢末年漢獻帝任命的荊州刺史,當時中原戰亂,很多難民南下避亂,士子也多有歸附,于是劉表得了一個扶困濟難、禮賢下士的名聲。王粲是東漢末年的名士,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當時朝廷正遭受董卓之亂,朝中人人自危,王粲不敢接受任命,遂南下荊州,寄身劉表處前后十五年之久。后來曹操征劉表,劉表病死,兒子劉琮繼守荊州,投降曹操。王粲是主降派,歸曹后很得信任,被重用,封為關內侯。王粲投奔劉表,本來抱負十足,希望有所建樹,但后來被冷落,一事無成,苦悶中寫了一篇《登樓賦》。賦中說自己是匏瓜徒懸,甘泉無用,“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表達了失望之極,欲另謀他就的意思。
這闋詞中,詞人感嘆自己生活的世道已沒有招賢納士像劉表這樣的人物,這是一層絕望。后邊又接著表達,即便有,如王粲可以投奔劉表,又當如何?還不是十多年冷落,空數鏡中白發,這是第二層絕望。
詞的下片繼續抒發欲進不能、欲退不忍的惆悵。在江湖上萍蹤飄浮,無所用世,于是萌發了歸隱故鄉的念頭,但是極目家鄉的視線和隨夢乘風歸去的身影都被眾多而遙遠的山山水水阻隔。無奈之下,想借音樂表達一下情思,卻也因為天寒地凍,琴弦僵硬,手指不靈,而無法彈奏出旋律。不得已,只能目送歸鴻,直到它們消失在冥渺的天際。
士子之才,售與帝王,這是古代絕大多數讀書人無法改變的人生軌跡,劉伯溫也不例外。
劉伯溫生活于元末明初,浙江人,出身名門大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智商很高,讀書從不見其苦讀苦背,很多經典卻已默記無遺。他讀書涉獵很廣,經史子集、天文、兵法無所不窺,尤其精通地理、天象、陰陽卜卦。二十三歲時考中了元朝順帝的進士。他的老師對他父親說:您這位公子必將高顯家族門楣。考官更是評價劉伯溫必定是相才。果然,劉伯溫在二十五歲這年順利出道,成為元朝末年官場上少年得志的典型。但是由于元朝統治者骨子里的種族偏見,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南方人。劉伯溫不幸排在末等。又由于官場上有史以來根深蒂固的論資排輩和對新銳的當然的蔑視,劉伯溫在之后的二十五年中,從縣官到行省考官,到帥府都事,四次任職,四次辭職。第四次離職之后干脆回到家鄉浙江處州青田讀書寫作,用長達五年的時間反省審視自己的政治經歷和治國理論構架,寫成了一部名為《郁離子》的著作。“離”為八卦之一,指火,是文明之象。“郁”是郁郁然的意思,形容事物的昌隆興旺,“郁離”二字合起來,是建立盛世文明的意思。“郁離子”是劉伯溫自稱之名,和莊子、韓非子類似,既是人名,又是書名。《郁離子》采用先秦諸子以寓言比喻事物,闡發思想觀點和哲理的表述方式,自創了一些生動簡練的寓言故事來反映元末明初尖銳的社會矛盾,以及自己的政治主張。《莊子》寓言多是闡述哲理,《郁離子》則很類似《韓非子》,多為政治寓言,甚至可以說是劉伯溫的治國藍圖。
劉伯溫五十歲時應邀出山輔佐朱元璋打天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先后破陳友諒、張士誠。明朝立國后,五十七歲這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太史令,后來升御史中丞,仍兼太史令。可以說在輔佐朱元璋的十五年中,大部分時間深得朱元璋信任,幾乎言聽計從,待為上賓,碰上難以決斷的重大問題,比如打天下時是先打陳友諒還是張士誠;坐江山后選誰當宰相,都要問計于他,甚至請他卜卦、看天象、祭祀天地消災免難、求雨等。劉伯溫對朱元璋更是傾其所有,殫精竭慮。投奔之初就獻上時務十八策,戰事吃緊時母親病逝也沒有回家葬母。尤其可貴的是劉伯溫功勛卓著又從不居功,只知忠誠事主,好幾次朱元璋要任命他為宰相,都被他巧言力辭。忠誠總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劉伯溫先后得罪了不少朝廷重臣,這些人不斷地在皇帝耳邊說劉伯溫的壞話,加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能者多勞,必有所缺,劉伯溫在其生命的最后兩年,還是被彈劾、被冷落,后被遣送回鄉。在臨行前一月,任右丞相的胡維庸見朱元璋疏遠劉伯溫,便假裝示好,帶醫生來探病,劉伯溫服用了他的藥,幾天后便覺肚中形成了拳頭般大的塊狀物,病情急劇加重。離開京城時,朱元璋還專門下詔威脅說:“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劉伯溫到家后不幾天便與世長辭。劉伯溫在青年不順時,借古樂府《梁甫吟》之題寫過一首詩,表達對被誤解、迫害和人心難測的激憤,開頭幾句說:“誰謂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誰謂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從詩中可見,詞人在幾十年前就已看透了身邊的人情世故,但恐怕沒料到自己也走不出管仲、屈原這些良臣獻身的悲劇圈子。
劉伯溫之為人,胸懷大志,又深藏文韜武略,且品行端正,不走極端。青年為官,逢亂世,因不隨波逐流而幾上幾下,以懷才不遇的痛苦自放山水,發奮著書。晚年投奔朱元璋,得以施展抱負,建立卓著功勛,但最后也是在“高處不勝寒”的困境中被害身亡。
劉伯溫的一生不知該稱為喜劇還是悲劇,如果說是喜劇,那是說他少年得志,晚年大展抱負,不愧人生一場;如果說是悲劇,那么他的經歷也確實艱辛坎坷,追求于斯,犧牲于斯。他在自己的著作《郁離子》中有《魯班》篇,有《千里馬》篇,說的都是希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殊不知大梁有負重之苦,千里馬有累死之難!
筆者曰:懷才不遇世人悲,且莫憂傷空淚垂。伯樂選中千里馬,血淚負重魂不歸。
上一篇:風骨獨立徐青藤——讀徐渭詞
下一篇:高壽高產陸放翁——讀陸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