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里盡朝暉
湖南韶山,是毛澤東的故鄉,是詩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韶山有韶峰,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傳說五千多年前,舜帝南巡, 讓人在山上演奏動聽的 《韶》樂,竟引來鳳凰起舞??。因此,后人稱之為韶山。
清代舉人戴炯在《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譜》之《老譜序》中,對韶山曾有一個驚人的預見:
“湘之西有韶山,山峻以復,泉潔以長,茂林修竹,云氣往來,中可煙火百家,田疇沃壤……夫山水秀絕,必生奇才,韶山雖不在中州往來之地,賦客騷人所不到,必將有秉山川之秀,追蹤古先生其人者,為國之華,為邦之望,使人與地俱傳。”
這一神來之筆,仿佛天才預言。一百多年后,韶山出了個毛澤東。毛澤東不僅為歷史增色,而且為中國造福,為世界景仰,韶山真的“人與地俱傳”了。
毛澤東從沒忘過他的家鄉,到了晚年,思鄉之情尤為深切。他曾對身邊為他讀書的蘆荻說:“人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過去的伴侶,感情總是很深的,很難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憶、懷念這些。”
對于故鄉,毛澤東有著太多的記憶,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懷念。
毛澤東在韶山生活了 17 年,后來求學長沙,也常回韶山。
1927 年,他領導秋收起義,走上井岡山,數十年也沒有回去過。
那里,有他少年的夢想;那里,有他依戀的老屋;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父老鄉親。然而,由于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日理萬機,實在無暇回故鄉一看。直到 1959 年 6 月 25 日,毛澤東才回到了闊別 32 年的韶山。
百感交集的毛澤東,心潮澎湃,文思噴涌,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光輝詩篇。
那是怎樣的三天兩夜啊!
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建國后第一次踏上故土,那激動的心情,陶醉的喜悅,感人的場景。是的,三十二年的別后重逢,三十二年的家鄉巨變,三十二年的故園情思,怎能不一下子涌上心頭?
5 點 40 分, 汽車在濃陰掩映的松山招待所一號樓前緩緩停下。毛澤東高興地說:“我終于回老家了, 現在是心情舒暢,吃飯也香。”
當 天 晚 上, 毛澤東就與湘潭、韶山當地的干部談糧食、談水利,接著又和警衛員談家常,最后還批閱文件至深夜。
26 日早晨 5 點多鐘,毛澤東便步出招待所,一直向南,沿著雜草叢生的小路往山上走,那里有他父母合葬的墳墓。
路上,隨行人員靈機一動,折了些松枝,扎成一束。
毛澤東來到父母墳前,神情肅穆。從隨行人員手中接過松枝,恭恭敬敬地擺在墳上,然后俯身,深深地鞠了躬。沉默片刻,輕輕地說: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言語中滿含著無限思念和感慨。
下山途中,毛澤東對羅瑞卿他們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人民、師長、同志和朋友,還得承認。下次回來,我還要來看望雙親。”
來到故居上屋場,毛澤東用深情的目光,久久環顧這闊別的故園。
走進老屋,睹物思人,樁樁往事,涌上心頭,歷歷在目。
在爐塘前,毛澤東對身邊的羅瑞卿、周小舟說:“1921 年春節,我們兄弟姐妹就圍坐在火塘邊烤火。我說服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進入父母的臥室, 毛澤東站在雙親遺像面前, 靜靜凝望, 對陪同人員感慨地說:“這是我父親、母親。我母親生了淋巴腺炎,只因是那個時候,要是現在不會死。”毛澤東母親終年 52 歲。第二年父親得傷寒病,去世時才 50 歲。他對雙親的過早病逝無限惋惜和懷念。
毛澤東走進自己當年的臥室,墻上掛著的照片立即吸引了他,這是一張他們兄弟三人和母親的合影。毛澤東用方言問道:“咯是從哪里拱出來的?”照看房子的毛乾吉回答:“這是從您老人家外婆的家里搞來的。”
毛澤東說:“這是我母親有病時,1919 年在長沙照的。”如今,照片上的母親早已作古,二弟毛澤民犧牲在新疆,三弟毛澤覃犧牲在江西。一轉眼四十年過去了,現在只剩下自己,怎能不感慨萬端!
在這間房子的木格窗上有個樓閣門,1925 年 6 月,毛澤東在這個樓閣上建立了韶山黨支部。毛澤東說,我和毛福軒等同志在這里開過多次會議,研究發展黨的組織和如何開展革命斗爭問題。
隨后,毛澤東還一一觀看了自家的牛欄、豬圈,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透出對故土的情節。
毛澤東在自己的舊居停留了兩個多小時。
離開時,他還回頭看看“毛澤東同志故居”的牌子,依依不舍地離開上屋場。
走到屋前的池塘邊,毛澤東回憶起孩提時代,小伙伴們在池塘里盡情嬉水,猶如翻江倒海,竟把一池清水鬧成了泥湯,多么開心!
毛澤東還專門來到毛福軒烈士家,握著烈士遺孀賀菊英的手,動情地說:“福軒同志是個好同志,為黨為人民做了不少工作。他為革命犧牲了,死得很光榮,值得韶山人民驕傲??。”
毛澤東又來到韶山學校。700 名師生歡欣雀躍,迎接毛澤東的到來。 站在師生們中間,兩名少先隊員向他獻鮮花、行隊禮。一名男少先隊員解下自己脖子上鮮艷的紅領巾戴在毛澤東的脖子上。毛澤東笑著說:“你們看,我年輕多了,我又變成少先隊員了。”
攝影師侯波迅速按下快門,拍下了這珍貴的鏡頭。
誰也沒有想到,一張照片促成了一段美好姻緣。
這張照片中,毛主席身邊依偎著的兩個同學,男孩叫蔣含宇,當年 14 歲,是韶山學校少先隊大隊長,初二學生。1963 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女孩叫彭淑清,同是初二學生,是少先隊大隊委員。1963 年考入北京石油學院機械系。
這對青梅竹馬的同學,心心相印,12 年后喜結連理。1992 年,拍攝這張照片的侯波得知這一消息后,十分高興,作為一個紅娘贈給他們的結婚禮物。
自此,蔣含宇夫婦只要去北京,必來看望侯波。
下午 4 時左右, 毛澤東來到韶山水庫。 放眼望去, 水庫寬闊, 家鄉變化真大呀!毛澤東興致勃勃地暢游了一個多小時。上岸后,毛澤東說:“水這么清涼,游得真舒服啊。”
在回招待所途中,毛澤東站在山崗上,極目遠眺,只見晚霞映照,炊煙裊裊,許多農民正在田間揮汗勞作;千頃稻田,綠浪起伏;暖風吹過,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擺動,似向歸來的游子點頭致意。毛澤東笑著說:“你們看,稻子在點頭歡迎我們了。”
晚上,毛澤東在松山招待所設下便宴,宴請韶山當年的老黨員、貧協會員、赤衛隊員、兒童團員、女子聯合會員、烈士家屬,共 50 余位鄉親。
毛澤東向大家敬酒。給私塾老師毛宇居敬酒時,毛宇居連忙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答道:“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晚宴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留給韶山鄉親的是悠悠情思。
兩天來,3000 多名當地群眾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
兩天的熱鬧場面,時時浮現在毛澤東的眼前;數十年前的往事,不斷在毛澤東的腦海里翻騰。在那天翻地覆的大革命時期,韶山兒女英勇斗爭,前赴后繼,流血犧牲,先后有 140 多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在中國革命中,毛澤東一家就有6 位親人為國捐軀。
他回憶起 1927 年 1 月回韶山考察農民運動時對鄉親們說過的話:“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不回韶山。”如今革命成功了,他終于回來了。
30 多年的風風雨雨,死難烈士的音容笑貌,今天韶山兒女改天換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使他心潮翻卷,思緒萬千,夜不能寐,以致于吃了兩次安眠藥都無濟于事。
他叫值班衛士拿來紙筆,靠在被子上,把報紙墊在白紙下,用鉛筆寫了涂,涂了寫,還不時地哼哼著。
值班衛士發現,毛澤東的眼眶有點紅潤,眼睛有點濕漉。
值班衛士扶他下床,在屋里時而來回踱步,時而坐在沙發上奮筆疾書,時而端坐沉吟,時而將紙團扔進廢紙簍內,重新再寫,反反復復,直至 27 日凌晨,毛澤東又提起毛筆,最終完成了這首《七律·到韶山》: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詩的小序中說,離別故鄉“已有三十二周年了”,此語看似平淡,其實則蘊含著詩人對故鄉深厚情感和豐富的內涵。
32 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在一個人的有限生命中,卻是漫長的一幕。
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一個“別”字,一下子把思路拉回到 32 年前的漫長歲月。
詩人對于故鄉的回憶雖然已變得依稀仿佛,恍如夢境,然而情緒卻十分強烈。一個“咒”字,表達了詩人對黑暗社會及其統治者的無比痛恨,也襯托出詩人對故園及其人民深厚的情誼。
這時,他想到了當年地主惡霸和反動派殘酷壓迫、剝削廣大農民的殘酷歷史,想到了在共產黨領導下,農民們高舉梭鏢短棒,和他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
英雄的韶山人民不屈不撓,不怕犧牲,有多少喋血戰場的雄魂,多少視死如歸的從容就義!
詩人從痛苦而自豪的歷史回憶中回到現實:今天,革命換來的新天地,呈現出一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景象。一望無際的稻菽,似碧海蕩漾著美麗的浪花,昔日的“農奴”,今天變成了國家的主人,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英雄”。韶山兒女用辛勤的汗水裝點山河,改天換地。
正如詩人自己所說: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
自古以來,以老大還鄉為題材的詩篇很多,懷舊傷時是這類作品的共同基調。而此時已是66 歲老人的毛澤東,作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的領袖,他心里裝著的是億萬中國人民,他所關心的首先是革命事業??。《到韶山》鮮明地體現了他那高遠的思想境界。
詩人匠心獨具,氣勢宏放;詩作大喜大悲,對比強烈,高度概括了韶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所走過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歷程,深情地歌頌了韶山人民的遠大志向和英雄氣概,展示了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深刻地揭示了人民創造歷史的真理。
毛澤東對于詩詞創作的態度一向精益求精,他不但自己改,還請別人改。
在《毛主席詩詞》出版前,他曾親自開列名單,征求意見。名單中包括朱德、鄧小平、彭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包括郭沫若、臧克家等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甚至一些素昧平生的老教授、青年學生寫信提出一些修改意見和訂正的建議,毛澤東也虛懷若谷。
直到 1963 年 12 月《毛主席詩詞》出版時,《到韶山》才正式發表。可見,毛澤東對自己的詩詞創作要求多么嚴格,態度多么認真!
“別夢依稀咒逝川”,原作“別夢依稀哭逝川”。完稿后,毛澤東虛心地向身邊工作人員、 湖北省委秘書長梅白征求意見, 梅白建議將其中的 “哭” 字改為 “咒”字,毛澤東欣然同意,連連稱贊說:“改得好,改得好!”還詼諧地說:“你是我的‘半字之師’。”
這一字之改, 意義大不相同。 “哭” 側重于表現 “三十二年前” 歷史的苦難與辛酸,“咒”則側重于表現“三十二年前”歷史的黑暗與罪惡,前者悲嘆,后者憤斥。同時,用“咒”字,與“紅旗卷起農奴戟”的內在邏輯聯系也更緊密,更直接。
第三句“紅旗卷起農奴戟”中的“卷”,原作“飄”。 “飄”字輕, “卷”字重,用“卷”字能讓人們有紅旗如怒濤翻卷之感。從平仄上看,句中平聲字偏多,改后,平聲仄聲交替,韻律更加協調、和諧。
最后一句,現在所知,曾經改過多次。
據毛澤東的同窗和詩友周世釗說,最初寫的是“人物風流勝昔年”。梅白說他看到的最后一句詩為“始使人民百萬年”。還有資料說,毛澤東還曾修改為“青年英雄下夕煙”、“人物崢嶸變萬年”。但都不滿意,經過反復斟酌,最后改定為“遍地英雄下夕煙”。
可見詩人的良苦用心。
在毛澤東的心目中,故鄉永遠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神奇,又是那樣地充滿詩意。
1955年6月中旬, 毛澤東到湖南長沙考察工作。 在這里, 他會見了許多故交舊友。其中就有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的老同學周世釗。
這天,毛澤東十分高興,游泳、爬山,與周世釗等人一路談笑風生,憶及故人舊事,頗多風物依舊、人事懸隔的感慨。當晚,周世釗夜不能寐,賦詩一首《七律·從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宮》,借紀行而頌揚世事升平:
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來看長沙百萬家。
故國幾年空兕虎,東風遍地綠桑麻。
南巡已見升平樂,何用書生頌物華。
之后,周世釗將這首詩和其他一些詩詞寄給了毛澤東。
10 月 4 日,周世釗很快收到了毛澤東復信:“……讀大作各首甚有興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正。”接著抄錄了《七律·和周世釗同志》:
七律
和周世釗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
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
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
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
這首充滿人生哲理的友誼之曲,追敘與周世釗重游長沙岳麓山的情景,抒寫思念舊友和故鄉的無限深情,表現永葆青春,奮進不息,樂觀豁達,放眼世界的寬闊胸懷。
毛澤東與岳麓山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一師讀書時, 他就與同學常到這里或讀書,以求知識或共論天下事,或爬山鍛煉體魄。
在周世釗等人陪同下,毛澤東游覽岳麓書院,登上岳麓峰巔的云麓宮,憑欄遠眺橘洲湘水,縱覽長沙風貌。
浩浩湘江水,巍巍岳麓山。曾經的綠洲,曾經的青野。無論韶山,還是長沙,對毛澤東來說,都有著太多的悲歡,太多的記憶。
30 年過去了,但毛澤東不認為青春已老,不認為韶華易逝,如今他又回到了當年“攜來百侶曾游”“指點江山”的勝地赫曦臺。“赫曦”含有“光明盛大”的意思,是宋代大儒朱熹命名的。毛澤東借此暗示社會主義建設定會迎來偉大光明的前景,從而生出這多感慨,這多詩情。
《七律·答友人》是另一首毛澤東懷念故土、懷念親友,歌頌家鄉的詩篇。
20 世紀 60 年代初,林業專家樂天宇,帶領科研小組到湖南九嶷山區進行科學考察,與此同時,湖南省副省長周世釗,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武漢大學校長李達,也在九嶷山區做社會調查,他們不期而遇。
他們同是湖南人,又都是毛澤東早年好友。三人商定送幾件九嶷山的紀念品給毛澤東,并附上有關詩詞作品??。
李達送了一枝斑竹管毛筆,并寫了詩。
周世釗送了一幅內有東漢文學家蔡邕文章的墨刻, 和他自作的詩詞。 有一首 《江城子·國慶日到韶山》。詞曰:
良辰嘉慶到韶山。赤旗邊,彩燈懸。萬朵紅霞,蕩漾碧峰前。……
這首詞通過韶山人民歡度國慶佳節盛大場面的渲染,表達了韶山人民取得革命斗爭勝利后其樂融融的歡暢心情。
樂天宇送了一枝得自家鄉九嶷山區的墨竹,據目擊者說,那枝墨竹比平常的要鮮明黑亮得多。樂天宇還送了一個條幅,上有蔡邕《九嶷山銘》的復制品,條幅的上額寫有他自己作的七言古體詩《九嶷山頌》“贈呈毛澤東主席案右”,署名“九嶷山人”。詩曰:
三分石聳楚天極,大氣磅礴驅舞龍。
南接三千羅浮秀,北壓七二衡山雄。
……
詩中描寫了九嶷山的美麗景色,表達了對虞舜美德的欽敬之情,歌頌共產黨領導的新社會各族人民大團結,祖國到處是一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
自古以來, 詩人們便有以詩代書作答的傳統, 以最藝術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懷。毛澤東這首七律也正是以詩代書,向遠隔千山萬水的家鄉親友暢敘了自己的心曲:
七律
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詩人以豐富的想象、絢麗的色彩、浪漫的筆調,描繪了一幅“芙蓉國”的奇麗圖景,寄托了詩人濃重的懷鄉、思親、念友之情,也寄托了詩人對故鄉的美好祝愿,對未來的憧憬。
這首詩別具風韻和神采,令人回腸蕩氣,回味無窮,是一首真摯的友誼之歌,深情的懷鄉之曲。
詩人以非凡的見識,豐富的想象,詩筆一著,就把人們帶入一個神話般的境界。九嶷山,亦作九疑山,在湖南寧遠縣,山有九峰,形狀相似,故名九疑。
相傳,歷史上有名的舜帝,南巡時死在湖南,就葬在九嶷山上。帝舜死后,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隨后追來,因追趕不及而自傷痛悼,投湘水而死,變為湘水女神。
詩人一洗古來“帝子”出現時的悲涼氣氛,為寄托自己遙想神游設計了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奇幻情節:白云朵朵,飄飛在九嶷山間,兩位仙子乘著微風翩翩而降。一改過去只有人間向往天堂的生活,而今“仙家”回到“人間”,既蘊含了現今人間生活的美好,又為全詩創造了光明美麗的氛圍。
詩人由友人贈送的斑竹進一步引出一段“帝子”的傳說:舜帝二妃一路追尋舜帝,滴滴眼淚灑在湘竹上,化作斑點,成為斑竹。
這里用帝子手中拿著的斑竹,象征舊社會勞動人民受壓迫、受剝削,有著一部辛酸苦難史;仙子今天身上披著萬朵紅霞的百疊天衣,又寄寓了今天勞動人民翻身解放,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其實,詩人的用心還有更深一層的寓義。毛澤東第一個妻子楊開慧,小名霞姑。毛澤東曾對在他身邊陪伴讀書的蘆荻說:“‘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就是懷念楊開慧的。楊開慧就是霞姑嘛!”
詩人把傳說與現實,往昔與今天結合起來,把眼中的景與心中的情結合起來,表達詩人的浪漫主義奇想,展現了一幅色彩斑斕,奇異瑰麗的圖畫。
詩人又從神話回到現實,頌揚今天故鄉的美好景象。 “洞庭”,即洞庭湖; “長島”,指湖南長沙湘江中的橘子洲,這里都用以代表故鄉。
詩人由“帝子”降臨人間,看到故鄉人民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猶如掀起了連天的波濤,長沙的友人們高唱著感天動地的豪邁詩篇。
詩人進一步想象整個湖南都沐浴在“朝暉”之中的光明景象。湖南盛產木芙蓉,因而湖南有“芙蓉國”之稱。“我欲因之夢寥廓”,化用唐代詩人李白“我欲因之夢吳越”詩句,將“吳越”改為“寥廓”,把想象推到更廣闊的范圍。
詩作從往昔、現實、前景三層遞出,富有動感,變化多方,韻律和諧;想象豐富神異,構思深刻而嚴整。同時,對古代神話,歷史風物,古典詩文加以時代觀照,加以改造和重鑄,表現了新的時代精神。
詩人調動纖纖白云、蒼翠山峰、青碧斑竹、萬朵紅霞、滔天白浪、滿天朝暉,將故鄉久遠而美麗的神話,與霞光鋪彩的瀟湘美景,還有銜遠山、吞長江、氣象萬千的洞庭風光,渾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濃烈、奇幻的楚文化風味和獨有格調,是毛澤東詩詞中最絢麗、最流光溢彩的一首詩作。
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是詩人對故土的祝福,對中國的期望,對未來的傾訴!
上一篇:環球同此涼熱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
下一篇:詩人興會更無前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