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億神州盡舜堯
一代偉人毛澤東,一生心系人民,心系民族,心系社會主義建設,心系國家繁榮發展??。
讓國家強盛,民族興旺,人民幸福,是他畢生的宏愿!
在他的革命實踐中,在他創作的許多詩詞中,都體現了這個鮮明的主題??。
1956 年 5 月,我國城市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
不久,毛澤東南下視察工作。由于連日天氣悶熱,他叫來衛士長李銀橋說: “我們走吧,到長江邊上去,去游長江!”雖然大家輪番勸阻,甚至呈上了“不宜游長江”的報告,但毛澤東決意要去。
5 月 30 日,毛澤東到達長沙,在長沙游了湘江。31 日早晨,從長沙飛抵武漢,剛在東湖賓館住下,他就提出:“走,去游泳!”
下午兩點,毛澤東在武昌江邊漢陽門碼頭附近下水,那里,正在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八號橋墩。只見江面上波浪翻涌、寒氣陣陣,氣溫只有攝氏 20 度。
毛澤東安詳地躺在江面,在滔滔的江水中,時而仰游,頭枕波峰;時而側泳,奮臂擊浪;時而潛身水下,轉體戲水;時而踩水慢游,如閑庭信步。他邊游邊同護游的游泳選手和警衛人員說說笑笑,特別開心。
同時下水的王任重等人,身體不適,都返回船上。游到長江漢水匯合處時,一個浪頭打來,只見毛澤東吐出一口水來,詼諧地說:“長江的水好甜啰 !”
當日毛澤東順流而下,游了兩小時零四分鐘,游程近 30 華里。
6月2日, 毛澤東再次暢游長江。 6月3日, 天氣不好, 江面有風, 氣溫不到20度,他又一次下水。
忽然,堤上有人發現了他,驚叫起來:“毛主席!毛主席在江中游泳!毛主席萬歲!”人們頓時涌向江堤,剎那間,數萬人雀躍歡呼:“毛主席萬歲!”毛澤東聽到群眾歡呼,直起上半身,踩著水,揮手致意,并用他那宏亮的湖南鄉音高喊:“人民萬歲!”
長江,自古被視為舟楫難渡的天塹。從 1956 年到 1966 年的 11 年間,毛澤東先后 18 次暢游長江。
就在這次武漢游泳期間,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游泳》:
水調歌頭
游 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詩人開篇即像樂章的序曲和前奏,以流水對寫明詩人行蹤及行程之速,給全詞籠罩了一層心曠神怡的氣氛。
長沙是詩人的故鄉, 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 詩人數十次到過武漢, 如此開頭,不寫勝景,不說古跡,而獨舉長沙水和武昌魚,更顯親切和輕松。
1958 年 12 月 21 日,毛澤東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刻印線裝大字本《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中,對 “長沙水”和“武昌魚”作了這樣的批注:
長沙水: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武昌魚:三國孫權一度從京口遷都武昌,一些官僚豪紳,反對遷都,造作口號云:寧飲揚州水,不食武昌魚。那時的揚州人心情如此。現在變了,武昌魚是頗有味道的。
長沙水和武昌魚,看似信手拈來,其實是詩人留心生活,擷取生活之浪花,匠心獨運而成。
5 月 30 日,毛澤東來到長沙,下午游過湘江,回到湖南省委的蓉園。毛澤東仍無倦意,拿起報紙來看,服務人員給他泡來一杯濃茶。毛澤東端起茶杯,輕輕地喝著, 感到茶水格外馨香, 余味綿長。 毛澤東很有興致地問: “這茶怎么這樣清香?”
服務人員答:“這是用長沙白沙井的水沏的。”
毛澤東深有感慨地說:“美不美,家鄉水啊!”
誰也沒有想到,一杯香茶,已讓詩人開始醞釀著這首著名的詞章。
今天人們吃到的武昌魚,就是湖北鄂州樊口產的鳊頭魚。
據曾經在長江輪上為毛澤東烹飪過武昌魚的廚師回憶,毛澤東當年回到武昌東湖賓館時對他說: “楊師傅哎,你做的武昌魚味道蠻不錯。這武昌魚還有典故哩!岑參有‘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馬祖常有‘攜幼歸來拜丘隴,南游莫忘武昌魚’……不吃你的武昌魚,我是寫不出詩來的。”
說著,他從口袋里掏出了剛寫好的新詩《水調歌頭》,送給了楊師傅。
詩人在游泳中有所見、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在萬里長江之上游泳橫渡,是非常需要高超的技能和勇氣的。毛澤東以偉人氣度,自信而自由地舒展于浩淼的波濤之中,與無垠的江水,遼闊的楚天構成了一幅廣大無盡的搏浪圖。詩人極目眺望的“楚天”,是指楚國的天空,武昌這一帶,春秋戰國時期屬于楚國。
詩人憑借駕馭風浪的本領,根本不怕風吹,不怕浪打,那種寬松愉快簡直勝過在庭院悠閑散步的感覺。充分表現出革命家那種不把大風大浪放在眼里的心胸,那種征服大自然的氣魄。
詩人即景生情,不禁想起古代哲人孔子的話,感嘆流逝的歲月就像這滾滾東去的江水,勉勵人民要珍惜時光,抓住機遇,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如何建設好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放眼江上,船帆往來,龜蛇二山靜穆,不由得激蕩起詩人心中宏大的志愿,詩人勾勒出了兩幅壯麗的畫卷和宏偉藍圖:
第一幅“宏圖”,就是當時正在長江“天塹”上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詩人游泳時曾從剛出水的橋墩旁穿過。
在湍急的長江上架橋,將曠古以來被大江南北隔開的龜、蛇兩山連接起來,這是“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大手筆之一,也是中國橋梁史上的破天荒之舉。
毛澤東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 《水調歌頭·游泳》這首詞,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橋飛架南北’,只有我們今天才做到??。”
精彩還在后頭!
在滔滔江面上,毛澤東奇特的思維,載著他奇特的想象,穿越了現實,穿越了歷史,穿越了人與神的界限,飛到了天荒地老的長江三峽,由眼前江面上大橋工地建設的繁忙情景,聯想到長江的治理和利用,因而腦海中浮現出另一幅“高峽出平湖”的更為壯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藍圖。
當然,這幅三峽建設藍圖,決不是詩人興之所至的突發“奇想”,而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
早在毛澤東參加“五四”運動的時候,就聽說孫中山有在長江三峽攔江筑壩、防洪發電的《實業計劃》。20 世紀 50 年代初,毛澤東也開始思考,如何將長江“水患”變為“水利”的問題。
1952 年 5 月,他在頒發給荊江分洪工程的軍民錦旗上,題寫了“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 的題詞。
1953 年 2 月,他在“長江”艦的甲板上,向被他稱之為 “長江王”的林一山詳細詢問有關長江的歷史水文資料。林一山,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毛澤東同林一山討論了綜合利用長江流域的水利資源問題。從而,一個修建三峽大壩和南水北調的構想,漸漸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當時,毛澤東凝視著那張治理長江的規劃圖,舉起右手,在地圖上劃了一個圓圈,問道:“修這么多水庫,都加起來,你看能不能抵上三峽一個水庫呢?”
林回答說:“抵不上。”
毛澤東指著三峽口說: “那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 畢其功于一役呢?就是說先修那么一個三峽水庫,怎么樣?”
這是一個驚世駭俗的設問!
1954 年 11 月,毛澤東在廣州討論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初稿)》。
在一次會議上,毛澤東說: “要把三峽工程列入計劃,但按照我們現在的物力、財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計劃,只能列入長期計劃。我是看不到了。”這時,毛澤東對在場的鄧力群說:“將來建成時,要寫一篇祭文告訴我。”
如今,歷史證明了毛澤東的科學預見:自 1957 年 10 月 15 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之后, 現在長江上已有無數座 “長虹” 飛越天塹了!而被稱之為 “世紀工程”的三峽大壩,從 1994 年動工,歷時 12 年,于 2006 年 5 月全線建成。毛澤東 50 多年前的“三峽夢”——“高峽出平湖”,終于變成了光輝的現實!
如果在險峻的巫峽上筑起大壩,對巫山望霞峰上的神女來說,該不會有什么影響吧?而當你看到這樣巨大的變化,一定會驚奇吧!詩人借神話傳說中的神女出場作證,其意趣之高遠,詩味之雋永,真是匪夷所思,教人拍案叫絕。
這首詞作,還有一個“一盒三五牌香煙換來一幅墨寶”的故事呢。
1961 年 9 月,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第二次訪華。
9 月 23 日晚上,毛澤東在武昌東湖會見蒙哥馬利,并共進晚餐。蒙哥馬利送給毛澤東一盒“三五牌”香煙。
24 日下午,毛澤東和蒙哥馬利再一次會談,又邀請蒙哥馬利去游長江。毛澤東游了一個多小時。
夜晚,蒙哥馬利正準備行裝,打算第二天啟程回國,毛澤東前來看望。
毛澤東對他說:“為你送行,送給你一件禮物。”說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張折疊的宣紙。
陪同人員告訴蒙哥馬利: “這是主席1956年寫的一首詩, 叫 《水調歌頭·游泳》 。主席親筆寫了自己的詩詞送給外國客人是極罕見的事情。這是主席早晨四點鐘起床后寫的,上面還飄著墨香呢!主席不但署了名,而且還寫了‘蒙哥馬利元帥’。”這幅 《水調歌頭·游泳》 手書, 也許是英國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件毛澤東書法作品。
蒙哥馬利端詳著遒勁有力的漢字,喜出望外,連聲向毛澤東道謝,握著毛澤東的手久久沒有放開。毛澤東說:“不要忘了,我們還要在長江進行游泳比賽呢 !”
如果說,《游泳》是毛澤東為了國家發展大計,要求徹底改變長江“天塹”的交通狀況,變水患為水利,那么《送瘟神》則是他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要求盡快消滅威脅人民健康的疾病,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使廣大農民走上幸福的康莊大道。
1958 年 6 月 30 日,在杭州西子湖畔劉莊,毛澤東坐在一張藤椅上,看著當天的《人民日報》,有一篇報道吸引了他的注意,這就是題為《第一面紅旗——記江西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的長篇通訊,還同時配發了《反復斗爭,消滅血吸蟲病》的社論。
毛澤東仔細地看了又看,心情激動。
三年前,正值農村夏收夏種的大忙季節,毛澤東從北京出發,一路南行,調查訪問,了解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
他來到浙江的余杭地區, 看見池塘邊的一株老樟樹下, 一個農民仰天躺在那里,腹部鼓脹,頸部粗腫。警衛人員上前問他,那農民流著眼淚說:“好不容易盼到解放,土改分得了田地,可惜好日子不長,自己得了這‘鼓脹病’,有田不能種,成了廢人!”他聲淚俱下,極端難過。
毛澤東聽了,心情十分沉重,對警衛人員說:“血吸蟲病對人民的危害很大,一定要想法幫助人民解除苦難,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
由于毛澤東的重視,中央血防小組和國務院衛生部,先后多次組織專家考察團去余杭、余江搞血防工作。江西省衛生廳也幾次抽調醫生到余江去免費為疫區人民治病。
經過多種試驗,余江人民終于找到了填舊溝、開新溝,徹底消滅釘螺,根絕血吸蟲病的措施。
這對毛澤東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訊!
毛澤東興奮不已,欣然作詩《送瘟神》: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其 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 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送瘟神”,就是把舊時傳說中散布瘟疫的惡神送走。
這首“連章體”律詩成于 7 月 1 日,恰是中國共產黨誕辰 37 周年。
此時此刻的毛澤東,心情激動,以至于浮想聯翩,一夜無眠。
舊社會,血吸蟲病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再多的青山綠水也是枉然,即使有像三國華佗那樣的名醫,對小小的血吸蟲也無可奈何。因為反動統治者都以榨取勞動人民的血汗為滿足,根本不關心百姓疾苦,不會去治理“小蟲”的問題。
由于血吸蟲的危害, 成千個村莊野草叢生, 到處是衰弱不堪的病人, 糞便滿地;上萬個家庭蕭條冷落,只聽到冤死的鬼魂在哀鳴。
據 1958 年 6 月 30 日《人民日報》報道:余江縣藍田坂方圓五十里,過去由于血吸蟲病為害,在近五十年內,三千多人因患血吸蟲病死亡,有二十多個村莊完全毀滅,有一萬四千多畝田地變成了荒野。
千村薜荔,萬戶蕭疏,就是這種事實的高度概括。它既是疫區慘狀的寫照,也是舊中國廣大人民受難的縮影。
這時,思緒萬千的詩人,詩情插上翅膀,飛天巡河,神游大地,縱覽無限宇宙,在太空中遇見牛郎。牛郎是民間之神,百姓之神。他自然關心他的家鄉,打聽瘟神為害的情形。那也只能回答他:時間之波盡管逝去,人民悲哀、瘟神得意的情形,仍然同你在家鄉時一樣,一直在繼續啊!
在苦難中煎熬的人民,何時才有出頭之日?
來了!毛澤東來了,共產黨來了!
走了!小蟲走了,災難走了!
在社會主義社會,陽光明媚的華夏大地,到處都是春風吹動的楊柳;六億中國人民,個個都是唐堯虞舜那樣的賢能之人。
春天的蓬勃生機, 象征新中國的欣欣向榮, 與舊中國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毛澤東用“堯舜”來歌頌當家作主、勤勞勇敢的六億中國人民,對勞動人民的首創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智慧非凡的炎黃子孫,敢于戰天斗地,讓春雨隨著我們的心意翻作波浪,讓青山按照我們的愿望變為橋梁。
人民群眾劈山治水,改造河山,這是何等的聲威!
在高與天連的五嶺山上,銀鋤起落,這是何等的豪情!
三河岸邊,鐵臂揮舞,使大地搖撼,這是何等的聲勢!
在大智大勇的中國人民面前,小小蟲疫,何足懼哉!
這時,瘟神無路可逃,只能讓我們焚化紙船,點燃蠟燭,送他“上天”!
在詩歌藝術的土壤里,浪漫主義是不會凋謝的奇葩,現實主義是永遠鮮活的常青樹。《送瘟神》是毛澤東詩詞中,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又一杰作!
《送瘟神》前后兩首,如同兩幅對比鮮明的畫卷:前者陰暗凄苦,后者春光明媚;前者沉郁悲憤,后者昂揚豪放。二者相連,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強烈對比中獲得良好的審美效果。
詩人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讓科學與神話聯姻,“坐地”“巡天”,出入古今,看大千世界,聽宇宙來風,見牛郎,送瘟神,靜態動化,物態人化,悲人民之所悲,樂人民之所樂,盡顯奇思壯采。
1956年12月, 毛澤東曾對人說: “韓愈很會寫文章, 他寫的文章有兩篇是好的,有一篇是《送窮文》。我們也要寫《送窮文》,中國幾十年才能把窮鬼送走。”
兩年之后,毛澤東就寫下了這兩首詩歌,真可謂珠聯璧合,異曲同工。
作為人民的領袖, 毛澤東不僅關心祖國的經濟建設, 同樣關心國防和軍隊建設。在他的詩詞中,有一首題為《八連頌》的雜言詩,寫得極具特色,詩趣盎然,民歌風味十分濃郁。
雜言詩
八連頌
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么?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
拒腐蝕,永不沾。因此叫,好八連。解放軍,要學習。
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
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
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舊中國的上海,是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作風的“大染缸”。帝國主義分子曾經斷言:中國共產黨將在這個“大染缸”中變黑、爛掉。1949 年 5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八連進駐上海最繁華的地段——南京路。經過十幾年的考驗,這個長居鬧市的連隊一塵不染,克己奉公,熱愛人民,受到了群眾的高度贊揚。
1963 年 4 月 25 日, 國防部發布命令, 授予該連 “南京路上好八連” 的光榮稱號。這年“八一”建軍節之際,毛澤東揮筆寫下了《八連頌》,熱情謳歌好八連的英雄事跡,頌揚他們 “拒腐蝕,永不沾” 的高貴品格??。從此,一個學習好八連的熱潮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詩一開篇,就高調唱頌:南京路上的好八連的英名傳遍天下。然后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 贊揚解放軍八連的干部和戰士堅強的革命意志。 為什么能做到這樣呢?其根本原因,就是:一切為了人民!
毛澤東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告誡全黨:要防止因勝利而驕傲、以功臣自居、停頓起來不求進步、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等情緒的滋長,要警惕別人用糖衣炮彈的攻擊。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因而,毛澤東向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提出了向好八連學習的要求:“解放軍,要學習。 全軍民, 要自立” 。 學習和自立的目的, 就是要抵御外界的各種壓力和侵蝕。詩人連用了八句以鋪排的手法, 號召全國軍民要做到 “八不怕” 。 做到了八不怕,我們就能戰勝一切敵對勢力,像參天傲霜的松柏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在接下來的詩句中,毛澤東進一步要求廣大軍民要“紀律好,軍事好,政治好,思想好”。這樣,才能分清是非,紀律嚴明,作風過硬,增強團結。這是全詩的重點。
最后,以“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作為全詩的結束,警策、有力,落地有聲,蘊含著深邃的革命哲理,鼓舞著幾代中國軍民。
《八連頌》是一曲中國共產黨思想和作風建設的贊歌,是一曲人民軍隊革命精神和光輝形象的贊歌!
紅日從韶山升起,詩魂似鯤鵬展翅。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雖然已經離開他深深眷戀的這片熱土,但他的思想,他的詩詞,已經融進華夏大地,匯入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歲月遷延,不會磨滅毛澤東的詩篇,時光流逝,無法掩沒詩人的光輝!
在毛澤東為我們留下的巨大精神寶庫中,有一部輝煌的著作叫 “毛澤東詩詞” !
數十年來,毛澤東詩詞一版再版,截止 20 世紀末,已被翻譯成各種民族語言文字在全世界傳播。
著名詩人臧克家說: “毛澤東詩詞是一座埋藏深厚的大金礦”,“不論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影響之大,無與倫比”,“毛澤東詩詞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
著名詩人賀敬之說: “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藝術結晶” ;“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史詩”。
著名毛澤東研究專家、曾經在毛澤東身邊工作 17 年的逄先知說:“毛澤東詩詞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時代精神。他為當代詩詞創作和革新提供了范例。”
毛澤東詩詞,影響著中國,影響著世界,成為中國詩歌史乃至世界詩歌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上一篇: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
下一篇:風景這邊獨好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