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高地
一次,與著名作家胡平聊天。說到中部崛起,胡先生的觀點是,中部六省,在中國歷史中,就是中原。古人講“逐鹿中原”,就是在中部這片土地上爭奪控馭國家的權力。中國的國運,與中部緊密相連。中部興則中國興,中部塌陷則國運呆滯。胡平是我老友,平生好作驚人語。但此一觀點,雖然驚人卻并不偏激。
中部六省橫跨長江、黃河。中華民族的兩大文明在這里風雷激蕩、交匯融合。自周以降乃至民國,多少改朝換代的悲喜劇在這片土地上演,多少扭轉乾坤的大英雄在這里誕生。歷史中有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能工巧匠、道客禪師,在這里留下不可磨滅的遺蹤。現實中的改革人物、商界巨擘、科技精英與文藝大師,又給我們時代留下多少新的佳話。古人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完全可以驕傲地說,在中國歷史上領風騷的人物,是我們中部地區的土特產。
有一次,與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先生談文化問題,我對他在大學中率先成立國學院表示敬佩。我脫口說出兩句話“亡國必先亡文化,興國必先興人才”。他非常贊同。現在,將這兩句話套用于中部地區,同樣適合。
在歷史中,中部從來就是中國的人才高地。因為有了人才,中部才有了讓人景仰的歷史高度與政治神話。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是兩種不同的人才。但廟堂與江湖,并不一味地對立,兩者常常可以互換。說到這一點,我想到安徽,揭竿而起推翻秦暴政的帶頭人,是安徽的陳勝、吳廣,這兩人是文盲,是地道的農民。他們之后過了千余年,出了一個朱元璋,同樣是文盲、是農民,結束元朝統治而開創大明王朝。朱元璋之后又過了六百余年,他老家鳳陽的小崗村農民,秘密“分田到戶”,干起了大包干。正是這幾十位農民的叛逆與自救,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如今已歷三十年,中國發生了數千年未有的變化……
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看,陳勝、吳廣、朱元璋以及小崗村的農民,他們雖然都是文盲,但都是推動了歷史前進的人才,而同屬于中部的楚莊王、曹操、武則天、張居正、曾國藩、黃興、毛澤東等人,這些胸富韜略的領袖,就更是改寫歷史的偉大人物了。
2009年3月10日
上一篇:熊召政《我們的懷念》
下一篇:熊召政《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