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后無方: 李傕、郭汜之亂》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起初,呂布勸王允把董卓的部下全部殺死,王允說:“這些人沒有罪,不能處死。”呂布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給朝中大臣及統兵將領,王允又沒有答應。王允一向把呂布視為一員武將,不愿他干預朝政。而呂布認為自己誅殺董卓有功,到處夸耀。呂布屢次失望,心中逐漸不高興。王允性情剛直方正,嫉惡如仇,當初因為畏懼董卓,不得不委曲低頭。董卓被誅之后,他自認為不會再有什么禍難,頗為驕傲,因此部屬們對他并不十分擁戴。
王允起初曾與士孫瑞商議,特別下詔赦免董卓屬下的將領及士兵。接著又感到遲疑,說到:“部將們只是遵從主人的命令,本無罪可言。如今要把他們作為惡逆之人予以赦免,恐怕反會招致他們的猜疑,并不是令他們安心的辦法。”因而沒有頒布赦書。后又商議全部解散董卓所統率的軍隊。有人對王允說:“涼州人一直害怕袁紹,畏懼關東的大軍。如今若是一旦解散軍隊,打開函谷關,董卓的部下一定會人人自危。可任命皇甫嵩為將軍,率領董卓的舊部,并留駐陜縣以進行安撫。”王允說:“不然,關東的義兵將領與我們是一致的,現在如果再將大軍留駐陜縣,扼守險要,雖然安撫了涼州人,卻會使關東將領起疑,這是不行的。”
當時,百姓中盛傳要殺死所有的涼州人,于是那些原為董卓部下的將領驚恐不安,全都控制住軍隊,以求自保。他們還相互傳言:“蔡邕只因受過董卓的信任和厚待,尚且被牽連處死。現在既沒有赦免我們,而又要解散我們的軍隊。如果今天解散軍隊,明天我們就會成為任憑宰殺的魚肉了。”呂布派李肅前往陜縣,宣布皇帝詔命,誅殺牛輔。牛輔等率軍迎擊李肅,李肅戰敗,逃回弘農,被呂布處死。牛輔心中惶恐不安。恰巧遇上軍營中無故發生夜驚,牛輔想棄軍逃走,被左右親信殺死。李傕等回到大營時,牛輔已死,李傕等無以依靠,便派使者前往長安請求赦免。王允回答說:“一年之內,不能發布兩次赦免令。”拒絕了他們的請求。李傕等更加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打算解散軍隊,各人分別走小路逃回家鄉。討虜校尉、武威人賈詡說:“如果你們放棄軍隊,孤身逃命,只需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捉起來,不如大家齊心合力,西進攻打長安,去為董卓報仇。如果事情成功,可以擁戴皇帝以號令天下,如若不成,再逃走也不遲。”李傕等同意。于是一起宣誓結盟,率領著數千人馬,晝夜兼程向長安進發。王允知道胡文才、楊整修都是涼州有威望的人物,便召見胡、楊二人,想讓他們去東方會見李傕等人,解釋誤會。可是王允在面見他們時,并沒有和顏悅色,而是說:“這些潼關東面的鼠輩,想要干什么?你去把他們叫來!”因此胡文才和楊整修去見李傕等人,實際上是把大軍召回長安。
李傕沿途招集人馬,等到達長安時,已有十余萬之眾。他們與董卓舊部樊稠、李蒙等會合,一起包圍了長安。長安城墻高大,無法進攻。守到第八天,呂布屬下的蜀郡士兵叛變。六月,叛軍引李傕部隊入城,李傕等放縱士兵大肆搶掠。呂布與李傕等在城中交戰不勝,便率領數百名騎兵,把董卓的頭顱掛在馬鞍上,突圍出走。他在青瑣門外停馬,招呼王允一起逃走,王允回答說:“如果得到社稷之靈保佑,國家平安,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此愿不能實現,那么我將為之獻出生命。如今皇帝年齡幼小,只能倚仗著我,遇到危險而自己逃命,我不忍心這樣做。請勉勵關東的各位將領,常將皇帝和國家大局放在心上。”太常種拂說:“身為國家大臣,不能禁止暴力,抵御凌辱,致使刀槍指向皇宮,還想逃到哪里!”于是奮戰而死。
李傕、郭汜等駐扎在南宮掖門,殺死太仆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人,官吏和百姓被殺一萬余人。尸體散亂地堆滿街道。王允扶著獻帝逃上宣平門,躲避亂兵。李傕等人在城下伏地叩頭,獻帝對李傕等人說:“你們放縱士兵,想要做什么?”李傕等說: “董卓忠于陛下,卻無故被呂布殺害,我們為董卓報仇,并不敢做叛逆之事,待到此事了解之后,我們情愿到廷尉那里去領受罪責。”李傕派兵圍住宣平門樓,聯名上表,要求司徒王允出面,問道: “太師董卓有什么罪?”王允被逼無奈,只好走下樓來面見李傕等人。朝廷大赦天下。任命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為中郎將。李傕等逮捕司隸校尉黃琬,將他處死。
起初,王允任命同郡人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李傕等要殺死王允,又恐怕他們起兵反抗,于是先要獻帝征詔宋翼、王宏。王宏派人對宋翼說: “郭汜、李傕因為我們兩個在外握有兵權,所以不敢殺害王允。如果今日應召,明日就會全族被害,你有什么辦法嗎?”宋翼回答說: “雖然禍福無法預料,然而皇帝的詔命是不能違抗的。”王宏的使人說: “關東諸州、郡的義兵象滾水沸騰,想要誅殺董卓,如今董卓已死,他的黨羽容易制服。如果起兵一同討伐李傕等人。與關東諸軍相互呼應,正是轉禍為福的上策。”宋翼不同意,王宏孤立不能成事,于是雙雙接受征召。李傕逮捕王允、宋翼、王宏,一齊處死。王允的家小也都被殺死。王宏臨死之前辱罵: “宋翼,你這個沒用的腐儒,真不足以與你商議國家大事!”李傕把王允的尸體放置在鬧市之中,沒人膽敢前去收尸。王允從前的部屬、平陵縣縣令京兆人趙戩,放棄官位,將王允的尸體收葬。當初,王允將討伐董卓的功勞全都歸于自己。由于士孫瑞的功勞歸給了王允,沒有封侯,因而這次能幸免于難。
李傕等任命賈詡為左馮詡,想封他為侯爵。賈詡說:“我提出的只是救命之計,有什么功勞!”堅決辭讓不受。李傕又任命他為尚書仆射,賈詡說: “尚書仆射是宮廷的主要官員,為天下所矚目,我平素名望不重,不能使人心服。”于是任命賈詡為尚書。
呂布途經武關到南陽投奔袁術,袁術待他十分優厚。呂布認為自己殺死了董卓,對袁家有功,因此放縱部下士兵搶掠,袁術對此不滿,呂布覺察后,心不自安,便離開袁術,去河內投奔張楊。李傕等人懸賞捉拿呂布,形勢很緊,呂布又從張楊處逃走,改投袁紹。
九月,任命李傕為車騎將軍,兼任司隸校尉,假節; 任命郭汜為后將軍,樊稠為右將軍,張濟為驃騎將軍,都封為侯爵。李傕、郭汜、樊稠掌管朝政,張濟出京,率軍駐在弘農郡。
起初,董卓入關后,勸說韓遂、馬騰等人一起抗關東討伐董卓的聯軍,韓遂、馬騰率軍前赴長安。他們到達長安時,正趕上董卓被殺。李傕等便任命韓遂為鎮西將軍,派他返回金城; 馬騰為征西將軍,率軍前去駐守郿縣。
十二月,太尉皇甫嵩被免職,任命光祿大夫周忠為太尉,參與主持尚書事務。李傕、郭汜之亂完全由王允失策而激出。呂布要求對董卓部殺盡斬絕,固然不可取,赦免之策、安撫之法、權宜之計策是完全正確的,所謂首惡必懲,脅從者不問。應當孤立一小撮,不該打擊一大片。王允謀誅董卓,出手非凡,而善后無方,議論迂腐,判斷失誤; 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安撫董卓部將的良機,終于釀成危局。
賈詡之策,確為自救良方,為李傕、郭汜指引迷途津梁,其韜略思維的邏輯一是努力形成集團力量,營造整體優勢,以加強打擊的力量。二是凡事要有嘗試的決心,尤其這種嘗試本身不帶來任何損失,不能失去任何可以利用的機會。
王允最后不免于殺身滅族之禍,還與宋翼、王宏有關,宋翼為腐儒,不知變通,王宏有見識,而無獨斷。因此,這些人避免不了本可化解的滅頂之災。
上一篇:《善于擇主,明于去就》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塞源止流:吳主封兒子孫霸為魯王》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