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曉日
九華十景之一。天臺峰突兀云表之上,聳立在九華主峰之中,是朝拜地藏“圣跡”之處。白天,佇立于天臺捧日亭,環顧九十九峰,鳥瞰群山如兒孫繞膝;云海騰涌、瑰麗壯觀。尤其五更觀日出,勝似泰山日觀峰。故稱天臺曉日。有“九十蓮花一齊笑,天臺人立寶光中”詩名贊譽。天臺峰位于九華極頂,又稱天臺正頂。海拔1320米,低于十王峰,峰頂有一巨巖,猶如巨龍橫臥,稱青龍石。龍尾直抵十王峰,龍頸上有古剎天臺寺,渡仙橋連接兩峰。東稱龍頭峰又名玉屏峰,石色青藍故名青龍背;由南向北伸延50米,稱龍珠峰,又名天臺岡。龍頭峰頂有捧日石亭,可觀天臺四周勝景。前有香爐峰,兩旁有鐘峰、鼓峰各侍。龍頭峰下有一對蠟燭峰前后而立,峰頂長有小松,如同燭焰升輝。天臺峰崖有“一覽眾山小”、“龍華之氣”、“至圣光天老祖”等雄渾遒勁的摩崖石刻。附近有朝陽庵、半山寺、觀音峰、古拜經臺、大鵬聽經石、金龜朝北斗地藏禪林等景點。
〔古詩文賞析〕九華天臺峰新晴曉望 宋·吳潛
一蓮峰簇萬花紅,百里春陰滌曉風。
九十蓮華一齊笑,天臺人立寶光中。
天臺觀日出,是游覽九華山的 一項重要內容。寫日出的詩,自古及今,不勝枚舉。這首詩與天臺曉日之景相關,卻避開正面描寫,著重把筆墨放在日出的光色效果之上。
“一蓮峰簇萬花紅,百里春陰滌曉風。”首二句從宏觀上寫出日出時剎那間的感受:太陽一出來,立刻,九華群峰簇擁著天臺峰,象被催開了的萬朵蓮花,紅彤彤的一片輝煌燦爛的壯麗景象。剛才還籠罩著群峰的陰云為曉風蕩滌,環顧左右,百里之內都顯得格外清新明朗,使人的精神為之一振。
“九十蓮華一齊笑,天臺人立寶光中”。九華山有“有名之峰九十九,無名之峰九十九”之說,這里,詩人以整數稱之。在詩人的眼中,這些如蓮花盛開的山峰似乎一齊在含著笑意,在朝陽之中顯得更加嫵媚多姿。顯然,非山在笑,而是詩人由日出而產生的興奮愉快,移情入景,產生的一種審美感受。結句“寶光”,又名“佛光”,是一種難得一見的自然美景。由日光的衍射作用而形成紅、黃、橙、綠的彩色光環,閃閃耀眼,人與附近景物俱映于光環之內。九華山是佛教勝地,佛光為它增添了神秘感,在佛光出現的剎那,當你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來觀看體驗時,似乎能夠產生一種大徹大悟之感。當你感到自己也在佛光的籠罩下時,身處其間,感到宇宙的博大廣闊,而佛正把你置于自己的佑護之中,難道你不會產生一種幸福之感嗎?“人立寶光中”,不僅僅是絕美的景致,是造化的力量,而且充分領略其內在的精神,會有一種更深切的感動。
(周家群)
〔現代散文〕 從地藏寺后小門上天臺最高處——云峽。兩塊巨大巖石,并峙如門,只容一人通行。右邊巖石上鐫有“云峽”二字,左邊巖石橫斫“一線天”三字。在此看日出,觀云海,尤為瑰麗,壯觀,故爾“天臺曉日”勝景,乃為九華十景之一。太陽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樣,在它萌芽的瞬息,都不易被人們看到;天臺日出是如此,必須在晴朗的五更天才能看到瞬息變化的旭日。因此,看日出的游人頭天都宿在古拜經臺,第二天天還未亮就穿著棉衣,手拿電筒或點燃的松枝,互相攜著手來到天臺絕頂上,有的坐在青龍背,有的倚靠捧日亭。這時,四周一片漆黑,只有東方的啟明星在晶亮地眨著眼睛。漸漸地,東方盡處一絲微光初露,云海蒼茫,橫無際涯,幾點蒼山如島嶼露出海面,風止波平,萬籟無聲。慢慢地,東方微光愈來愈亮,形成一條暗紅色的長帶,又漸次擴大,如同一塊彤云,山峰也由黑變青、變黃、變紅,顯露出半明半暗的瑰麗景象。而東方天際開始進出一絲金色光芒,光芒下又露出一條橙黃色短線。一會兒,短線變似眉痕,漸漸呈光彩繽紛的半圓形,越來越圓,漸呈桔紅色,狀如宮燈,圓滾滾的紅球邊緣上鑲著金色光環,一眨眼光環消失,光度遽然增強,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染紅了茫茫的云海,染紅了無際的碧空,染紅了重重疊疊的山巒,也染紅了在天臺觀日出的游人的面龐。人們似乎看到了火、熱、生命,光明一起來到了人間。
這種瞬息即變的日出美景,使人感到清新,快慰。
(個竹)
〔民間文學〕 在很久很久以前,九華山連續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雪,地面上的積雪很深很深,山上的野獸都快死光了,人也只能靠平時積存下來的一點東西度日子。
有一位老獵人,平時打獵,腌了一些野獸肉,大雪封了山,他就只好靠這些腌肉度日子。這天,老獵人正在家吃獐子肉,突然一只蒼鷹飛到跟前,苦苦哀求老獵人說:“老爺爺,行行好吧,我餓極了,給我點獐肉吃吧!”老人看它可憐兮兮,就分了一半獐肉給老鷹吃了。第二天,老人在吃兔子肉,那老鷹又飛來了,乞求老人說:“老爺爺,我又餓了,求求您再給我一點兔肉吃吧。”老人又給了老鷹吃了一些兔子肉。老鷹吃完后,感激地飛走了。眼看老獵人的東西就要吃完,只剩下半邊鹿肉了,雪還在不停地下,老人想,這點鹿肉留著慢慢吃完吧,剛想吃,老鷹又飛來了,老人說:“我只剩下這一點了,吃完了就沒有了。”沒想到老鷹纏著老獵人不放,非要吃不可。老人奈何不了它,還是給了一小塊鹿肉給它吃了,誰知這老鷹,突地展翅飛起,又猛地撲下,伸出爪子把老人剩下的一點鹿肉全抓走了。第二天,老獵人剛剛開門,老鷹早就等在門口了,又吵著要吃東西,老人說:“我沒有東西吃了,你快走吧。”老鷹盯著老人,忽然說:“石壁前有一只大野豬,被雪埋著,你跟我來,我們一起去把它吃了吧。”老人拿了 一根拐杖,踩著厚厚的積雪,一步一步地向石壁走去。老鷹高興極了。老獵人問:“野豬在哪里呀?”老鷹哈哈大笑說:“你這個傻老頭子,哪有什么野豬,野豬就是你呀! 說完就要吃掉老人。老人知道上當了,心里狠狠地罵道:你這黑良心的畜生,恩將仇報,看我不打死你。口里卻說道:“好吧,讓我把衣服脫掉,好讓你吃個痛快。”老鷹等老人把衣服脫掉了,馬上朝老獵人撲去,老獵人猛地舉起拐杖,老鷹哪里知道,這拐杖就是土銃,只聽“叭”地一聲巨響,老鷹扭頭朝回就飛,不料一頭撞在石壁上,再也動彈不得。不久老鷹變成了石頭,這就是有名的“老鷹趴壁”。
還有個傳說,說這老鷹是個妖鷹,并不怕老獵人的土銃,正要吃老獵人的時候,觀音菩薩經過這里,用手一指,一道銀光,老鷹一下定在石壁上。老鷹苦苦哀求菩薩饒命,觀音說:“你要改邪歸正,就趴在石壁上,好好聽經,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后,地藏釋你西游。”老鷹立即化成巨石。因而這塊石頭又叫“大鵬聽經石”。
(湯莉 整理)
上一篇:描寫《大龍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天寧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