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下傳·《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譯文】《周易》的興起,大概在殷商之末的中古時代吧?創作《周易》的人,大概心懷憂患吧?因此,《履》卦(說明小心履禮),是樹立道德的初基; 《謙》卦(說明行爲謙虛),是施行道德的柯柄;《復》卦(說明回復正途),是遵循道德的根本;《恒》卦(說明守正有恒),是鞏固道德的前提;《損》卦(說明自損不善),是修美道德的途徑;《益》卦(說明施益于人),是充裕道德的方法;《困》卦(說明遭困守操),是檢驗道德的準繩;《井》卦(說明井養不窮),是居守道德的處所;《巽》卦(說明因順申命),是展示道德的規範。《履》卦,教人和順小心而行走到目的地;《謙》卦,教人要謙虛纔能被尊崇而光大其德;《復》卦,教人針對微小的徵兆辨析事物的善惡 (及早回復正道);《恒》卦,教人在正邪相雜的環境中恒久守德而不厭倦;《損》卦,教人先爲自損之難而后成獲益之易;《益》卦,教人施益于人長久充裕己德而不虛設其益;《困》卦,教人在困窮時守正而求得亨通;《井》卦,教人居得安適的處所而能廣爲遷施惠澤;《巽》卦,教人順勢稱揚號令而不自我顯露。《履》卦的道理可以用來和順小心地行走,《謙》卦的道理可以用來控制禮節,《復》卦的道理可以用來自我省知得失,《恒》卦的道理可以用來始終不移地純一守德,《損》卦的道理可以用來自損不善、遠離禍害,《益》卦的道理可以用來益人益己、廣興福利,《困》卦的道理可以用來處困守操,不怨天尤人,《井》卦的道理可以用來廣養萬物、辨明道義,《巽》卦的道理可以用來順勢利導、行使權力。
【注釋】①《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興,興起;中古,指商末時期,即第十一章所云“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這兩句是《繫辭傳》作者推測《周易》的成書年代。《正義》:“《易》之爻卦之象,則在上古伏犧之時,但其時理尚質素,圣道凝寂,直觀其象足以垂教矣,但中古之時,事漸澆浮,非象可以爲教,又須繫以文辭,示以變動吉兇,故爻卦之辭起于中古。”又曰:“《周易》起于文王及周公也,此之所論,謂《周易》也。”案,《集解》引虞翻曰:“興《易》者,謂庖犧也”,“庖犧爲中古,則庖犧以前爲上古”。可備一說。②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是推測《周易》作于“中古”衰世,故作者多有憂患,與前章“其衰世之意邪”正合。《正義·卷首》:“史遷云‘文王囚而演《易》’,即是‘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案,舊說以爲周文王作卦爻辭,固未必然;但《繫辭傳》推測《周易》興于商末周初,作《易》者流露憂患思想,實可參攷。③《履》,德之基也——《履》,六十四卦之一,象徵“小心行走”,含有遵循禮制而行的意義(見該卦譯注);人能遵循《履》道,則可防範而不違禮,故為“立德之基”。案,此下三陳九卦,說明《周易》爲“修德防患”之作,以證上文所云“作《易》者有憂患”。《正義》:“六十四卦悉爲脩德防患之事,但于此九卦最是脩德之甚,故特舉以言焉。”又曰:“爲德之時,先須履踐其禮,敬事于上,故《履》爲德之初基也。” ④《謙》,德之柄也——《謙》,六十四卦之一,象徵“謙虛”(見該卦譯注);人能行謙,猶如把握道德有了“柯柄”,故謂“德之柄”。《正義》:“若行德不用謙,則德不施用,是謙爲德之柄; 猶斧刃以柯柄爲用也。”⑤《復》,德之本也——《復》,六十四卦之一,象徵“回復”,含有“歸復陽剛正道”的意義(見該卦譯注);人能歸復善道,則爲進德的根本。陸九淵曰:‘復者,陽復,爲復善之義”,“知物之爲害而能自反,則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進德,則沛然無它適矣。故曰‘《復》,德之本’也。”(《陸九淵集·語錄上》) ⑥《恒》,德之固也——《恒》,六十四卦之一,象徵“恒久”,含有“恒久守正”之義(見該卦譯注);人以恒心守持正道,則道德能固。《正義》:“爲德之時,恒能執守,始終不變,則德之堅固。” ⑦《損》,德之脩也——《損》,六十四卦之一,象徵“減損”,有“自損不善”之義(見該卦譯注);人能自損不善、減抑忿欲,必可脩美道德。《集解》引荀爽曰:“徵忿窒欲,所以脩德。”⑧《益》,德之裕也——《益》,六十四卦之一,象徵“增益”,含有“施益于人”之義(見該卦譯注);人能施益于外,則可充裕己德。《韓注》:“能益物者,其德寬大也。” ⑨《困》,德之辨也——《困》,六十四卦之一,象徵“困窮”,含有“處困守正”之義(見該卦譯注);人于困窮之時,適可分辨、檢驗其是否固守德操,故云“德之辨”。《集解》引鄭玄曰:“辯,別也。遭困之時,君子固窮,小人窮則濫:德于是別也。”《正義》:“若遭困之時,守操不移,德乃可分辨也。”案,“辨”字,鄭氏作“辯”,《釋文》所出同,兩字音義并通。⑩《井》,德之地也——《井》,六十四卦之一,象徵“水井”,含有“井養不窮”之義(見該卦譯注);人能遵循“井養”之道,則爲居守美德之所。《集解》引姚信曰:“井養而不窮,德居地也。”(11)《巽》,德之制也——《巽》,六十四卦之一,象徵“順從”,含有“因順申諭命令”之義(見該卦譯注);人能因順申命,則可展示道德、立其規範,故曰“德之制”。“制”,此處猶言“制立規範”。《正義》:“《巽》,申明號令,以示法制,故可與德爲制度也。”案,以上首陳九卦,立義于“德”,《正義》曰:“明九卦各與德相爲用也。”又,《重定費氏學》云:“(《履》、《謙》、《復》)三者進德之大端也,《恒》、《損》、《益》三卦申言持身之道,《困》、《井》、《巽》三卦申言涉世之方。”可資參攷。(12)《履》,和而至——至,猶“到達”。《履》卦教人小心行走、和順不違禮,故可踐行而至于終點,猶行事可達到目的。《韓注》:“和而能至,故可履也。”(13)《謙》,尊而光——《謙》卦教人謙虛,謙以接物,故受人尊崇而其德愈爲光大。《正義》:“以能謙卑,故其德益尊而光明也。”(14)《復》,小而辨于物——小,指微小的徵兆。《復》卦教人察知善惡、及早回復善道,故旨在辨析事物的細微徵兆,知不正則速改。《正義》:“言《復》卦于初細微小之時,即能辨于物之吉兇,不遠速復也。”(15)《恒》,雜而不厭——雜,指正邪相雜。《恒》卦教人守操有恒,故雖處正邪相雜之時,亦能長守正道而不厭倦。《正義》:“言《恒》卦雖與物雜碎并居,而常執守其操,不被物之不正也。” (16)《損》,先難而后易——《損》卦教人自損不善而獲益,自損則“先難”,獲益則“后易”。《正義》:“先自減損,是先難也;后乃無患,是后易也。”(17)《益》,長裕而不設——裕,見前注;設,虛設,指廣施其益而不虛設。《益》卦教人施益他人,故己德長裕而其益不虛設。《韓注》:“有所興爲,以益于物,故曰‘長裕’;因物興務,不虛設也。”(18)《困》,窮而通——《困》卦教人處窮守正以致通。《正義》:“言《困》卦于困窮之時而能守節,使道通行而不屈也。”(19)《井》,居其所而遷——遷,指遷施其澤、利惠于人。《井》卦教人效“井養”之功,故能居其所而遷施潤澤。《正義》:“言《井》卦居得其所,恒住不移,而能遷其潤澤、施惠于外也。”(20)《巽》,稱而隱——稱,揚也,猶言“申命”;隱,藏也,指不自顯露。《巽》卦教人因順申命,故能稱其令而不露其威,即“因勢利導”之義。《韓注》:“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也。”《正義》:“言《巽》稱揚號令,而不自彰伐而幽隱也。”案,以上再陳九卦,進一步申明諸卦的性質,《正義》云:“辨九卦德性也。”(21)《履》以和行——以,猶“可”也。《履》卦之用,在于小心和順、循禮而行,即上文“和而至”之義。《集解》引虞翻曰:“禮之用,和爲貴。”故“以和行”也。(22)《謙》以制禮——制,猶言“控制”,指《謙》卦之用,可以控制禮節、謙虛待物,即上文“德之柄”之義。《正義》: “性能謙順,可以裁制于禮。” (23)《復》以自知——《復》卦之用在于審知不善以復正道,即上文“小而辨于物”之義。《集解》引虞翻曰:“有不善未嘗不知,故曰‘自知’也。”(24)《恒》以一德——《恒》卦之用,在于守正不移、恒一其德,即上文“德之固”、“雜而不厭”之義。《正義》:“恒能終始不移,是純一其德也。”(25)《損》以遠害——《損》卦之用,在于自損不善以修身避害,即上文“德之脩”之意。《韓注》:“止于修身,故可以遠害而已。”(26)《益》以興利——《益》卦之用,在于益人益己、人己兩全其利,即上文“德之裕”、“長裕而不設”之義。《正義》:“既能益物,物亦益己,故‘興利’也。”(27)《困》以寡怨——《困》卦之用,在于處窮守德而不怨,即上文“德之辨”之義。《正義》:“遇困守節不移,不怨天不尤人,是無怨于物,故‘寡怨’也。”(28)《井》以辯義——辯,通“辨”,《校勘記》:“毛本作‘辨’。”《井》卦之用,在于廣施井養、辨明道義,即上文“德之地”之義。《韓注》:“施而無私,義之方也。”陸九淵曰:“君子之義,在于濟物;于井之養人,可以明君子之義。”(《陸九淵集·語録上》)(29)《巽》以行權——《巽》卦之用,在于因勢利導,申命行權。《韓注》:“巽順而后可以行權也。”《正義》:“若不順時制變,不可以行權也。”案,以上三陳九卦,重申前兩陳之義,但主于諸卦的功用,《正義》云:“論九卦各有施用而有利益也。”
【說明】 以上第七章。
本章論《周易》爲“憂患”之作,故三陳九卦,以窺探作《易》者防憂慮患、重視道德修養的創作思想。
上一篇:周易·繫辭上傳《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
下一篇:周易譯注·乾卦第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