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自己,藝術地生活
南懷瑾先生說:孔子是很喜歡音樂的。過去的知識分子,對藝術與文學這方面的修養非常重視。人生如果沒有一點文學修養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后世的人,沒有這種修養,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但純粹的宗教,那種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所以只有文學、藝術與音樂的境界比較適合。
最近發現許多年紀大的朋友退休了,兒子也長大飛出去了,自己沒事做,一天到晚無所適從,打牌又湊不齊人。所以我常勸人還是走中國文化的舊路子,從事文學與藝術修養,會有安頓處。幾千年來,垂暮的讀書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為學養是無止境的。像寫毛筆字,這個毛筆字寫下來,一輩子都畢不了業,一定是說誰寫好了很難評斷。而且有些人寫好了,不一定能成為書法家,只能說他會寫字,寫得好,但對書法——寫字的方法不一定懂。有些人的字寫得并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就知道是學過書法的。詩詞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幾千年來的老人,寫寫毛筆字、作作詩、填填詞,好像一輩子都忙不完。而且在他們心理上,還有一個希望在支持他們這樣做,他們還希望自己寫的字、作的詩詞永遠流傳下來。一個人盡管活到八十九十歲,但年齡終歸有極限的,他們覺得自己寫的字,作的詩詞能流傳下來,因而使自己的名聲流傳后世,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是永久性的。因此他們的人生,活得非常快樂,始終滿懷著希望進取之心。以我自己來說,也差不多進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發現中年以上,四五十歲的朋友們,有許多心情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養上有所缺乏。
我國是一個禮樂國家,有深厚的文化藝術傳統。古代的知識分子,不僅注意學問修養,安身立命,而且十分注意生活的格調和情趣。而二者是緊密相連的,修養既有思想上的,更有藝術上的審美陶冶,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德育與美育結合。在古代,德育和美育是真正結合在一起的,不像現在的流于形式。你看,古人寫文作詩,道德學問,都離不開內在與外在統一的和諧之美,而這個,既是工作,又是生活的自娛。
孔子作為大學問家,可不是古板的學究。歷史上記載,孔子十分注意生活情趣,他精通音樂,深諳樂理,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素養。有一次,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贊不絕口,自稱“三月不知肉味”。孔子還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10天后還是彈同一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另學新曲了。”
孔子說:“曲子雖熟,技巧還不熟。”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說:“技巧已熟,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說:“還沒有領會曲子志趣。”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經領會曲子志趣,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道:“還未領悟出作曲者是誰。”
再過一段時間,孔子若有所悟地說:“此曲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能作出呢?”
師襄子肅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在一個熱愛生活,有追求和修養的人眼里,生活永遠是美好的,天天有新的希望。所以,也能在人生的苦中找到快樂。而藝術,就是生活和工作的點綴,是豐富人生,點燃內心真善美的最主要力量。藝術的核心是美,而最大的美就是和諧,所以藝術能和諧并潤滑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和美麗。
日出日落,周而復始,生命短暫,而且有許多無奈,但人生又有許多快樂和美好,令我們永遠不失去熱情和希望,只要有熱情和希望,生活就永遠不缺少動力、信心、勇氣和力量。而盡一生的力量完美提高自己,一生不懈,忠誠于自己的追求,又可見理想有多么的了不起!而這一切,都能藝術化地被我們再現,所以藝術長存。而我們真實的生活,同樣可以藝術地來過。比如,在忙碌中,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無論是音樂、舞蹈,還是寫作、繪畫、旅游,等等,學會忙碌中適當放慢腳步,讓節奏慢下來,享受一下生活,享受一下愜意,這就是熱愛生活。所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把他與自己的人生理想相結合,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讓自己快樂地工作;擁有一份自己的愛好,堅持下去,讓自己在閑暇中能夠自娛自樂,享受一個人寧靜而有事做的日子,這同樣是人生的幸福。同時,還可提高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呢?
莊子在《養生主》中說:“人生命有限,而知識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勞神傷身。無何止地追求,是危險的。做好事不圖名聲,做壞事卻不至于受刑,遵從天道,順其自然,如此方不傷身心,保全天性,少有憂患,終享天年。”
莊子這是告訴世人,要“應效法大自然的變化”,但人生活在紛擾的世間,難免有煩惱痛苦,甚至糾結不斷,這種情況下,調節自己的心態,善于藝術地生活,以此放松自己,也讓自己的內心保持一份熱情和美感,守護好心中的一方凈土,這樣才能愉悅身心。
上一篇:南懷瑾《修養不同境界不同》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做到留名不容易》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