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無求品自高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真要做到“君子坦蕩蕩”,必須修養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棄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將相而不為”,把皇帝的位置丟掉像丟掉破鞋子一樣:為了道德,為了自己終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當,出將入相富貴功名可以不要。孔子所標榜的人格的修養,到了這地步,那自然會真正“坦蕩蕩”。也是前面提到過的,人有所求則不剛。曾子也說:“求于人者畏于人。”對人有所要求,就會怕人。如向人借錢,總是畏畏縮縮的。求是很痛苦的。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所以要做到“君子坦蕩蕩”,養成“棄天下如敝屣”,然后可以擔當天下大任了。因為擔當這個職務的時候,并不以個人當帝王將相為榮耀,硬是視為一個重任到了身上來,不能不盡心力。
所謂“無欲則剛”,一個人只有做到無欲無求,才能真正做到如孟子所說“俯仰無愧于天地”,做到真正的不被什么所左右,活出剛強有力。
只是人總有欲求,就會有讓別人拿捏的弱點,真正難做到剛強有力。但欲望無止,不加以節制,人生更增痛苦煩惱;弱點雖有,但自覺發送,提高修養,還是可以做到對自己的不斷完善。花花世界,欲望太多,永無滿足,以為能得快樂,實則得不償失。其實,人的一生,真正的需要并不那么多,所以何必那么貪婪?滄海桑田,無論世界如何變幻,便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東西從未改變。生命中真正值得珍惜和把握的究竟是什么東西呢?不是名利,不是金錢和物質,而是內心的充實和快樂。而豐富和快樂來自哪里?來自對自我本性的堅持,對自我的完善,保持獨立和自由的心境,實現自己,并能領受人間的真、善、美。
古代社會的知識分子,堅守節操,不為權勢所動搖,體現的就是一種高潔自守的生活態度。周敦頤的《愛蓮說》,以蓮花比喻不與世同流合污的君子,就是一種高潔的品質。
從前,戰國的游說之士,大多愿意屈身拜見諸侯,以尋求個人發展。而孟子堅守道德,以個人氣節和操守為重,于是就不免顯得寂寞清苦。
孟子的學生陳代對老師的行為表示不解,于是問道:“君子堅守進退之禮義,固然應以保全名節為本,但施展平生抱負,及時濟世,也是君子畢生的追求。現在先生不去拜見諸侯,作為保全個人名節,是當然的,但如果拘泥于此小節,則是不必要的。現在先生如果去見諸侯們,就可行道濟世,大則撥亂反正,安邦定國;小則可以誠信往來,互利修好,成就霸王事業,功成名就,只在一眨眼的工夫。先生卻不能為此稍微委屈一下自己,有所放棄嗎?而且,《志書》上說:‘丟掉一尺,得到一丈。’就是說,失去小的,得到大的,不去因小失大。現在先生如果去見諸侯,成就王道和霸王之業,舍小得大,這樣應該是可取的。”孟子回答說:“我不是不想施展抱負,濟世為民,但如果考慮到節義,去就是不妥當的了。從前,齊景公在外打獵,當時應有虞人來為他做些事情。于是齊景公派人用旌旗來召見他。當時君王,如果要見臣子,都要持有一件信物,以為憑證。召見虞人,應該用皮草帽子,但齊景公用的是旗幟,不合虞人的原則操守,所以遭到拒絕。齊景公為此大怒,幾乎要殺人。孔子贊美虞人說:‘有志節之人,本來就甘守清貧寂寞,即便死于溝壑,也不忘保全自己的志節;有勇氣的人,本來就甘心舍生取義,即便為此捐軀,丟掉腦袋性命,也要保全自己的義氣。這就是虞人的可貴之處啊。’孔子為什么單拿虞人來贊美?就是贊賞他的‘召見我卻不用合適的東西,那我寧死不去’的精神。現在,如果我不等諸侯來召見我,我自己就去了,那我的志氣就不如虞人啊!這算什么呢?所以,君子的出處進退,要有所堅持和操守,絕不能茍且屈節,豈是成就霸王之業就可打動他的心呢?而且,《志書》上說的‘失尺得丈’,主張失小得大,這是從利益的角度談的。如果目的為了利益,那么就可以蠅營狗茍,無所不為。即便是名節敗壞,甚至失丈得尺,失大得小,認為只要有利益可得,就不會顧惜什么,無所不能做了。這是做人之大節不能允許的。你相信嗎?君子的進退取舍,是衡量節義的屈與伸,而從不去考慮利益的多與少的。”
在這里,孟子說的是君子不必委屈自己,不能失去志節而去拜見諸侯的道理。
上一篇:南懷瑾《世態人心真懂得》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什么是真正的儉樸》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