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沆
陳沆,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蘄水(今湖北浠水)人。蘄水西望滔滔長江,浠水西南流,注入江。生長在這方嫵媚土地上的陳沆,聰明伶俐,8歲便能弄墨作文,出口成章,語驚長老。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無所不窺。
像其他文人學士一樣,陳沆也以極大的熱情參加科場角逐。年12歲,應童子試。考官鮑桂星才華橫溢,恃才傲物,看過陳沆的卷子,扼腕擊掌,嘆曰: “天才也! ”嘉慶十八年(1813),參加湖北鄉試,取中舉人。但來年的會試落第了。但他并不氣餒,更加發憤攻讀。他的詞賦尤為出眾,聞于天下。
嘉慶二十四年(1819),為慶祝當朝天子仁宗皇帝60壽辰的己卯恩科會試在京舉行。陳沆再次進入禮部貢院考場。四月十五日發榜,陳沆榜上有名。四月二十一日,殿試在保和殿舉行。陳沆以上乘的楷書和高深的立論一舉奪魁。
陳沆成為有清一代第74位狀元。
按照慣例,陳沆中狀元以后,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
第二年,即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仁宗皇帝在承德(今屬河北)避暑山莊駕崩。他的長子夭折,次子愛新覺羅·旻寧最中他的意,得以承嗣大位,年號“道光”,是為宣宗。
道光元年(1821)八月,為慶祝宣帝登基,舉行了一次鄉試,陳沆奉命以翰林院修撰的身份出任廣東鄉試的正考官。道光三年,癸未科會試在京師禮部貢院舉行,陳沆又以修撰的身份出任考官。不久,調任四川道監察御史,成為四川的監察官。
到四川不久,陳沆罹病,閉門謝客,在家調治。他喜讀書,做官后無暇于此,現在在家養病,遂乘機誦讀,著書立說。他與邵陽(今屬湖南)人魏源友善,常常互通書信,切磋學問。魏源官職卑微,陳沆折節與之交往,有人說: “你身為狀元,將大貴。魏源其人,桀驁不馴,難以親近,不可交往。”陳沆不聽,二人結為摯友。
嘉慶六年,陳沆病死在四川道監察御史任上。
這年,他年僅41歲。
從中狀元入仕到病亡,僅僅8年。
陳沆英年早逝,時人莫不惋惜。
陳沆在仕宦上沒有留下什么可值得稱道的治績,但遺下了一筆文化財富。他著有《詩比興義》一書,用箋注《詩經》的方法箋注漢魏迄隋唐的詩。還著有《近思錄補注》14卷、《詩刪》兩書。他擅長寫詩,他的詩大多揚善懲惡,弘揚倫理道德,關心民間疾苦。如嘉慶十九年,河南災荒,他寫下了《河南道上樂府四章》。第一首是《賣兒女》,詩云:
河南一片荒荒土,滿眼流離風又雨。
年荒父母竟無恩,賣盡田園賣兒女。
可憐父與母,淚落心內苦。
豈不戀所生,留汝難活汝。
往年生兒如得田,今年生兒不值錢。
賣女可得青蚨千,賣兒不足供一餐。
大車小車牛馬走,兒啼呼父女呼母。
役夫怒目刀在手,百口吞聲面色朽。
此時父母死更生,食盡還增骨肉情。
月黑風寒新鬼哭,饑魂一路喚兒聲。
第二首是《狗食人》,詩云:
汝南人瘦萬狗肥,前有餓者狗后隨。
忽然墮落溝中泥,狗來食人嚙人衣。
頃刻血肉無留遺,殘魂化作風與灰。
狗飽狗去搖尾嬉,馀者尚充鴉雀饑。
我行見之心骨悲,徒有惻愴無能為。
大官北來何光輝,清道翼以雙繡旗。
從者飛語里卒知,為我亟去道旁尸,
毋使不祥觸公威。
第三首是《吃草根》,詩云:
怪底春光二月好,踏青千里無青草。
草根當做麥糧餐,草色都如人面槁。
家家婦女驅出門,手皸腳軟聲暗吞。
樂歲歡歌子,兇年苦
苣蒿根。
畢竟天心仁愛汝,枯田尚有萌芽吐。
誰云小草是虛生,功在饑荒非小補。
夕陽歸去一肩挑,飽食居然腹不枵。
此時長吏方沉醉,可惜不曾知此味。
第四首是《逃饑荒》,詩云:
救荒古有良有司,今者逃荒官不知。
一路嗷嗷男挈女,紛紛避荒如避虎。
餓腹況兼行路苦,清晨沖風夜戴雨。
只知四方口可,誰料饑荒無處無。
官府捉人牛馬驅,慎莫乞食門前呼。
家鄉臘前見三白,且可歸來食新麥。
此外,他的《有感》、《出都詩六首》、《揚州城樓》等也都描寫了民間的疾苦。他的詩匯編成《簡學齋詩存》。
上一篇:陳文龍
下一篇:陳祖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