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怪癖,正道不取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有了學(xué)問,真有學(xué)問的又非常平常,非常平實、平淡。有了學(xué)問、鉆了牛角尖、有一點才氣、又聰明的人,一定古古怪怪的。這種人“后世有述焉”,后世在歷史上,或者文學(xué)上、藝術(shù)上都有名,可是不是正道。這就是人格教育。孔子說:“吾弗為之矣”,這個我決不干。此所謂為孔子。
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般的文人才子,或者是畫家之類的藝術(shù)家,似乎總有些怪癖。他們的言行舉止,總有些與常人不一樣。由于他們的才華,人們也覺得倒還可愛。
南先生在說到文人的怪僻時,就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明朝的倪云林,特別愛干凈,已經(jīng)成了潔癖,而且愛干凈愛得怪。他的花園里頭、什么東西,絕不能碰的。也不大留朋友住的。
結(jié)果有一天,一個朋友終究跟他很要好,就留他過夜。夜里這個朋友睡到半夜,“咳!”咳嗽一聲,這一下他聽見了,自己就一夜都沒有睡,不曉得這口痰吐在哪里!一早等朋友走了以后,他叫傭人從朋友的床上找起,找了所有的地方,這口痰吐在哪里也找不到。找到窗前——哎喲,很好的梅花開了,沿梅花的樹葉子一個一個找,最后找不到,“老爺呀,這口痰找不到。”“那把花園梅花所有樹葉子都打下來算了!”把樹葉都打光——不曉得這口痰吐在哪里,都有嫌疑(眾笑)。切!倪云林怪都怪成這樣。后來碰到一個非常有權(quán)位的人曉得他,請他畫一幅畫,他決不畫;不然要殺他頭,他就逃了,逃了以后,后來碰到明清之間天下大亂,結(jié)果給人家抓住了,抓住打,說:“你承認(rèn),你是不是倪云林?你只要承認(rèn)你是倪云林,就放了你!”硬是一聲也不吭,被打得半死。然后沒有辦法,看看又把他放了。別人問他:你怎么不叫一聲呢?他說一叫就俗氣了啦,就不高雅了啦(眾笑)!這就是行怪!歷史上這一類行怪的人你把他集中攏來呀,多得很。雖然,但是這一類人,你說……
三國時期的嵇康,為“竹林七賢”之一,能詩會文,通曉韻律,崇尚自由無為的自由生活,蔑視權(quán)貴,個人的生活方式也與常人大異,也是一個有著怪僻的文人。
嵇康不喜歡為官,平時以打鐵為樂。大將軍司馬昭,想聘他為自己的掾吏,但嵇康不愿出仕,為了逃避司馬昭,他躲避到了河?xùn)|。
司隸校尉鐘會,一直想結(jié)交嵇康。有一次,他輕衣肥乘,率眾前往。嵇康與向秀正在樹蔭下鍛鐵,看到他來了,卻視若無睹,不予理睬。
鐘會于是只好等著,可等候了很久,也不見反應(yīng)。無奈之下,鐘會只好準(zhǔn)備離開。
此時,嵇康卻開口了,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兩人從此結(jié)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由大將軍從事中郎遷任吏部侍郎,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和東平的呂巽和呂安兄弟倆是朋友。呂安的妻子被其兄呂巽奸污,呂安原本準(zhǔn)備休妻并起訴呂巽。呂巽請嵇康從中勸解,并發(fā)誓不會惡人先告狀,于是嵇康勸說呂安將此事平息下來。
但事后,呂巽害怕呂安反悔,竟搶先告呂安不孝。嵇康義不負(fù)心,寫信與呂巽絕交,并出面為呂安作證,因此也被收押。鐘會勸司馬昭乘此機會除掉嵇康。
嵇康的入獄,激起輿論的不滿,許多豪杰紛紛要求與嵇康一同入獄。經(jīng)有司勸諭后,眾人一時遣散。但最后嵇康和呂安卻還是被判處了死刑。行刑當(dāng)日,三千名太學(xué)生集體請愿,請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讓嵇康來太學(xué)做老師。但最終司馬昭還是判決其死刑。
臨刑時,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看離行刑還有一段時間,便要來自己常彈的琴,居然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然后,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說完后,嵇康從容地赴死,時年三十九歲。
嵇康的為人行事,固然顯示出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和骨氣,但未免有些太清高孤傲,鋒芒畢露,言行舉止與常人格格不入,不注意別人的感覺,也不注意保護(hù)自己。所以,早早就被人置于死地。實在是才華有余,但修養(yǎng)和智慧不足。作為一個有才華和理想的知識分子,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會寫出更多好文章,所以死得實在不值。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所謂的文人或是藝術(shù)家,為了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故弄玄虛,穿衣打扮故意與常人不一樣,言行舉止故意表現(xiàn)出怪異,這實在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xiàn)。
其實,一個真正有追求、有才華的人,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必然要懂得人情世故,不再恃才傲物,然后自覺地修養(yǎng)自己,不再鋒芒畢露,學(xué)會注意別人的感受,學(xué)會自保。不是失去自己的原則和節(jié)操,也不是向現(xiàn)實妥協(xié),而是學(xué)會做人做事,學(xué)會智慧處理與彈性把握。面對天地和有限的生命,他認(rèn)識到人的渺小和能力的局限,所以學(xué)會敬畏,學(xué)會謙卑;他認(rèn)識到世界和現(xiàn)實的不完美,他人與自己不可能沒有隔膜,所以不必完美苛求他人,學(xué)會寬容。這樣,在不斷的生活中提升修養(yǎng),才華和能力也得到涵養(yǎng),不再盛氣凌人,真正懂得人情世故,獲得真正的成長成熟,學(xué)會做人做事,才生活得更有智慧。
所以,一個真正想做成點事的知識分子,縱有才華也不會表現(xiàn)在外面;縱使要保持個性和自由不羈,也不必一定表現(xiàn)在外面。如果這種表現(xiàn)讓人看了不舒服,或者是傷到了別人,害了自己,給自己引來麻煩甚至禍患,這實在是有些不值得了。所以,真正的素質(zhì),是一個綜合指數(shù),而不是有些才華就了不得了。
老子、孔子和孟子那樣的先哲,無論是才華還是學(xué)問,都遠(yuǎn)遠(yuǎn)高于一般人了吧?他們的成就也早已超過常人,但他們從不鋒芒畢露,而是虛懷若谷。越是高人越明白自己的有所不能,所以更有敬畏心。這才是真正懂得人情世故,是真正的有學(xué)問。
對于上面那種怪異的行為,孔子是不會有的。因為他遵守天道和人道的正道,尊重正統(tǒng)思想,走的是正道,絕不走偏道邪路,所以能中正,中庸,端莊大氣,正大光明,所以能成就非凡的事業(yè),其學(xué)問思想能流播千秋萬代。這里,就是一個人格和修養(yǎng)的問題,孔子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而且胸中的志向是國家天下,絕不會放縱自我個性,只追求個人感受,表現(xiàn)出那種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怪異行為來。也因此,他重視個人和他人的人格教育和修養(yǎng)。
上一篇:南懷瑾《積極進(jìn)取,樂天知命》人生國學(xué)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良、恭、儉、讓》人生國學(xué)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