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定青海之戰(17年7月~174年4月)
清雍正元年六月(1723年7月)至二年三月(1724年4月),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和奮威將軍岳鐘琪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武裝叛亂的作戰。
青海和碩特蒙古原為新疆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其首領顧實汗入據青海和西藏。其后多次向清朝朝貢并受清朝冊封。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顧實汗第十子達什巴圖被封為和碩親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羅卜藏丹津繼父為王。五十九年隨清軍入藏驅逐準噶爾軍有功,但卻因其獨霸青海和西藏的野心受阻而不滿,遂趁康熙十四子允禵自西寧赴京奔喪之際,于雍正元年六月脅迫和碩特蒙古各部于察罕托羅海(今青海共和北)會盟,自稱“達賴渾臺吉”,正式宣布反清割據。親王察罕丹津、郡王額爾德尼等不從,戰敗后分別退往河州(今甘肅臨夏)和甘州(今甘肅張掖)求援。清朝廷派駐西寧兵部侍郎常壽前往撫諭,反為所執。九月,羅卜藏丹津勾結塔爾寺(今青海湟中南)大喇嘛堪布諾門汗煽惑遠近喇嘛和百姓20萬人進犯西寧和附近村堡。十月,川陜總督年羹堯進駐西寧,奏請進剿。雍正帝旋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平叛。時大軍未集,清軍憑險固守,以大砲轟退進攻西寧的叛軍。圍攻西寧附近南川、北川、西川、鎮海、申中、歸德等堡的叛軍,也于12月間分別被清軍擊退,羅卜藏丹津放回常壽請罪被拒,遠遁青海以西。
雍正二年正月中,又發生了西寧東北郭隆寺(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喇嘛的聚眾暴亂。經過艱苦戰斗平定叛亂之后,奮威將軍岳鐘琪提出“選精兵五千,馬倍之”,“乘春草未發”長途奔襲羅卜藏丹津叛軍的建議,得到年羹堯和雍正帝的采納。岳鐘琪于二月八日出師,進至伊克哈爾吉(今青海剛察東南哈爾蓋河下游青海湖東北),俘獲叛軍大頭目阿爾布坦溫布,西越天青插漢峰達坂(今青海天峻西南),得知羅卜藏丹津西逃烏蘭穆和爾、布爾哈屯。三月,岳鐘琪在降軍引導下蓐食銜枚,一晝夜馳行80千米,于二十二日黎明進抵羅卜藏丹津駐地。叛軍夢中驚醒,馬不及鞍,倉惶逃竄。羅卜藏丹津母、妹及多名臺吉被俘,本人著婦人衣逃遁,經噶爾順河西投割據新疆各地的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旺阿拉布坦。岳鐘琪等窮追150余千米,至桑駱海附近的紅柳林,不及而還。
清軍來回兩月,殲敵8萬,招降數萬,平息了羅卜藏丹津發動的叛亂,穩定了青海局勢。
西寧附近戰況圖
上一篇:《清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之戰(1756~1757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清末新軍編練情況圖(1894~191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