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北伐(185年5月~1855年5月)
1853年(清咸豐三年)5月至1855年(咸豐五年)5月,太平軍為攻取京師(今北京)而進行的作戰。
1853年5月13日,太平天國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2萬余人由浦口北上,遵天王洪秀全“師行間道,疾趨燕都”的指令,迅速入皖,破鳳陽,渡淮河,在皖豫交界處敗河南巡撫陸應榖部。
7月4日,北伐軍大部渡過黃河后,后衛部隊未渡河,轉戰河南、湖北、安徽。7日起,太平軍圍攻懷慶府(今河南沁陽)50余日。9月1日撤圍,取道濟源入山西,克平陽府(今山西臨汾)等地,由洪洞折向東,經璐城、黎城出太行山,29日由間道突襲河南、直隸(今河北)交界的臨洺關(今河北永年),大敗直隸總督訥爾經額部萬余人,乘勝北上。10月9日至深州,震動京師。咸豐帝革訥爾經額職,命一直尾追太平軍的勝保為欽差大臣,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合力堵截。僧率4,500人屯扎涿州,屏蔽京師,并策應正在保定防堵的勝保部。
10月22日,太平軍乘虛東進,克獻縣、交河(今河北泊頭西)、滄州等地,沿運河北上,29日占靜海及獨流鎮,筑壘掘濠,堅守待援。11月5日,勝保率軍入天津,正面與太平軍相持;僧格林沁也移營王慶坨。太平軍抗拒清軍圍攻百日,于1854年2月5日突圍南走。
2月6日,太平軍占據河間府束城鎮,堅守一月。3月7日再次突圍,9日抵阜城,旋又被圍。25日,吉文元戰死。幸此時北伐援軍已過黃河,勝保赴山東迎擊,方使阜城壓力減輕。
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等統率的北伐援軍7,500人遲至1854年2月4日才從安慶出發,經皖北北上,至蘇北豐縣渡過黃河,進入山東,連克金鄉等六縣,沿途隊伍不斷擴大。4月12日,克臨清,距阜城不過二三天的路程,但卻頓兵十日,錯過時機。由于勝保率軍迅速南下,23日,曾立昌等放棄臨清,南撤冠縣,新附之眾隨即潰散。曾立昌渡黃河時落水而死,余部退至安徽鳳臺時潰散。
5月5日,太平軍自阜城突圍東走,占東光之連鎮。李開芳率千余人南下接應北伐援軍,至山東高唐知其已敗,乃就地固守。由此,太平軍兵分兩地,勢更孤弱。
1855年3月7日,連鎮被僧格林沁攻陷,林鳳祥受傷被俘,15日就義于京師。李開芳在高唐為勝保所圍。僧格林沁移師高唐,故作疏防之勢,誘太平軍脫離陣地。17日,太平軍突圍至在平馮官屯。僧格林沁引水淹灌。5月31日,李開芳詐降突圍,不幸被俘,6月11日在京師遇害。太平軍北伐最后失敗。
太平軍北伐,長驅六省,震撼清朝心臟地區。然孤軍遠征,全軍覆沒,使太平軍失去了一支精銳之師。
太平軍使用過的手槍
太平軍東王制定的“專斬臨陣退縮旗
上一篇:《太平軍二破清軍江南大營(1860年~5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太平軍西征(185年6月~1856年4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