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19年~5月)
1933年,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燕山山脈的長城各關口及其附近制高點的作戰。
1933年3月,日本關東軍侵占熱河的承德后,以第6、第8師團和混成第14、第33旅團等部共8萬余人,分別向長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關口進攻,企圖突破燕山長城防線,進一步向華北擴大侵略。中國軍隊17個軍共20余萬人,依托長城關口阻擊日軍進關。
在冷口方向,3月4日和22日,日軍一部兩次攻占冷口,均被32軍等部奪回。4月11日,日軍第6師團主力及混成第14、第33旅團一部再次攻占冷口,中國守軍被迫退至遷安。5月7日,日軍混成第33旅團和偽軍一部攻占灤河東西地區,中國守軍第57、第53軍等部在義院口、石門寨、界嶺口等地與日軍激戰,后撤至薊運河西岸,形成對峙。
在喜峰口、羅文峪方向,3月9日,日軍攻占喜峰口,11日,中國守軍第29軍第37師利用夜色掩護,以大刀隊予日軍重創,奪回喜峰口。日軍遂增兵又發動多次攻擊,第29軍經連日激戰,收復全部失地。隨后,中國軍隊暫編第2師又連日激戰,擊退日軍第8師團一部向羅文峪方向的進攻。4月13日,暫編第2師奉命撤至白河西岸。
在古北口方向,3月9日,日軍第8師團向古北口發動進攻,中國守軍第17軍第25師等部反擊失利,12日古北口失陷。4月20日起,日軍繼續進攻南天門及其以南地區,中國守軍第17軍抗擊10晝夜后,撤至懷柔和順義以西地區。5月19日,第35軍由昌平向懷柔、順義日軍反擊未奏效。
5月22日,長城一線中國守軍均撤至平津城郊組織防御。日軍突破寧河、三河防線,對北平(今北京)形成包圍態勢。25日,受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驅導,何應欽派軍使向日軍求和。31日,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長城抗戰結束。
上一篇:《長勺之戰(公元前68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長平之戰(公元前6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