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基隆滬尾之戰(1884年8~10月)
1884年(清光緒十年)8至10月,中法戰爭中,清軍在臺北基隆和滬尾(今中國臺灣省淡水)抗擊法軍入侵的作戰。
1884年7月,法國遠東艦隊由海軍中將孤拔率領侵入中國東南沿海。8月5日晨,副司令利士比率法軍艦3艘炮轟臺北基隆港。守軍開炮還擊,旋因彈藥庫中彈爆炸,被迫撤退。法軍陸戰隊200余人于大沙灣搶灘登陸。督辦臺灣軍務的劉銘傳從臺北馳赴基隆指揮反擊。6日晨,法軍向基隆城進犯,遭清軍伏兵三面圍攻,法軍傷斃百余人,殘部敗回軍艦。
馬尾之戰后,法遠東艦隊再次進攻臺灣。孤拔率軍艦8艘進攻基隆,利士比率軍艦4艘進攻滬尾,企圖東西兩路夾攻臺北。清軍6營嚴防基隆港東岸,3營防守西岸。10月1日晨,法艦開始炮轟,掩護陸戰隊從西岸搶攻仙洞山。劉銘傳以為滬尾失則臺北危,遂親率主力連夜往援滬尾。基隆遂于2日晨被法軍侵占。滬尾守將堵塞港口,嚴守以待。2日晨,趁法艦逆光難以瞄準之際,先行開炮轟擊,使法軍進攻計劃受挫。4日,法軍3艦載陸戰隊300余人從基隆至滬尾海面增援。8日,法艦炮轟守軍陣地,陸戰隊于港北海岸登陸,向清軍炮臺發動進攻。劉銘傳已于北岸淺近縱深內預伏兵力,防敵登岸。此時俟敵逼近,孫開華即率軍三面圍攻。法軍死傷百余名,軍旗也被奪,遭到“使全艦隊的人為之喪氣”的失敗。
滬尾大捷后,清朝廷多次催促劉銘傳收復基隆。法軍則增兵運械,企圖擴大控制區,逐漸由基隆向臺北推進。劉銘傳堅持扼險拒守,相機反攻策略,與敵戰于獅球嶺、八堵、七堵、大水窟、月眉山、暖暖街等地,直至1885年4月,中法議和,法軍撤出基隆。
上一篇:《中條山會戰(1941年5~6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中法鎮海之戰(1885年~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