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形勢(10年)
1271至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元朝。都大都(今北京)。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稱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國。1205年,成吉思汗乘金宋作戰、無暇北顧之機,連攻西夏、迫其求和。1211年開始攻金,五年內連續攻占金西京(今山西大同)、中都(今北京)、北京(今內蒙古通遼西);并在野狐嶺(今河北張北南)大敗金軍主力。1217至1218年,蒙古相繼征服北境的火里、禿麻諸部、吉利吉思及其他森林部落,攻滅被乃蠻貴族篡奪的西遼政權。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西征軍轉戰8年,滅花剌子模(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地),攻入斡羅思(今俄羅斯)后返回。此間,蒙太師木華黎亦逐漸派師南進,控制了山東、河北及山西北部。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時在軍中病故。窩闊臺繼位后,自率主力渡河南下,在三峰山殲滅金軍大部,進圍南京(今河南開封)。1234年初,蔡州破,金亡。
金亡后,宋理宗乘蒙軍北撤,派軍收復三京(西京洛陽、東京開封、南京商丘)。蒙軍反擊,宋軍敗。為防御蒙軍,宋沿襲抗金部署,沿淮水至利州(今四川廣元),建三戰區,分別控制揚州、襄陽(今湖北襄樊)、蜀口(今四川劍閣以北)三戰略要點,以長江為第二防線,置精銳部隊于建康為戰略機動部隊。窩闊臺令部將拔都第二次西征,自己指揮軍隊三路攻宋,重點置于川陜。東、中路受挫,西路破成都。太宗十三年(1241年)窩闊臺死,蒙軍大規模攻宋作戰暫停。二次西征軍亦在進至孛烈兒(今波蘭)后返回。宋將余玠、孟珙等乘機在四川依江據山修建了以釣魚城(今四川合川東)為中心的山城防御體系。憲宗蒙哥汗改全面進攻為“繞道西南,攻其腹背”戰略,命宗王忽必烈進軍大理國(今云南一帶)。憲宗四年(1254年)滅大理。同時又令旭烈兀第三次西征。西征軍擊降木剌夷(今伊朗境)、報達(今巴格達)。七至九年,再次大舉攻宋:蒙哥汗自率主力攻蜀,一部兵力攻襄陽。兩路均遭頑強抗擊。蒙哥汗在釣魚城負傷死,蒙軍全線撤退。宋蒙形成相持。元世祖忽必烈奪取汗位、平定反對勢力后,攻蜀仍無進展。于是改變戰略主要方向,實施中間突破,“先攻襄陽,撤其捍蔽”。因襄陽防守堅固,對其采取圍困戰法。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元。十年,襄陽被元軍攻占。次年,元軍浮漢入江,連破郢、鄂(今湖北鐘祥、武昌)及建康(今江蘇南京)、揚州,并在陽邏堡(今湖北武漢東)、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長江中)、焦山(今江蘇鎮江東)殲滅宋軍主力。
十三年,南宋降。十六年,元軍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殲滅最后一支殘存宋軍,禮部侍郎陸秀夫背小皇帝趙昺投海,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繼漢、唐之后又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元朝疆域東臨太平洋,南至南海,西至花剌子模,北達北冰洋。元統一全國后,根據秦、漢以來傳統的封建制和當時形勢,創立了行省制度。除以河北、山東、山西直隸于中書省、吐蕃(今西藏全部、四川、云南、青海一部)由宣政院管轄外,全國十個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長官設置同中書省。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元朝進一步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嶺北行省設和寧路,管轄蒙古高原及以北地區。遼陽行省設開元路,管轄黑龍江中游地區;又設水達達路,管轄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并在黑龍江口設征東元帥府,管理庫頁島地區。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琉球(今臺灣)及澎湖列島,隸屬江浙行省泉州路同安縣。在新疆,1281年設北庭都護府于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魯番),1283年又設別失八里(今新疆奇臺附近)、和州等處宣慰使司,加強對天山南北的管理。在西藏設立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宣慰使司,加強了對西藏地方的管理。
元朝后期,統治集團日益腐敗,民族矛盾激化,自然災害嚴重,農民起義相繼而起。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修治黃河的民工中爆發了以劉福通領導的、以紅巾為標志的大起義,起義迅速蔓延到河淮廣大地區。在北方紅巾軍影響下,長江流域的農民軍紛紛響應,徐壽輝、彭瑩玉部攻下杭州,眾至百萬。劉福通部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亳州奉韓林兒為帝,分兵三路北攻元軍。二十三年劉福通敗。此時江南地區紅巾軍將領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勢力迅速壯大,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占領集慶(今江蘇南京)。經過十年戰爭,先后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南方。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率軍北伐,北伐大軍平山東、定河南、西克潼關,集中兵力直趨大都。次年攻占大都,元朝滅亡。
上一篇:《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1947年6月~1948年7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先秦時期戰爭形勢》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