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1948年9~11月)
遼沈戰役是1948年9至11月,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軍區部隊與國民黨軍在遼寧省西部和沈陽、吉林長春地區展開的戰略性戰役。
1948年秋,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達105萬人,其中野戰軍12個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兵縱隊,連同獨立師達70余萬人。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此時,國民黨軍在東北的兵力共計55萬余人,由國民黨軍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指揮,據守于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孤立的地區。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在東北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把國民黨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東北野戰軍于9月12日發起遼沈戰役。
戰役第一階段:攻克錦州,解放長春。9月12日起至10月1日,東北野戰軍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縱隊、第2縱隊第5師及軍區部隊先后攻克昌黎、北戴河、義縣、興城、高橋、塔山等地,將錦州與錦西(今遼寧葫蘆島)守軍割裂,國民黨軍東北、華北兩大戰略集團的陸上聯系被切斷,戰略要地錦州成為一座孤城。與此同時,東北野戰軍以第1兵團指揮第12縱隊等12個師繼續圍困長春。蔣介石于10月2日飛抵沈陽組織增援錦州,抽調11個師3個騎兵旅組成由第9兵團司令官廖耀湘指揮的“西進兵團”從新民出新立屯、彰武。又以錦西、葫蘆島和由華北海運部隊共11個師另3個騎兵旅組成由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進攻塔山,企圖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范漢杰集團繼續固守錦州,長春鄭洞國集團伺機向沈陽突圍。東北野戰軍以第4、第11縱隊和軍區2個獨立師扼守塔山一帶陣地,阻擊“東進兵團”,以第5、第6、第10縱隊在彰武、新立屯地區分別阻擊“西進兵團”。10月9日,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發起錦州外圍作戰。14日,各突擊集團向錦州城發起總攻,15日攻占錦州,全殲守軍10萬余人,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杰及第6兵團司令盧浚泉。攻克錦州,完全封閉了東北國民黨軍從陸上撤向關內的道路。此時,長春守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于17日率部起義,21日,鄭洞國亦率其兵團部和新編第7軍投誠,長春和平解放。
戰役第二階段:遼西會戰,圍殲國民黨軍“廖耀湘兵團”。錦州、長春解放后,蔣介石于10月18日再次飛抵沈陽,部署總退卻,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指揮撤退行動。10月20日,林彪、羅榮桓做出了舉行遼西會戰,以攔住先頭、拖住后尾、夾擊中間、分割包圍的戰法殲滅“廖耀湘兵團”。26日,東北野戰軍第1、第2、第3、第7、第8、第9等6個縱隊對“廖耀湘兵團”開始大規模圍殲戰。當晚,第3縱隊第7師殲滅“廖耀湘兵團”指揮部,各縱隊乘機向縱深猛烈穿插,分割圍殲。激戰至28日晨,全殲國民黨軍第9兵團總部及5個軍、12個師(旅)共10萬余人,俘廖耀湘等高級將領5人。
戰役第三階段:攻占沈陽、營口,解放東北全境。“廖耀湘兵團”被殲后,衛立煌感到大勢已去,于10月30日飛離沈陽。第8兵團司令官周福成統一指揮國民黨軍殘余部隊約14萬人,企圖繼續頑抗。11月1日凌晨,東北野戰軍向沈陽市區國民黨軍發起總攻,2日,占領沈陽,殲滅國民黨軍東北“剿總”及各部共13.4萬人,俘周福成。與此同時,第9縱隊和獨立第2師東渡遼河,于10月31日進抵營口外圍。第7、第8縱隊于10月31日進占遼陽、鞍山、海城后,也直逼營口。12月2日晨,第9縱隊在獨立第2師協同下,解放營口,殲滅國民黨軍守軍1.4萬余人。國民黨軍第52軍軍部等1萬余人乘船撤走。東北野戰軍于10日占領錦西、葫蘆島。12日收復承德。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此役,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部隊經52天激戰,殲滅國民黨軍47.2萬余人(含國民黨軍起義和投誠部隊)。這一戰役使人民解放軍獲得了打大規模殲滅戰的經驗和鞏固的戰略后方,對加速全國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國民黨軍在沈陽街心構筑的作戰工事
上一篇:《西漢與南越、閩越的戰爭(公元前18~前11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隋與高麗的戰爭(598~61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