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與成就: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現代中國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散文家,別名荼,生于江蘇宜興農村。1936年,他因酷愛繪畫棄理工科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1894-1971)、常書鴻(1904-1994年)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 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 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 1947年,入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師從蘇弗爾皮教授; 1950年學成歸國,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 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藝術學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70年,“文革”期間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 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 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 ; 1979年,當選中國美協常務理事; 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 ; 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 ; 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并收藏了他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 1993年,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 ,并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 ; 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 “吳冠中畫展” ; 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殊榮; 吳冠中在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和全國十余個主要城市舉辦個人畫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等地舉辦畫展。出版個人畫集50余種、個人文集10余種。20世紀50至70年代,吳冠中致力于油畫民族化的探索,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繪畫的神韻、審美理想融合在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開始中國畫創作,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并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于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表現出來。他善于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甚至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征,令觀者耳目一新。其水墨畫融油彩、水彩、水墨于一爐,前無古人,被專家譽為林一吳體系。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養。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還勤于著述散文,立論鮮明、獨特,文字生動流暢。關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振聾發聵,曾引起美術界的巨大反響與爭論。
吳冠中像
藝術地位:
吳冠中是現代最為離經叛道、最具創新精神的中西融合型藝術大師。在中國美術界,吳冠中的藝術作品與藝術觀點是頻頻引發爭論的話題。在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吳冠中的特殊意義是開辟了一條跨越傳統程式,融匯中西藝術的道路。吳冠中不以文人畫的繼承者自居,但在深層藝術觀念上卻與開創文人畫傳統的文人息息相通; 他不崇拜傳統筆墨程式,卻是現代水墨畫家中最能發揮水墨語言多樣表現性的畫家之一,在無所顧忌、無所約束的心態下,畫出了具有中國藝術精神卻非傳統形式的作品。他在傳統筆墨形式如皴法之外,對線和點的表現力做了新的拓展,創造出了具有音樂般節奏的新型水墨畫,拓展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范圍,這種新節奏的核心是表現生命的運動。他以多樣化的實踐給后來者展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不刻意摹古、不刻意追隨歷史上的大師,也有可能創作出有十足中國味的繪畫。吳冠中不愧為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一生不斷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被國際藝壇公認為20世紀現代中國畫的代表畫家。他提出 “風箏不斷線”的創作原則,堅持有自然依據的感覺,抽象和油彩墨彩間輪轉間作,嘗試西方形式結構同中國意境韻味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獨特的“自然一形韻”新體系。
技法特征:
筆法: 吳冠中的中國畫一改傳統的中國畫筆墨傳統,線條完全打破了傳統中國畫的用筆程式,與林風眠的用筆比較接近,并根據不同題材內容與藝術感受來尋找相應的用筆方式。他更多的是用流暢靈動的露鋒線條來表現對象,保留了一定的書寫意味,雖然遠離了 “書畫同源” 的傳統,卻具有中國畫行云流水般的趣味和意境。為了追求這種特殊的審美效果,他一向不擇手段,毛筆、排刷、鋼筆、馬克筆,都被他用作表現線條的工具,甚至使用漏斗擠出細如游絲的線條,使線條十分自由地在畫面上交錯、纏繞、飛動、飄蕩; 用排筆表現畫中的塊與面,也突顯出用筆的節奏感,別有一番意味; 有時畫中的點則是用筆或其他工具隨意灑出,猶如濺浪崩石,時疏時密,既是對物象的合適描寫,也不會喧賓奪主。用筆追求音樂般的旋律與節奏感,不擇手段地在畫面上營造出點線面的交響曲,是吳冠中區別于其他畫家的顯著特點。
用墨、設色: 在用墨上,吳冠中也獨創出自己的方法,時而突出淡墨的透明或重墨厚重的韻味與節奏,時而又會突出濕墨的潤澤或干墨的焦渴韻味與節奏,這一切完全取決于畫面表現的需要,并無具體定法。用傳統筆墨的標準來批評他,還是試圖將他的筆墨表現方式納入傳統水墨畫的范疇之中,都是不妥當的。他1972年開始畫水墨畫時,一些作品還帶有很明顯的水彩或油畫痕跡。這些畫不光是色重于墨,還因為囿于寫生或寫實的框架中,故始終難以發揮水墨畫特有的性能。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的作品,更注重發揮筆墨的功用,突出畫面黑白灰色調的對比。在設色方面,吳冠中的油畫多采用混合或復合顏料,但在水墨畫中卻主要運用原色、簡單色、不經混合的清澈顏色。這種風格是他江南風景的感情依附,源于民間的裝飾色彩,特別是江南的民間藝術。吳冠中與別的畫家不同,他不是簡單地將民間色彩元素拿來放在一起,而是加以提煉、重組,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許多作品乍看上去顏色撒落處漫不經心,有些雜亂,而整體看去卻十分和諧統一,是經過畫家精心敏銳的安排,體現出他的匠心獨運。
造型: 吳冠中受過嚴格的造型訓練。他的畫可分為具象、半抽象、抽象3種類型,50-70年代晚期的油畫和水墨畫,主要偏重于具象的寫實,但這些畫的造型,與蘇式和古典油畫的造型有區別,更多地強調對物象的概括、提煉、加工,突出情感的介入,追求畫面的整體性與節奏感。80年代以后,他開始了 “風箏不斷線”式的半抽象探索,有些作品甚至出現了全抽象。吳冠中的畫具有抽象意味的音樂感,講究色調和筆觸的節奏感。色調源于音調是現代西畫的特征,因而他的畫含有西方繪畫的韻味。強調音樂感而帶有抽象意味的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前所未有,因而他的畫具有極大的藝術創新性。吳冠中的畫得自然之韻律,他眼中的景物山川,蘊含著無窮的生命韻律,這種韻律并非自然界所固有,而是景物引發出來的畫家的激情與想象。與音樂創作相類似,作曲家被某種事物感動,創作出以這一事物為標題的作品,但作品的核心并不是這一事物,感動聽眾的是作曲家想象、組織出來的音響、旋律和節奏。吳冠中的許多作品之所以吸引觀眾,并不是他在畫面上再現了自然的客觀形態,而是使觀眾感受到生命力的韻律與神韻。
構圖: 吳冠中是強調形式美的藝術大師,極其注重畫面的構成。吳冠中的畫面具有現代構成意識的空間分割,使他的水墨畫大大特異于傳統的中國畫,而非常引人注目;在創作過程中,吳冠中又常常是 “隨心所欲” ,“意象”領先,為了情感表達和畫面構成的需要,采用 “散點透視” ,對自然景物大膽地 “移花接木”或 “移山填?!?,有別于西方傳統的印象派式的對景寫生方法; 由于他使用的是中國傳統筆墨,又具有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底蘊和氣魄。中西結合之路,使吳冠中的作品不僅有了 “東方意境韻味” 的形式感,更具有 “西方形式規律”帶給我們的現代感。吳冠中善于從自然對象中發現其內在的結構美,并從這種結構美中提煉挖掘其中蘊含的韻律、節奏和有條理的秩序感,用抽象的形式語言把它突顯出來。
不足與遺憾:
雖然吳冠中在藝術創新上大膽突破,取得了公認的巨大成就,但是他的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有些作品的筆墨過于輕薄、浮華,靈動有余,厚重不足;還有些作品過于簡單、草率,缺少技巧,而顯得蒼白、空洞; 傳統書法本來是其弱項,晚年他卻知難而上,創作出了一批將書法融入繪畫中的作品,盡管有些趣味和內涵,但并不算成功,難以被觀眾接受。雖然1991年9月他在整理自己的作品時,將不滿意的二百余幅作品全部毀掉,但依然有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和交際送人的應酬之作存世,并流入市場,盡管這些作品不能代表他真正的藝術水平。
畫作點評:
一是《桂林山村》 (圖155 )。這幅水墨畫作于1972年,是畫家以油畫(圖156 )為底本在宣紙上畫的水墨畫,也是目前發現得最早的一幅吳冠中水墨畫。畫中除樹干、樹枝外,幾乎全部采用的是油畫的筆觸。雖然筆法有些拘謹,色彩略顯凌亂,油畫味較重,但用筆還是帶有節奏感的,表明此時畫家已經開始了水墨畫的探索。1972年冬,吳冠中與妻子南下廣西、貴州,妻子探望在貴陽的病重老母,吳冠中則利用這難得的機會畫起了風景寫生。油畫《桂林山村》正是此時創作的寫生精品。
圖155 吳冠中1972年作《桂林山村》
圖156 吳冠中1972年作油畫 《桂林山村》
圖157 吳冠中1977年作《海浪》
圖158 吳冠中1976年作油畫 《海浪》
二是《海浪》 (圖157)。發現美、表現美是吳冠中一貫的藝術理想和追求。1976年畫家在山東龍須島的海景中發現了大自然的美,創作出油畫《海浪》 (圖158)。第二年畫家根據油畫又再創作出國畫《海浪》 (圖157)。此畫構圖比油畫更加開闊、飽滿,用筆更顯靈動、奔放,氣勢磅礴,整體呈灰色調,克服了早期水墨畫(圖155)色彩凌亂之病。用焦墨表現海浪中屹立的幾塊堅挺的礁石,粗細、徐急不同的灰色、白色線條盤轉交集,表現海水泛起的滾滾旋渦,以粗獷的白色渴筆,急點出浪花飛濺,將浪花拍擊礁石的瞬間表現得恰到好處。遠處3只漁船在天邊若隱若現,增添了畫面的活力。此畫用線節奏強烈、激情澎湃,極富音樂感而動人心魄,觀其畫仿佛在聽一首激昂的海浪奏鳴曲。較之油畫,更能體現出畫家奔放的筆法,靈動多變的線條,創作時激昂的情緒,以及繪畫創作中的即時靈感,發現、捕捉自然美的能力。
圖159 吳冠中1979年作《樂山大佛》
三是《樂山大佛》 (圖159)。1978年5月,吳冠中只身來到樂山,面對世界第一大佛激動不已。次日,他興致盎然地租一小舟,穿過急流險灘到江心為大佛寫生。為了充分展示樂山大佛的偉岸,再現大佛的舉世無雙,吳冠中又棄舟登岸趕到大佛腳下,仰畫上半身,又爬到半山腰,俯畫其下半身,再回轉頭畫滾滾江水。正如畫家所述,他筆下的樂山大佛 “是隨著飛燕的盤旋所見到的佛貌,是投在佛的懷抱中的寫照” 。1979年畫家在速寫、素描的基礎上,用彩墨畫了這幅《樂山大佛》。此畫使用散點透視和寫意的手法,極大地夸張突顯出大佛的宏偉高大、渲染出大佛的氣勢。畫面上的樂山大佛,頭頂彩虹,面部表情安詳澹定,仰視天空,巨大的身軀幾乎點據整個畫面。畫面上直奔觀眾眼簾的大佛腳趾與手指,個個清晰分明,大得令人嘆為觀止! 佛腳下的三江之水,雖然波濤洶涌,卻難以撼動大佛的基座。在大佛的腳踝到小腿之間云煙環繞,畫家在此吸收了傳統中國畫留白及層染技巧,實中有虛,更襯托出大佛的偉岸雄壯。滔滔江水上,小如芥粒的木船在搏浪行進,與大佛形成了小與大、動與靜的強烈對比,體現了畫家的匠心獨運與構圖的奇妙。此畫的色彩采用微暖的黃綠色調,既給人一種溫暖、莊嚴、神秘之感,又在局部體現出簡潔、明快、灑脫、大度的風格。正是吳冠中不滿足于對物象簡單的忠實描摹,才不畏艱險,不辭辛勞,從不同的立足點,多角度、多方位地觀察大佛,有意識地夸張放大大佛的手和腳,突出了山佛一體的整體感,充分展現出了佛法無邊的精神意義。相比之下,李可染畫的《嘉定樂山大佛》 (圖143)就顯得過于老實了,也顯示出他的才氣和藝術創造力不及吳冠中。
圖160 吳冠中1982年作《歡騰之夜》
圖161 吳冠中1985年作《山泉》
四是《歡騰之夜》 (圖160)。1981年冬,吳冠中出訪非洲,1982年2月回國,此畫是根據畫家在非洲的寫生稿整理而成,中間的高樓幾乎占據了畫面一半的面積,成了整幅畫的核心,使城市建筑有了一種紀念碑式的感覺。畫家以大筆意象表現了城市樓房,樓的形體用大排刷從上到下一氣呵成,并不拘泥于建筑的真實外形,完全是以形式美的眼光在審視城市的景觀。以銀灰色作為主調表現平面化了的高樓,兼以半抽象的黃、紅、綠、藍彩點點綴高樓的局部,與漆黑的夜空形成了強烈對比。畫家在城市風景的表現中,突出主觀的印象與感受,并強化突出表現了局部之美,遠處椰子樹下人影婆娑,畫家用五彩繽紛的彩點畫遮陽傘周圍坐滿的休閑納涼人。茂密的樹干、樹影被畫家簡化、抽象為流動婉轉的粗線條。畫家用具象與半抽象相結合的手法表現出歡騰的夜景,使觀眾有一種深入畫面探究細節的沖動。深色的背景,完成了主題“夜”的含義,而整體的暗調強烈地烘托出歡樂的場景。
五是《山泉》 (圖161)。此畫是吳冠中送人的應酬之作,采用局部特寫的方法表現山泉,畫面富有裝飾味與平面感,并使畫面形成了黑、白、灰及冷暖色調的強烈對比,在具象中更多地融入了抽象元素,但畫得有些單薄、應酬。
圖162 吳冠中約1986年作《故鄉》
六是《故鄉》 (圖162)。此畫大約作于1986年,描繪的是吳冠中的故鄉宜興鄉村景色,白墻黑瓦的江南民居掩映在綠蔭之中,樹木茂盛、挺秀多姿、盤根錯節,濃重的黃色調突顯出溫暖、熱烈的氣氛; 清澈如鏡的小河繞村而過,三位洗衣的農家婦女影綽河畔,群鴨游戲于小河中蕩起波波漣漪,這不正是畫家魂牽夢繞的故鄉嗎?畫面以線為主,用線、點、色頗多,變化豐富、極盡繁密。用筆爽快灑脫,線條果斷準確,鮮有敗筆和不周之處,行筆中沒有任何猶豫與含糊,標志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畫家駕馭線條的成熟。流暢、犀利、靈動的線條,配以五彩斑斕的裝飾味的彩點,黑、白、灰以及疏與密的強烈對比,輕重、徐疾不同的線條,枯潤、濃淡不同的墨色,散點與大墨塊色塊的強烈對比,共同構成了生機盎然的畫面,形成了點、線、面、彩的交響曲,凸顯出畫面的形式美。目前發現吳冠中畫過的兩幅彩墨畫《故鄉》,都是以1981年春在故鄉宜興大浦的鋼筆寫生稿《春消息》 (圖163)為底本而成。另一幅《故鄉》 (圖164)作于1981年,構圖與此幅相近,采用了畫家表現江南慣用的銀灰色調,畫風更偏于寫實,筆觸犀利、細膩,但線條略顯瑣碎,表現的是故鄉陰霾卻生機盎然的春天,與底本《春消息》的原意一致。這幅《故鄉》 (圖162)應參看了1981年畫的《故鄉》(圖164),且有所變化,畫面變為暖色調,用色更加熱烈、潑辣,用筆更為簡練、奔放、灑脫,用墨更加靈活、濕潤,人物、鴨子的造型更趨簡約、抽象。
圖163 吳冠中1981年春在故鄉宜興大浦的鋼筆寫生稿《春消息》
圖164 吳冠中1981年作《故鄉》
七是《黃土高原》 (圖165)。中國畫強調以線造型,重視以線來展現和表達多重且深邃的藝術境界。吳冠中也擅長以線來勾畫景物,為了表現線的節奏與韻律,他拋棄了傳統的書法用筆,采用各種不同的工具與手段來畫線,線在他的駕馭下呈現出流暢、頓澀、滑潤、蒼健、挺秀、疏散等多種形態,都是為了貼切、生動、藝術地展現出景物之美,表現出繪畫之精妙。吳冠中1987年作《黃土高原》,以極富音樂節奏與旋律的線條,奏出了一首震人心魄的激情交響曲。畫面構圖飽滿,氣勢恢宏,線條繁而不亂、雜而有序,既熱情奔放又合理適度。作品以多變的線條來表現西北的黃土高原,著重以線來展現高原的雄渾和壯美,創造性地展現了黃土高原之壯美,令人神馳遐想。
圖165 吳冠中1987年作《黃土高原》
八是《人體》 (圖166)。1990年吳冠中自雇模特,時隔40余年,重新畫人體,強調人體美是造型藝術的基本功。此畫正是創作于這一時期,畫法吸收了他的老師林風眠的一些表現方法,先把宣紙完全涂黑,干后用白色線條勾畫人體,重點表現女性的豐滿、柔美與嫵媚的體態,線條流暢、犀利,充滿節奏感,用鮮艷的橘紅色點綴女性的嘴唇和乳頭,突顯出女人的性感,背景點綴的白色線條和以紅藍為主的色塊、色點,既裝飾了畫面,又增添了畫面的迷幻與神秘。
圖166 吳冠中1990年作 《人體》
圖167 吳冠中1996年作 《開屏》
九是《開屏》 (圖167)。1996年吳冠中看到插在瓶中的花,聯想到孔雀開屏之美,而創作了此小品。以粉、綠、黃、灰色點綴畫面,配以伸展的枝條,使人隱約感到孔雀開屏。作品雖構思巧妙,但表現卻有些簡單、蒼白,技巧性不強,為不算很成功的即興小品。
圖168 吳冠中2005年作《休閑居》
十是《休閑居》 (圖168)。作于2005年,此時吳冠中已身患癌癥,年老體衰,卻依然勤奮作畫不止。此畫尺幅不大,描繪的是郊外四株參天大樹掩映下的院舍,院外擺放著圓桌和椅子,休閑的人似乎剛剛離開進入屋內,點出了畫面的主題。兩株新樹以濃墨大筆一氣呵成畫出彎曲的樹干,順勢勾出上挺和下垂的主枝,顯得雄健蓬勃,蒸蒸日上。另兩株枯枝的老樹用淡墨畫出,姿態蒼茫。四株大樹,兩新兩老,象征著生命的交替延續與生生不息。四株大樹中間的叢叢小樹,色彩斑斕,生機盎然,代表著茁壯成長的新生命。此畫用筆雄健、老辣、樸拙,進入了人畫俱老的境界。
鑒定要點:
近年來,由于吳冠中畫作價格的持續飆升,贗品出現了不少。吳冠中的水墨畫多融入了西方現代繪畫的一些長處,并力求作品具有現代化的氣息,因此,就繪畫本身而言,他創造出中西雜交的新品種,是將西畫的優點表現在中國畫之中。吳冠中畫中的線和點,每一筆都包括了體面的結構關系。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都是嚴格的,而不是隨便亂畫上去的,有時一點不能多,一點也不能少,點子多了會對畫面無補,他都會想辦法將它遮掉。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隨便畫上去的,要恰到好處。而假畫上的線與點是毫無章法與節奏亂畫上去的。一定要多看畫本身的水平,要練眼,久而久之,在比較中研究,自然會辨別出來。凡是2010年以前北京出版的畫冊中的作品,一般都經過了吳冠中本人的認可,全是真跡無疑,但也有一些流入民間的作品,沒有被出版過。對于這些沒有出版過的作品的鑒定,要反復比對已出版的作品,沒有寫年款的要確定出大致年代,有年款的要比對公認的出版過的相同年代的作品,確定創作年代與畫風是否相符,還要比對簽名和印章,吳冠中的簽名特點顯著,一般都寫得自然、流暢,贗品的簽名往往僵硬、做作。另外,還要注意印章的比對。
贗品舉例:
一是吳冠中款《江南園林魚之樂》 (圖169)。此畫用筆、用墨隨意、散亂,用色更是雜亂無章,胡涂亂摸,毫無節奏與層次。題款在字形上雖略似冠中,但筆畫僵硬做作,模仿痕跡明顯。池塘中的小魚也是隨意胡點,僵版呆滯。雖蓋印四方(四印全為仿刻),以示其“真”,卻欲蓋彌彰,露了馬腳,吳畫極少蓋四印。且一方“吳” 字隨形小印,大都用于20世紀70年代。此畫為很低劣的贗品。
二是吳冠中款冊頁一(圖170)。此畫猛一看頗似冠中作品,但經不起仔細分析,遠處雪山的勾勒,線條冗繁僵膩,下筆猶豫,與吳氏概括、灑脫、靈動的風格不符,彩點也點得混亂?!皡枪谥小比趾灻中纹?,露出了作偽者自身的筆性,與冠中寬博的字體不符,雖然印翻刻得可亂真,但也是仿品,應為根據吳冠中的《巴山春雪》臆造而成。吳冠中一生畫冊頁極少,作偽者作此仿品,為的是吸引獵奇者上鉤。
圖169 吳冠中款《江南園林魚之樂》
三是吳冠中款冊頁二(圖171)。此為吳冠中款的另一部冊頁中的其中一頁。畫法頗似冠中,但色點平均點撒,無輕重濃淡和節奏變化。落款筆畫僵直,與冠中筆體差異明顯。應是近年來臆造的仿品。
四是吳冠中款《天鵝》 (圖172)。此畫雖畫法上與吳冠中相似,但在細微處露出了馬腳,前面一只天鵝的脖子下筆猶豫、筆觸細碎,兩只天鵝的嘴也畫得猶豫拖沓,湖水線條的勾勒用墨過淡,顯得有些猶豫、輕飄。另外,簽名“吳冠中”三字,也顯得小心、拘謹。此畫應是以吳冠中1989年作《天鵝戲水》 (圖173)為藍本仿造而成的贗品。
圖170 吳冠中款冊頁一
圖171 吳冠中款冊頁二
圖172 吳冠中款 《黑天鵝》
圖173 吳冠中1989年作 《天鵝戲水》
上一篇:近現代中國畫的作偽手段
下一篇:中西融合型寫實藝術大師徐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