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臺灣之旅·臺灣·中華寶島海上翠微
臺灣位于我國東南海域,東海與南海之間,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大陸省份福建相望,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其陸地總面積約為36025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澎湖列島以及其余附屬島嶼。
東南鎖鑰
臺灣省陸地面積不大,但諸島所布海域非常遼闊,諸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臨的臺灣海峽,是聯系東海、南海的交通要道,是著名的“遠東海上走廊”,而澎湖列島正扼其咽喉;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遙遙相望,北憑澎佳嶼、釣魚島、黃尾嶼等,又與琉球群島為鄰。這地區是歐、亞、美各國在太平洋西岸進出的三角點,是我國與太平洋區域各國間的交通要道。再者,臺灣北聯海壇、馬祖、大陳以至舟山群島,南接東山、南澳、海南以及南海諸島,各島銜接若鏈,形成弧狀的海上長城,是我國東南各省天然的海上屏障,臺灣正處其中段,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素稱“東南鎖鑰”、“七省藩籬”。“臺安一方樂,臺動天下疑”,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殖民者覬覦的對象。十七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統治了三十八年,直到1662年,才被鄭成功率領的大軍驅逐出境。十九世紀末,臺灣再次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爭奪的對象,最后為日本占領,長達五十一年之久,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華夏古陸
自古就有人認為,臺灣和大陸,本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才被分離開。這從閩、臺兩省的地理情況、人文特征及風土民情等諸多相同之處可以推斷。宋代大學者朱熹登福州鼓山占地脈后,見此地“五虎山入海,首皆東向”,就推斷閩省群山“氣脈渡海”,貫連臺島諸峰,并嘆道:“龍渡滄海!五百年后海外當有百萬人之郡!”(見《赤嵌筆談》)閩、臺二省民間也有許多神話傳說,說臺灣島原來和福建省是緊密相連的,后來由于惡魔陷地或是狂風刮、巨鱷拉以及別的什么原因,才分開的。現代地質學家們經過長期的考察研究,也證實了臺灣山脈本來確是大陸東側的“界緣山脈”,臺灣本島原是“華夏古陸”的一部分,只是在“更新世”后期,由于世界性氣候轉暖,大陸冰川融化,致使海面上升100多米,淹沒了閩臺山間低谷,形成了最深處才80多米的臺灣海峽,把臺灣變成了孤立的海島。但它的“島根”,仍緊緊釘在大陸架上。
近一個世紀來,隨著考古工作的發展,這些推斷和結論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1896年,在臺灣臺北市圓山發現了石器時代的遺跡“圓山貝冢”,年代約在三四千年前,遺物較密集地散布在直徑數百米內,貝丘最厚達4米。貝丘的分布地帶以臺北盆地為中心,延伸到北部地區,如土地公山、芝山巖、大直尖山等地。發掘出來的有段石錛、肩石斧、兩翼式青銅箭頭、印紋陶器等,與華南地區發掘的文物類似。1953年發掘出陶器、石器、骨角器及玉器等許多遺物,也有少量青銅器。據考證,這些繩紋陶、磨光石器及青銅器,與大陸已發現的遠古文物極其相似。
1968年,在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又發現了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層,經發掘,獲得石片、石器、骨角器、獸骨、魚骨等遠古珍貴遺物計六千多件,其類型與制作技術,與大陸南部許多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差別不大。在此遺址上取得的木炭標本,經鑒定最少有一萬五千年歷史。所出土的石器特征,近似周口店文化。有關專家學者經詳盡研究證實:長濱文化至晚是五六千年前的古文化,由長濱文化亦可推斷,在地史上的更新世時,臺灣海峽曾因海面下降成為陸地,大陸人類分支東入臺灣,后來又越過山地移居東岸。近年在臺南縣左鎮菜寮鄉發現一塊古人類頭骨化石,經鑒定是距今一萬至三萬年前的青年人頭頂骨,年代相當于華北的“山頂洞人”。這個“左鎮人”在幾萬年前怎么可能遠涉重洋到臺灣生活呢?那時或許還未有臺灣海峽,他可能跟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一樣,經過長途跋涉,進入臺灣生活。由此可見,大陸文化播入臺灣的時間,至少應在幾萬年前!
1980年,在臺東縣卑南鄉巨石再次發現了迄今臺灣最大、最完整的史前文化遺址,發掘出了巖棺、玉器、石器、陶片等。據鑒定,卑南巨石文化是二三千年前先民的遺物。其巖棺都取材自臺灣中央山脈,這證明臺灣東岸居民是由西而來,向東遷移。那些玉器、石器、陶片等文物,又證明了卑南巨石文化源自中國大陸。巨石先民崇信家譜、紋身、父子連姓及洪水故事等文化特質,與大陸南方各省的古越濮族相似。卑南遺址的發現,進一步證明臺灣的最早居民來自大陸,臺灣人民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臺灣人主要由高山族及閩、粵移民后裔組成,其中閩省苗裔占了八成。高山族語、閩南話和廣東話是當地的主要方言,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現代漢語“國語”是通行的語言。
臺灣民間俗遵中土,許多風俗習慣都與閩粵兩省的民俗相同。臺灣現在風行的南曲、梨園戲、高甲戲、福州戲、歌仔戲等,也源自大陸,它們今天仍在閩省廣泛流傳。這些現代民俗現象都可說明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高山之島
臺灣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臺灣本島上,聳立著眾多高峻的山嶺,山地面積約占全島的三分之二,是世界少有的熱帶“高山之島”。主要有四條南北走向的山脈:由西向東依次為阿里山脈、玉山山脈、中央山脈和臺東山脈(即海岸山脈),中央山脈最高,號稱“臺灣屋脊”。島上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六十二座,最高峰玉山主峰高達3997米,是我國東部地區的最高峰。而海拔在2000米以下的山岳更是不計其數。因臺灣地處熱帶海洋中,全年氣候溫暖濕潤,故島上植被發育極好,可謂無山不翠、無嶺不青。又因山高嶺陡,氣候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變化很大,使山上植被類型也產生變化,從而呈現出多彩多變的景觀。著名的阿里山原始森林,從山腳到山頂僅數十公里,卻垂直分布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的各種林木,以一山體現出北半球的各種植被景觀。原始森林里,還生長著千歲古樹,最著名的有“五大奇木”。美麗多姿的山景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光者,以至“看山”成了主要節目,人們贊美臺灣為“海上翠微”、“海天玉柱”。
臺灣在其造山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陡直的斷崖,最著名的是東海岸的清水斷崖和花蓮的太魯閣峽。清水斷崖是一垂直插入海床的大理石陡壁,高逾千米,綿延達21公里,如一堵巨形石墻,抗擊著太平洋的驚濤駭浪,其雄偉奇麗,為世上僅有。太魯閣大峽谷長達20公里,兩側皆為千米石壁,中間湍流奔瀉,怪石嶙峋,號稱世界第二大峽谷,亦為一大奇觀。
巨瀑特多也是臺灣風光的一個特色。因島上山多且高峻,崖壁陡直,溫溪四溢,形成許多各種類型的瀑布,觀山者隨處可見。木瓜坑大瀑布號稱全臺第一瀑,臺北的烏來大瀑布則在全島最負盛名,有“云來之瀧”美稱。嘉義縣的桃源瀑布、同縣的蛟龍瀑布和十分寮瀑布也久負盛名。
臺灣處于西太平洋火山環帶上,故島上也分布著火山,著名的為“大屯火山群”。有火山便有溫泉,島上溫泉分布很廣,著名的有四大溫泉,分別在臺北陽明山、北投、屏東恒春、臺南關子嶺。溫泉亦為臺灣一勝景。臺灣這個“熱島”上,也有一口世界少有的低溫礦泉——冷泉,在宜蘭縣的蘇澳,冷泉與鄰鄉的溫泉競涌,極為奇妙。
臺灣為熱帶海島,西岸平原有廣闊的熱帶海濱,水凈沙白坡緩,極宜泳浴,岸上又多熱帶植物林。自北到南有許多著名泳場,最優勝者首推恒春半島南端的墾丁海浴場,這里景觀豐富多彩,與附近的“墾丁熱帶植物園”、“海灣熱帶植物林”、鵝鑾鼻、四重溪等聯成一個風情獨勝的旅游勝地。海岸風光中,也有奇特的海蝕地貌、奇巖怪石,構成童話般的世界。其最美最奇者,為野柳岬風景區。
臺灣風光奇美,名勝眾多。據高拱乾所輯《臺灣府志》記載,清代就已有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臺觀海等“臺灣八景”。但這八景僅“西嶼落霞”在澎湖漁翁島,其余都集中在今臺南地區,不能代表全省。1951年,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邀請專家、學者聚會討論,擬出涵括全省的玉山積雪、阿里云海、清水斷崖、雙潭秋月(日月潭)、魯閣幽峽、大屯春色、安平夕照、澎湖漁火等新“臺灣八景”。另外,1927年臺灣《日日新聞》社也主辦過選景活動,由民眾投票選出了臺灣的“八景十二勝”,八景為淡水(臺北淡水鎮)、太魯閣峽、旭岡(在今基隆市)、阿里山、日月潭、壽山(今高雄萬壽山)、八仙山(在臺中)、鵝鑾鼻;十二勝是草山(臺北陽明山)、次高山(雪山)、烏來、八卦山、大溪、霧社、角板山、北港、五指山、虎頭埤、獅頭山、旗山(高雄縣內)。還有“別格”:神威臺灣神社(已廢)、霧峰新高山(玉山)。
臺灣長夏無冬,土地膏腴,農、林、漁、牧產品極豐富,礦藏亦多,有“米倉”和“亞洲糖庫”之稱。其水果產量、品種亦極多,四時不斷。香蕉、鳳梨、波羅蜜、柑桔、柚子、芒果、檳榔、無核西瓜都是臺灣名果,鳳梨號稱“百果之王”。森林中有許多珍奇樹種和世界稀有的珍禽異獸。臺灣也有不少著名的土特產,如埔里的蝴蝶畫、苗栗縣三義鄉的藝術木雕、大甲席、大甲帽等,暢銷世界。余如彰化螺溪石硯、澎湖文石,也十分美麗珍貴。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東方水城
下一篇:蕭蕭大漠風·敦煌之旅·莫高窟·中國石窟之最